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提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但如果教師不用科學的方法引導,放任學生自學的話,只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根據教學實際,提出了“設計自學提綱”“巧設教學情境”和“注重實驗探究”這三個化學課堂中有效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
關鍵詞:提綱;情境;實驗;自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可見,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教師的使命也不單是教學,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學。那么,化學課堂中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自學呢?
一、設計提綱,指明自學方向
自學提綱能夠溝通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學生根據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初步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通過討論交流,用掌握的知識思考、解答提綱中的問題,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自主學習提綱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1.學習目標。建構主義認為: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目標,并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是成功的。因此,教師必須認真閱讀教參資料、深入研究《課程標準》、熟練把握教材,并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確定課題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展開自主學習。
2.學法指導。在自學提綱中,也應向學生提出適當的自主探究要求,如“交流與討論”“觀察與思考”“活動與探究”等環節,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師給學生提供必需的導學問題和必要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去積極主動地探索。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習題反饋。布魯納認為:教學是在刺激反應和糾正錯誤中進行的。在自學提綱中,教師要精心設置由淺入深的有層次的練習題,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選擇練習。教師通過巡視,及時搜集答題信息,對學生達標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矯正,及時補充補償練習題,鞏固學生自學的效果。
二、巧設情境,激發自學愿望
情境的創設是學生自主探究的起點,是激發求知欲望的前提。
1.采用趣味實驗創設教學情境。在《鈉》教學時,我先給學生表演了“滴水點燈”的魔術。在酒精燈的燈芯中事先藏一小塊鈉,然后滴兩滴水,酒精燈竟然點著了。“水怎么可以點火呢?”“太神奇了吧!”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這個魔術引起學生強烈的思維沖突。此時我告訴學生產生這一奇妙現象的原因,并向學生展示課題。可想而知,學生對鈉的學習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借助化學史創設教學情境。在講授“王水”內容時,我向學生講述了一個故事: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曾獲諾貝爾獎。二戰時,他被迫離國,為了防止德軍發現獎章,他把金質獎章溶解在一種溶液里。德軍占領丹麥后,納粹分子竄進玻爾家,盡管那瓶溶液就在面前,他們也一無所獲。故事中提到的溶液就是王水。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被玻爾的聰明智慧和愛國之情深深打動,他們的學習熱情也被調動了起來,為進一步的探究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實驗探究,培養自學習慣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學生通過觀察直觀、鮮明的實驗現象,掌握化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學會化學研究的方法,這就更有利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因此,實驗探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式。
在《乙醇》教學中,學生根據乙醇的分子式C2H6O,推測乙醇可能的兩種結構。經討論,學生認識到:CH3CH2OH是由乙基(CH3CH2-)和羥基(-OH)組成的,其中有兩種氫原子,分別具有烷烴和水相似的性質。而CH3-O-CH3則是由兩個甲基(CH3-)與一個氧原子組成,其中的氫都體現出烷烴類似的性質。在此基礎上,我請學生設計實驗來證明乙醇的結構到底是哪一種。提供以下藥品:鈉(保存在煤油中)、水、乙醇。于是大家開始分組實驗。根據眼前的物品,同學們會想到做鈉與水的實驗,在驚嘆于劇烈精彩的現象之余,不難想到用鈉與乙醇來試驗。大家發現,原來鈉和乙醇也能放出氣泡,類似于水,只是現象不如水的反應劇烈。再加上前面已經學習過煤油的成分為烴類物質,鈉可以保存在煤油中說明鈉不與烴基反應,很容易推出乙醇的結構為CH3CH2OH。
建構主義教育者認為,學生知識獲得的過程就是自我思維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教師更應該開動腦筋,找出一些能夠有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并運用于課堂。只有讓學生掌握合適的學習策略,找到積極向上的感覺,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我們的教育教學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
參考文獻:
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吳艷,女,1981年5月出生,現就讀于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在職教育碩士,就職單位:1.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2.太倉市明德高級中學,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