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出發,探討學校、社會如何一起共同努力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以期為幼兒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心理健康奠定基礎。
關鍵詞:親社會行為;幼兒;教師
綱要和指南中指出:“幼兒期社會性的發展是幼兒社會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方面,也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是,由于社會就業壓力的日漸增大,人們往往比較重視幼兒對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掌握,而忽視了其社會性情感和品質的發展。同時,現階段的獨生子女政策,更加使得幼兒成為家庭的中心,致使相當部分幼兒的親社會情感和行為水平偏低,不同程度存在著自私、嬌慣、任性和缺少關愛、同情、感恩等情感態度問題。而幼兒期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個體社會化的發展與其將來社會交往、行為、情緒情感、人格、個性、社會適應性及事業成就、智力發展等密切相關。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的:“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無法彌補。”因此,必須加倍重視幼兒親社會情感和行為等社會性品質的培養,以利于提高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和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一、在游戲中,鞏固幼兒親社會行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學應以游戲為主要向導,孩子在游戲中得以不同發展和提高。游戲又是幼兒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幼兒通過游戲去認識社會,學會適應周圍。隨著游戲難度的增加,幼兒發現更多的游戲需要和他人共同完成,只通過自己的努力無法完成游戲。此時,幼兒就會尋求與同伴交往、協商、配合,達到完成游戲的結果,而這個過程也是幼兒逐步去除自我中心的過程。通過引導,幼兒在簡單的博弈中學會了分享、謙讓、合作、幫助等各項親社會行為,并且逐步養成由不自覺向自覺、偶發的向穩固的親社會行為的習慣。
例如,角色扮演使幼兒易于把自己的情感體驗遷移到相應的情境中去,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擺脫“自我為中心”,產生親社會行為。混齡游戲還為不同年齡層的幼兒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如,給小中班的幼兒帶來了年長幼兒溫暖的問候,給大班的幼兒主動關心弱小幼兒的機會。這一交往活動拓展了獨生子女幼兒交往的空間,讓他們體驗到了“兄弟姐妹”間的關愛、幫助之情,對他們的社會性認知、積極的情感、親社會性行為、歸屬與愛的滿足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在環境中,激發幼兒親社會行為
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環境,包括教師的帶頭示范作用,班級環境、角色扮演的環境、展板、裝飾品、音樂歌曲、影視作品等,發揮環境對幼兒心理潛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教師與幼兒共同制作與我國特色節慶、親社會專題展板有關的環境,像“元宵節”“我環保、我節約、我行動”“給地球穿綠衣——植樹節”“端午節”等系列主題展板,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豐富幼兒的知識,還使環境很好地發揮了對培養幼兒親社會情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幼兒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會模仿外界環境中的行為,而對于該行為的正確或者錯誤性,卻需要外界給予鼓勵和糾正。通過示范作用、故事等,逐步讓幼兒知道哪些行為屬于親社會行為,哪些行為應該改正。
例如,大班在“家長半日公開活動”開展關于愛的教育教學活動《大熊的擁抱節》。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們懂得了朋友之間要相互寬容、相互關愛。活動中,當孩子們互相擁抱的時候,我聽到了這樣的聲音:“原諒我上次把你搭建好的積木推倒了,好嗎?”“當然原諒你呀,我們還是好朋友嘛!”等等。通過如此的場景設計,較好地促進了幼兒親社會情感和行為的發展。
三、在社會實踐中,穩固幼兒親社會行為
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簡單的說教和行為訓練是不能激發幼兒親社會行為和意圖的。廣闊的社會舞臺,豐富的生活經驗則是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最佳途徑。讓幼兒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生活,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期是其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技能發展的關鍵期。我們應抓住幼兒這一人生最佳的教育時光對幼兒進行社會文化熏陶,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因此,為了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應充分利用社區的自然環境和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給幼兒提供更多的直接體驗的機會。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在社會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性品質。
我們通過各種社區參觀活動,讓成人的合作、分享與協助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帶幼兒參觀銀行、郵局、超市、肯德基等,觀察工作人員工作時的情景,對幼兒進行職業認識教育。回到幼兒園后,設置相應的場景開展游戲活動,激發熱愛勞動人民、尊重成人的勞動的感情。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幼兒不斷模仿他人,糾正自己阻礙互動行為繼續的因素,逐步穩固親社會行為。
四、在節慶活動中,熏陶幼兒親社會行為
民族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豐富的民族精神和倫理道德元素。因而挖掘和充分利用民族傳統節日禮儀中蘊含的文化,運用適宜的途徑與方法開展以“促進兒童親社會發展”為目標的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五月初五端午節,開展“慶端午,粽飄香,小手大手同裹幸福粽”活動。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幼兒通過親自動手包粽子,能更真切地去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通過先學會包粽子的幼兒教沒有學會的幼兒包粽子,讓他們學會了互相幫助。同時,包完的粽子送給孤寡老人,也更加讓幼兒學會了關愛他人。
又如,在重陽節的時候,引導幼兒為爺爺奶奶做一件事情。現在,往往是大人們將所有的精力傾注于孩子身上,希望將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但是,孩子可能養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習慣。我們通過重陽節引導幼兒為爺爺奶奶做一件事情,讓幼兒不但在動手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可讓幼兒自主獨立地思考哪些行為屬于親社會的行為。
五、在家園互動中,加強幼兒親社會行為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和偶然出現的因素。而在這六個因素中,家庭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見家庭教育對于幼兒教育的重要。家長能及時了解幼兒的情況,捕捉最佳教育時機,及時給予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指導幼兒解決問題。
例如,幼兒在游戲中出現不愛護玩具或怕困難等表現,家長就能及時發現,對幼兒進行愛玩具的教育,或引導孩子去克服困難獲得成功,這樣促進了幼兒的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推進幼兒素質教育的需要。
幼兒的社會化過程不僅僅是從“自我中心”向“去自我化”進行轉變,更加應該養成積極的習慣,學會分享、合作、助人等親社會行為。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通過教師和家長等各方面的教育,這些行為在年級較大的學生中出現的頻率會更加高,說明這種親社會行為是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我們的培養是有效果的,有意義的教育行為。
參考文獻: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
[2]李丹.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張麗濤,女,本科,幼兒園高級育嬰師,小學一級教師。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星湖幼兒園,現主持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培養幼兒親社會情感和行為的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