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究初中教學數學質量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創新策略;初中數學;教學
一、分層教學的含義
1.分層教學能夠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性與良性的發展。教師在教授學生同一內容時,對同一個班的不同知識水平要有相當的認知,并對一個班中不同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的優、中、后進生要以相應三個層次的教學深度與廣度進行合講分練,最終做到課堂教學的有的放矢。教師要將學生區別對待,好讓每個學生在自己原來的基礎上學有所得與思有所進,最終獲得提高與各自的發展。
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靈活調整自身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最終做到課堂教學的“分合”有序與動靜結合。在課堂實踐中,教師還應該分層設計練習,分層設計課堂與分層布置作業,最終引導學生全員參與與各得進步。
例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就涉及了函數,教師在讓學生學習函數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進行有效的分層,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而言,教師要讓學生在領會了概念的基礎上多做更為深入的類型題,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教師則更多的要讓學生以理解概念為主。
2.新課標初中數學教學有三個目標(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為了學生的個體發展)。在多元的社會價值體系下,每個學生的天賦、品格、智能與體能等狀況都不盡相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與認知的多元化因素也決定了學生的發展目標分層,因此,學校要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本著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出發的特點,以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平行的學生進行分層,爭取讓學生的個體獲得進步,以此最終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3.人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象到抽象與由簡單到復雜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的認知活動。在教學活動中,由于不同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差異,因此必須遵循人的認識規律以進行分層的教學設計。分層教學中的層次設計目標,是為了適應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并根據人的認識規律,將學生的認識活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并在不同的階段完成適應認識水平的教學任務,并通過逐步的遞進,讓學生能夠在較高的層次上把握所學的知識。
4.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學生都是擁有巨大潛能與個性差異的人,只要教師善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就能夠改善學生的愛好、情感、動機與注意力,從而讓智力因素相對落后的學生同樣也可以取得好成績。要根據學生的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動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最終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
二、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強調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同時也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新課程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的個性差異出發,通過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揚長避短。
1.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透視學情與劃分層次。教師劃分的層次必須能夠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是分層教學的基本條件,也是因材施教的關鍵所在。分層教學的原則是在完成課程標準任務的前提下,對學生個體的要求有所不同,讓學生的心理獲得平衡,并且互相幫助,最終形成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
2.學生層次劃分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完全可以由學生自由報名并選擇要參加哪一個組別。但是個別學生也需要由教師講清楚道理,獲得學生的同意之后再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講清楚分層的目的和意義,統一認識后,再完全由教師進行主觀分層。教師對學生的分層是動態的,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層次變化,并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發展。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現有差異的教學,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周仕榮.淺談如何做好高速公路員工思想政治工作[J].經濟研究導刊,2013(18).
作者簡介:崔喜鳳,女,1975年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第三十五中學,研究方向: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