摘 要:基于語言能力對幼兒發展的價值,提出了以手指謠作為切入點,結合小班幼兒喜歡游戲,喜歡朗朗上口的兒歌這一特點,把兒歌配上相應的手指動作進行游戲,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其主動模仿,增加興趣,讓小班幼兒在游戲中提高語言能力。
關鍵詞:小班;手指謠;語言能力
一、感知手指動作,激發幼兒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首先要讓幼兒想說,就必須引發幼兒對“手指謠”的興趣。因此,我精心選取適合小班幼兒學習、游戲的手指謠以集體教學活動的形式開展;朗朗上口的童謠配上生動有趣的手指動作,這種活潑歡快的游戲更能給小班幼兒帶來愉悅的情感體驗,激發孩子想說、想動的興趣。如,在手指謠《炒青菜》中,我利用娃娃家里的青菜、餃子、雞蛋等塑料玩具,讓幼兒回憶在娃娃家是怎么“燒”這些食物的,并和同伴自主交流。我根據幼兒的回答做出相應的手指動作,逐步引導幼兒用合適的語言描述。在充分調動了幼兒已有經驗的同時,這種猜謎似的游戲也讓孩子們樂在其中,模仿的積極性提高,因此產生了濃濃的興趣。
二、創建寬松環境,營造“敢說”氛圍
幼兒只有多聽、多看、多說,才能獲得語言練習的機會,獲得豐富的詞匯,從而提高語言能力。因此,創建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讓幼兒自由地說,盡情地說,給予一個幼兒“敢說”的空間,這是幼兒學習語言的先決條件。于是我根據手指謠對時間、空間要求相對簡單的特點,充分利用每天入園、過渡環節、餐前、餐后、離園前等分散時間,讓幼兒隨時隨地學一學、做一做、玩一玩。幼兒可以獨自也可多人一起進行游戲,邊念兒歌邊做手指動作。不但給予幼兒“敢說”的環境,讓幼兒在自發的交往過程中語言能力得到發展,更讓孩子們感受到成長的快樂,讓他們變得更加“喜歡說”,形成良性循環。
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容易激發人好奇的天性,因此我會經常帶領幼兒到戶外散步,讓他們盡情地和大自然親密接觸。鼓勵幼兒自由交流所見所聞,暢談自己的感受,并以接納、尊重的態度傾聽幼兒的表述,理解其獨特想法。我會主動參與到幼兒的談話中,和他們進行言語交流,及時發現他們的需求,積極回應。這樣不但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更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一次餐后戶外散步,我們去尋找春天,有孩子驚喜地發現幼兒園的桃樹上開滿了桃花,真美呀!正當孩子們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時,我聽到欣欣和旁邊的豆豆說:“桃花是粉紅色的,有好多片花瓣的!”于是讓我想到了手指謠《桃花》,就順勢引導幼兒去觀察花瓣說:“桃花到底有幾片花瓣呀?”孩子們開始湊近了桃花,仔細地數了起來,“一片、兩片……老師,桃花有五片花瓣呢!”我肯定了孩子們的發現,為了加深孩子們的印象,我念著《桃花》的兒歌,做著形象的手指動作,孩子們認真地跟著學起來了!
三、運用圖片的形式,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維果茨基認為:“幼兒的任何學習活動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過符號來幫助他們提升和鞏固學習經驗,因而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對于缺乏書面文字閱讀能力的小班幼兒來說,圖片直觀、具體、形象,易于幼兒理解,是引導幼兒講述的最好“工具”,能調動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因而積極、恰當地運用圖片,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借助圖像獲得語言的能力。因此,我將幼兒感興趣的手指謠中的每一個手指動作,都制作成一張圖片,并按內容把這些圖片有序地排列起來,就形成了一組組的“圖片展”。幼兒雖然不認識文字,但從圖片呈現的信息中了解作品的內容,有助于他們記憶和理解。
四、開發合作游戲,促進幼兒語言合作
游戲是小班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能引起幼兒愉快地自發參與,帶給其無限的樂趣。在游戲中,幼兒是游戲的主人,他們的想象得以自由馳騁,更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而在表演手指謠時,孩子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自己朗誦、獨自游戲,他們之間出現了多人合作游戲的行為。此時,我又和幼兒一起尋找、收集可以合作游戲的手指謠,兩人或多人合作都可以邊念邊玩,豐富幼兒的游戲。如,《兩只小雞》《五只猴子》《靈巧的小手》等都可以合作著玩。在合作的游戲中,幼兒可以輕松愉快地學習,理解快、感受深、記憶牢。除了收集到的可以合作游戲的手指謠,我和孩子們也探索以往只能單獨玩的手指謠,重新思考,賦予新的合作的手指動作,開發出了許多“舊童謠、新游戲”。
五、探索手指動作,激發幼兒發散思維
手是發明創造的重要器官,活動每個手指,手腦齊動,可以刺激、激活大腦皮層的腦細胞。而且以手為輔助工具的游戲開展起來方便,且深受小班幼兒歡迎。在游戲過程中,我發現有幼兒不僅僅是模仿原有的手指謠,還會主動替換其中的簡單詞句,出現初步的仿編創造能力。如,餐后毅毅和果果正開心地念著《拇指歌》,可念到第二句時我聽見果果說:“你錯了,是食指中指并攏,做把剪刀玩玩。”邊說還邊做動作給毅毅看;毅毅卻不以為然說:“做根筷子吃吃也可以的,你看,不是兩根筷子啊?還可以夾面條吃呢!”毅毅邊說邊把食指中指并攏放到嘴邊。這一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慣性思維來局限孩子的發散思維。
因此,我收集各種有趣的手指變幻的視頻,讓幼兒欣賞。初步激發幼兒對手的好奇探索欲,從而引發他們對變幻手指動作的興趣,增強參與熱情。例如,教師做一個手指動作,幼兒根據手的形狀、造型想象可能是什么,像小魚、太陽花等。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豐富詞匯量,激發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六、親子共同參與,拉近距離,發展語言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平等交往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我利用親子活動的時間,讓家長欣賞了孩子們表演的手指謠,并進一步引導家長參與到孩子們的活動中來,讓家長親身體驗手指謠活動的樂趣!孩子們在家中先行練習表演,再到集體面前表演自創的手指謠,讓大家欣賞,互相學習。幼兒在父母的幫助下逐漸走向獨立,思維和創造性語言都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也體會到了成功的自豪感,增強了自信,增進了親子之間的親密感!
通過持續的活動,我發現手指謠是深受小班幼兒喜歡的,為幼兒創造了充滿樂趣的天地。而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手指謠具有便捷、靈活的特點,于是我運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把“手指謠”和孩子們豐富多彩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幼兒把優美的詞句運用到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提高語言表達、運用能力,為幼兒的一生發展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01.
作者簡介:方英,女,1983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杭州華豐紙業有限公司幼兒園,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