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日常教學中司空見慣的一個環節,它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互動的具體體現,它在每天的課堂教學中大量存在,可以說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課堂提問;興趣;尺度
看似平凡、簡單的課堂提問,其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的提問能力、提問方式、提問質量等都會直接影響課堂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進而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那么該如何讓提問更有效呢?
一、課堂提問,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是學習知識的動力。就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來說,他們容易被自己的興趣所支配。教師在課堂上富有藝術的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學《春到梅花山》時,教師揭題質疑:春天是怎么樣的?春天的梅花山是什么樣的?人們喜歡春天的梅花山嗎?你想去看看嗎?這一連串的提問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興趣,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充滿著興奮。這也為接下來的教學過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來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難題或者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而起到誘導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小松樹和大松樹》一文時,教師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小松樹,并適時提問:“你聽了風伯伯的話,會怎么想呢?”通過自己的想象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真的變成了小松樹,他們的情感、體驗、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熱烈,發言積極踴躍。他們真切地體會到,小松樹知道自己錯了,會改正錯誤,向大松樹道歉的。在交流的過程中,情感進一步升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躍然紙上,課堂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課堂提問,把握適當尺度
課堂提問,身邊隨處可見這樣的情況:“你們說,這是不是一只可愛的小鳥啊?”“課文的這一段話這樣寫美不美?”教師話音剛落,滿堂齊刷刷都是“是。”“不是。”“好。”“不好。”的回答聲,課堂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究竟小鳥可愛在哪里,課文寫得優美在何處,學生不知所以,課堂教學就在學生的“是”與“不是”聲中草草收場。有的課堂中,教師在一開篇就問學生“‘閃光的金子’指什么?”學生通過預習能夠作答,教師繼而追問“為什么說徐虎的心像閃光的金子?”學生面面相覷,冥思苦想,課堂冷冷清清,靜得嚇人。教師的問題過難、過深,學生根本無法一下子理解到這一層面,因而無從作答,只能保持沉默,課堂氣氛一下子跌到谷底,教學活動就很難順利開展下去。可見,課堂提問的尺度十分重要。教師要問該問的問題、能問的問題;要問需要學生作答的再問,學生能夠回答的問題;要問有價值的問題,與課文線索、課文情感密切相關的問題。問題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關鍵在于教師何時問,怎么問。問好了,課堂活動得心應手,一蹴而就;反之,課堂教學處處受阻,事倍功半。
其實,課堂提問并非無跡可尋,只要遵循了可行的規律,把握了適當的尺度,課堂提問就能夠為課堂教學增光添彩,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1.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學段。問題的設置不宜過于簡單,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熱情,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學生過于機械,并非真正走入教師的問題中,去思考,去探究,這樣,就極大地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問題的設計應以“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為宜。看著誘人的桃子,光伸出手還夠不到,必須動動腦筋,想想辦法,才能品嘗到鮮美多汁的桃子。如,在教學《小池塘》時,教師不要問學生“小池塘美不美?你喜歡小池塘嗎?”等簡單的問題,而是問:“現在你站在小池塘邊,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師應時刻關注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學段特點。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僅僅提出一些簡單而無意義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就會處于停滯狀態,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積極開動腦筋去思考任何問題,這對于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方式是極其不利的。但如果問題過于艱深,學生根本無法達到老師預期的目標,壓抑的課堂氣氛會使他們產生為難情緒、畏懼心理,讓學生有話不敢說,有問不敢提,求知的欲望就被抑制了,這對學生將來的學習也是十分不利的。
2.課堂提問的設計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不僅要涉及文章的重點、難點,還要關注文章的精彩點,更要讓學生從直觀的語言文字上升到理性的情感高度。
3.問題的設計還要有坡度。課堂提問要遵循這樣的原則:由容易到艱深、由簡單到復雜、由淺顯到深入,一環緊扣一環,一層更進一層,猶如向上爬梯子一般,一步一步地把問題引向深入,把教學引向高潮。例如,在教學《魯班和櫓板》時,教師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1)請用一兩句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2)請用一兩句話說說魯班做了什么?(3)你覺得魯班是個怎么樣的人?這組問題即遵循了從易到難的教學原則。三個問題,逐一遞進,層次分明,坡度明顯。從概括故事內容到初步認識人物,很好地訓練學生準確提煉文章信息、高度概括文章的能力。
三、課堂提問,挖掘學生潛力
課堂提問不是教師的特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將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質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能時刻抓住學生的好奇、好問,給學生創造機會提出自己的疑問,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教學《這兒真好》時,教師開門見山的出示課題,直接發問:“看了課題你們有什么問題?”學生各抒己見:這兒是哪兒?這兒好在哪里?……圍繞課題引導學生提問,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口頭上直接解答,留下的提問,就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學生的內在潛力得到了充分挖掘,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有了更大的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多問學生創設提問的機會,讓學生“敢問”“想問”“會問”,積極投身到課堂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陳若君.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嚴丹琦,女,1985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實驗小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