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一輪課改背景下,教師的專業發展已成課改成敗的關鍵,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就難以有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如何促進農村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專業化發展,從讓老師想干、會干、真干、能干幾方面入手,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農村教師;專業成長;高效教學
一、著力于“觀念”的改變,促其想干
1.目標激勵,發展內驅力
學校能否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于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和高效益的教學過程管理,要發揮目標激勵作用,調動教師自我成長的內驅力,首先就得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很多農村老師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沒有明確的目標,學校應該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規劃”,讓教師主動規劃個人的近期(1~2年)、中期(3~5年)、遠期(8~10年)專業發展目標,讓“個人規劃”和“學校發展”相得益彰。思想問題是根本問題,思想通則一通百通。學校領導要身先士卒,在工作上,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事不對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領導和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礎,以教師為本,從中獲得教師的主動,促其想干,從而有效地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做好鋪墊。
2.標桿引領,結對幫扶
學校要定期開展“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壇新秀”等評比活動,讓身邊的骨干、能手成為普通教師的標桿,營造人人爭創名師的氛圍。重視開展新老教師結對幫扶的“青藍工程”活動,制定結對幫扶協議,公開承諾幫扶目標,讓“新”教師在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鞏固、教學評價等多方面獲得幫助和指導,不斷提高專業發展水平,讓“老”教師能夠更加全面地實踐、總結自己的教學,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案,同時以活動為平臺,相互砥礪,彼此尋求更加適合自身專業發展的新路子。
二、著力于“課堂”的研究,讓其真干
1.錄制常態課
學校每學期開展的公開課活動大多是精雕細刻的“展演課”, 是教師個人、備課組優化整合出來的樣板課,很難真實反映教師平常教學的狀況,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最終還應該取決于教師的常態課。如何準確把脈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切實有效的改進意見和建議,大面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我認為“隨機錄課”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它體現的是學校教研管理的本真回歸,特別是在農村中學,可以起到推動教師自我發展的作用。教師利用每周業務學習時間集中觀看錄課內容,開展說課評課活動,進行集體“把脈會診”,鼓勵教師自研、自磨、自礪,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2.抓好研磨課
“磨課”是教師練就內功的開始,是教師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徑。經過研磨而成的精品課,會讓聽者如沐春風,心曠神怡,如覽群峰,豁然開朗。要想上好質優課,成為名師,就必須打磨好一節課,因此農村中學由教導處牽頭,每學期從教研組選一兩名教學成績相對較弱的老師上研磨課,執教者在寫了教案后,交給同組教師討論修改,然后進入“課堂實戰”,包組的領導、同組教師觀摩后提出優點和不足,自己再反復斟酌,這樣進步的不僅僅是執教者本人,其他參與“磨課”的人也同樣受益匪淺,何樂而不為呢?
3.展示精品課
“精品課”不僅是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形式,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堅實平臺。“精品課”是教師的杰作,更是教師成功的象征。教師應該把“精品課”作為專業的追求,學校應該把“精品課”當做優質資源來開發與儲備。學校應多開展賽課活動,讓不同層次的教師都報名參加,每次活動都評獎頒發證書,使老師們在學習、交流、點評中總結得與失,可以說“精品課”的展示,助跑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著力于“方法”的指導,教其會干
1.名師引路,同課異構
教育是藝術,要想達到完美統一,令人賞心悅目,就必須有專家引領和指導,這樣就會大大地避免少走彎路。農村中學自身的資源和條件比較有限,應該想方設法邀請省市內外專家、學者到校講學、授課,鼓勵學校老師與教育專家同課異構,同臺競技,通過專家的“臨床診斷”,打破課堂教學提高的瓶頸,重點從管理方法、教學藝術上給教師以指導。應該說專家、名師們豐富的經歷、不凡的談吐、智慧的語言,給教師帶來的不僅僅是思想理念上的“大餐”,還教給了我們的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怎樣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等具體的行之有效的辦法,這是提升農村中學教師教學水平的絕好機會,會給他們帶來壓力,更會帶來動力。
2.學會反思,提升能力
常言道:“教書30年,充其量是個教書匠;如果能堅持寫教學反思3年,那么就很有可能成為名師。”而現實中,我們農村中學多數老師都還沒有這個意識,更沒有養成習慣,就是能寫幾篇小論文,也完全是為了自己評職晉級的需要。要讓教師成為名師,就必須培植其反思意識,不反思,就無所謂好與差;不反思,就不可能有創新和超越。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為什么自己煞費苦心、滔滔不絕,而學生卻無動于衷、昏昏欲睡?為什么有的內容教了多遍,而學生仍學不會、做錯了?……如此種種,這些問題雖然不全是老師的原因,但作為老師我們必須面對,必須反思。而且要通過反思達成若干共識:課堂必須是學生自己的課堂;課堂必須是思維訓練、思想碰撞、激情洋溢的課堂;更是掌握方法、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的課堂……總之,要讓反思成為我們工作的常態,通過學習、實踐、反思,營造一種科研氛圍,于反思中尋求更快發展。
四、著力于“平臺”的搭建,邁向能干
1.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教師發展是學生發展的關鍵,在培養教師專業發展的進程中,堅持以校本研究為載體,加強教研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科研氛圍,培養團隊精神,形成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金字塔”學科梯隊,從而提升學科的整體水平;激勵成才、鼓勵冒尖,幫助教師找到適合自己施展才華的平臺。可以開展各種比武和競賽活動,如,說課比賽、教學基本功競賽、論文寫作比試、試卷命題、解題能力比賽、課件制作比賽、普通話朗讀比賽、英語口語演講賽、板書競賽、教學案例設計比賽等,提供這些平臺,就是給教師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間和舞臺,大家在競爭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在提高中發展、創新。
2.舉辦校園講座、沙龍活動
教學的過程就是研究過程,帶著理想進課堂,教學才有風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質。為了讓教師把感性的知識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學校每學期都舉行教師自己開講座和沙龍活動,讓農村教師也能博采眾家之長,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自己組稿,自己設計,雖然沒有專家、學者那樣高屋建瓴,但必定是自己的教學心得和感悟,讓教師進行思想、智慧的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在碰撞中總結,在碰撞中前進。
3.走出去,與名師零距離
為了更好、更快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每學期都盡可能安排各科一定數量的骨干教師外出培訓、學習。讓他們開闊視野,聆聽名家報告,目睹名師風采。外出學習的教師們回校后,要求他們為相關學科教師作學習匯報,進行“移植課”展示,達到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是學校健康有序發展的力量源泉,當然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不僅僅需要學校堅持不懈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感受到強化專業發展的緊迫感。學校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一定要為所有的教師提供發展的平臺,讓教師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讓教師都能感受到專業發展的優勢,享受到專業發展的快樂,使每一個教師都能走上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成為符合農村教育發展需要的合格教師。
作者簡介:李效清,男,1970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甘肅省鎮原縣平泉中學,研究方向:數學實踐應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