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課是新課改中出現的一門學科,是由以前的小學自然課深化而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
關鍵詞:小學科學;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通過科學課的學習,不僅使小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獲得自信,形成科學意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科學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過程,通過動手,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如何利用有限的條件上好科學課,利用科學課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呢?
一、營造課堂創新環境與創新氛圍
科學課是一門知識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聯系緊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引進創新教育理念,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科學知識、觀點分析解決具體問題。我們要將創新教育貫穿科學課堂的始終,努力營造創新教育的課堂氛圍。
首先,要營造一個開放課堂,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在開放的、活躍的、民主的課堂環境中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信息,同時又能提高能力。有效時間被充分地利用,學習效率將大大提高,個性得以發展,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
另外,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創設適合學生創新素質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以熱忱的態度和積極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使其改變自卑和緊張的心理。
二、啟發學生質疑,在問題中培養創新意識與能力
實踐證明,科學需要質疑,沒有質疑就不會發展。只有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良好的氛圍很重要。成功地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平等、寬松、活潑的情形之下,在教師的關懷與鼓勵中,不斷獲得人格上的尊重,體驗到學習的進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樂趣,無疑是產生質疑的一個有效的途徑與手段。
三、重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進行探究。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實驗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親自感知實驗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變化,通過認真觀察、認真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理利用配套器材,努力提升學生的實驗能力。
農村小學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原來沒有給學生配備實驗工具箱,加上一些舊的自然教學儀器、設備損壞嚴重,好多實驗無法順利完成。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教育裝備管理中心為所農村小學都配備了一部分實驗器材,滿足了一些典型實驗的操作要求,我們教師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器材的作用,上好實驗課。
四、采用媒體資源,進行輔助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事例成為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必然趨勢。作為科學這門學科,再不能在“粉筆+黑板”的這種老模式里大講“科學”了。
信息技術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時時更新的各類知識,它給學生的參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任學生自由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為他們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從而培養想象、激發想象、鼓勵參與、啟發創造、指導實踐。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也走進了農村小學的課堂,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它能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形的畫面,更快、更準確、更形象地傳遞教學信息,使潛藏的形象顯現出來,變得更生動、更直觀,強化了感知,促進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比如,“空氣可以被壓縮”的現象學生很難理解,如果制成動畫課件,就可以化難為易。
五、發揮激勵評價語言,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科學課程對學生評價是多方面的,評價內容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學習過程和方法,忽視任何一方面的評價都可能造成學生發展的偏頗。
激勵性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進行激勵性口頭評價。更重要的一點是,評價要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實施縱向評價。考察受教育者個體進步或退步及幅度,要注意學生自身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評價反思、調整心態和評價行為,不斷進步。激勵性評價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氣質、特點、學習水平,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做出針對性的、藝術性的評價。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評價的認知和接受,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
總之,小學科學課教學,教師應當抓住一切時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讓學生動手操作,從做中學,在做中樂,在做中有所收獲。同時,也要求教師摒棄過去那種注入式的傳授知識模式、教條式的教學方法,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能力,使小學生從小就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張學祿,男,1956年1月出生,中專,就職于甘肅省山丹縣老軍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