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教育的根本目標和任務是要培養獨立、自主、責任的現代合格公民,如果公民教育缺乏學生的參與,公民教育內容缺乏整體思考,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品質,而且會影響健康的公民素養的養成。因此,作為職業學校的老師有責任、有義務來思考:建構一套有效的公民教育策略,以增強職校生的公民責任。談談構建職業學校“立體”公民教育體系的思考。
關鍵詞:公民教育;“立體”;體系
一、“立體”公民教育實踐體系的構建
1.班級管理中的公民教育
著名的班主任專家魏書生老師曾經說過:“要帶好一個班集體,就是讓班級中的每一名學生都有事情做,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要學會承擔相應的義務和享受相應的權利。”他的這種帶班理念體現了公民教育的思想,值得廣大班主任老師去學習借鑒。
在職業學校中,如果一個班級實行的是班主任權威式的管理,這樣的班級就缺乏公共生活領域,少了培育公民素養的環境。如果班主任能自覺肩負起公民教育的使命,把公民教育的理念納入到班級管理的視閾中,為學生參與班級公共事務創造條件,公民教育就能順利地實施。可喜的是,在我校有部分班級已經開始了班級“社會化”管理,在班級設立“立法”“紀檢”“金融”“信訪”“審判”“公關組織”“宣傳”等機構,這些機構負責班級管理,協調各種關系,處理同學間的矛盾糾紛、班級宣傳、人事任免、選舉罷免等事項的處理。管理班級的過程中模擬社會,讓學生增強體驗“實戰”的樂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這是公民教育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2.課堂教學中的公民教育
雖然不同學科公民教育的內容存在差異,但是各個學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都可以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在課堂上,教師要樹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時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課堂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提出的不同觀點,甚至聽到學生的反對和批評聲音,作為老師要以寬容的態度傾聽,跟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以平等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體現公民教育理念的課堂活動會影響和改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態度與能力,并對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公民技能產生重要影響。
3.校園公共生活中的公民教育
職業學校的校園公共生活應該打造成具有公民社會特質的校園環境來適應公民教育。在校園生活中,學生中的每一個群體都應該作為公民存在,包括:領導、老師、學生。他們在校內生活中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遵守規章制度,注重權利的平等,義務的分擔,注重學生積極參與校園內公共生活。在校內外生活中相互包容,形成公平、自由、自主、開放的公民教育氛圍。學校公共生活公民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展:第一方面,學校在涉及學生權益的公共管理事務的時候,應該由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集體協商和討論解決問題,這樣的做法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精神和民主的公民品質,更快地發展學生的民主意識和公民意識,還可以培育學生的公民參與能力,讓學生養成勇于行動、善于行動的能負責任的公民品質。第二方面,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社團的組建,在社團的組建和運行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治能力,組織和做事等工作能力。校園的社團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依據共同的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按照社團的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組織。社團這樣的公共組織的特征是:民主決策,共同管理。學校鼓勵學生成立、運營各種類型的學生社團,這樣的活動提升了學生的公民素養和公民能力,完善了學生的公民品質。我校開展的“一加愛心志愿者社團”“管理優才社團”等等,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4.社區公共生活中的公民教育
社區生活中的種種事件也影響著學生,平時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社區生活、社區服務中去。社區公共生活中的公民教育能提高社區生活質量,也為提升學生的公民品質和公民行動能力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這種民主實踐中,學生能獲得很多機會,采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嘗試參與民主管理的活動。例如,通過調查或手機有關資料,學生可以確定一個共同的主題,像交通、文化設施、環境治理等,共同形成一項改進本地區管理的建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切實地知道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在遇到、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公民意識,強化自身的公民身份。
5.更為廣闊的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公民教育
學生作為公民的一份子就意味著,他們不僅僅是學校和社區中的成員,而且是社會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成員。作為公民,學生能夠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實現社會公共生活的參與,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比社區更為廣闊的社會公共生活。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的權利和自由,同時規定了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學生通過參與了解這些社會公共生活,可以更好地鍛煉自身的公民品質,培養自身的公民精神,使他們成為合格的負責任的社會公民。
二、“立體”的公民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
公民教育以責任、權威、公正、隱私為基本內容,其中,責任教育是核心的內容。公民養成教育的內容也可以分解為道德、知識、技能、意識四個方面。
1.公民知識方面
學習公民的含義,知道自己是公民的一分子。了解作為公民在家庭、校園、社區、國家和國際中所扮演的角色。了解公民的基本社會與政治權利的具體內容。了解公民的社會責任與法律義務的具體內容。明白國家機構的組成、功能與運作方式,民主選舉的程序和作用。學習國際組織及一些重要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的作用及其運作形式。了解新聞媒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全球化帶來的系列機遇與挑戰。
2.公民意識方面
讓學生知道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作為公民的權利和責任。懂得要積極行使公民的法定權利,履行公民的法定義務。意識到要積極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為社區、城市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體會到尊重不同觀點,求同存異的意義。懂得合作、對話、協商解決矛盾沖突,共贏才能共存。了解尊重、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認同、欣賞本民族的優秀文化。
3.公民技能方面
能在公眾場合表達觀點,并能為自己的主張進行辯護。能使用各種信息途徑調查討論熱點問題和事件。能綜合分析各種信息,并對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斷與選擇。會參與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事件的決策。能監督、影響家庭決策、學校管理、社區活動的運行。能調查研究解決學校和社區已存在的涉及公共政策問題,為學校管理、社區發展與城市建設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在其中發揮自己的重要作用。
4.公民道德方面
學會尊重他人、誠實守信、具有責任感、愛自己的祖國、公平正義、關懷他人。
參考文獻:
楊旭輝.高職教育類型定位的政策意蘊[J].職業技術教育, 2013(01).
作者簡介:許杭建,男,1979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研究方向:德育課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