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均衡發展旨在縮小區域間教育質量差距,提升整體教育水平,而義務教育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是提升教育品質的關鍵。義務教育的非均衡發展并不是我國所特有的現象,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曾存在過,尤其是發達國家,義務教育經歷了一個非均衡到相對均衡再到均衡的發展歷程。借鑒引進是為了消化吸收并結合我國特有的國情,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義務教育均衡化道路。
關鍵詞:比較視域;義務教育均衡;教育公平
一、國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實踐及啟示
1.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政策
由于美國學區經濟差異主要來源于房地產產值差異,房地產價值越高,其生均經費越高,而房地產價值低的學區反而抽取較高比率的房地產稅率用于教育。加上美國公立學校按照“就近原則”入學,富人可以選擇條件良好的地區居住,而窮人只能居住在環境條件較差的市中心,于是位于郊區的學校和位于市中心的學校在財政收入和生源方面也出現了差距。鑒于義務教育的兩極化發展,美國在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1)2002年,布什政府頒布了著名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以強制性的聯邦法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教育改革。自此,美國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了法律性的保障。該法案尤其對教師素質做了規定,即教師除必須通過州內統一的課程教學測試外,還需要具有與教學課程相對的專業學習;建立教師激勵基金,國家對教學成績顯著以及主動到師資緊缺學校工作的教師進行獎勵。
(2)不分城市和農村,實行一體化的財政管理體制,從教育投入的角度保證財政公平。地方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實現學區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支持,力爭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資源在學區間均衡配置,并且這種支付是一種規范性的支出而非一次性支出,并創造了多種實現模式,如基本補助模式(Foundation Modal)、水平補助模式(Flat Grant Modal)、學區能力均等化模式(District Power Equalization Modal)等。
(3)實行學校選擇計劃制度,采取多元化的辦學模式,如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磁石學校(Magnet School)、家庭學校(Home School)。在多元化辦學模式下,美國教育呈現出以“教育券制度”和“企業參與辦學”為主要特征的市場化傾向,辦學模式的多樣化主要為解決區域間貧富分化和教育質量差異。
2.日本——教育機會公平和質量公平
教育在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的同時,其義務教育也存在重效率、輕公平,教師管理中缺少競爭激勵機制等問題,但日本政府通過教育法律體系建設和教師隊伍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等方面的努力,極大地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1)高中重視教育公平,建立了完整的教育法律體系。日本的教育法律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學校要按標準建設,各級政府必須要根據各自的職責按相應比例投資。由于有政府財政強有力的保障,日本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在區域、學校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均衡發展。
(2)教師管理規范有序,保證校際師資的均衡。日本確立了以縣(省)為主的教師管理體制,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管理,所有學校實行統一的教師工資標準和待遇,對在農村工作的教師增加鄉村教師津貼。
3.英國——“教育行動區計劃”改造薄弱學校的有益嘗試
由于英國政府將競爭機制引入教育領域,“國家統一考試”“學校排行榜”等成了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標準”“等級”等主導著各類學校的發展,加劇了學校的兩極分化。為此,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這些措施主要針對三種群體:貧困地區兒童、城市區邊緣人群、特殊教育群體。
(1)“教育行動區”計劃——改造薄弱學校的有效經驗。這里主要指處于最貧困地區的教育行動區享受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在經費上,政府在日常預算之外每年向每個教育行動區提供25萬英鎊的追加撥款,并希望行動區每年也能從工商界籌集數目相等的配套資金;在資源上,政府鼓勵各教育行動區采取措施實現加盟學校在校舍、圖書和設備等方面的資源共享。
(2)“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計劃——整合教育資源,提高城市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計劃為期三年,第一階段主要針對城市地區的中學進行改革,從第二階段起開始延伸向一些地區的小學,并通過“追求卓越挑戰群體”和“追求卓越挑戰”兩個子計劃分別延伸到城市外圍的貧困群體和16歲以后的天才學生。
教育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具有相當高的國際性。對逐漸走向一體化的世界來說,一個國家的成功經驗也是全世界應該共享的經驗。教育的發展過程就是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在外來借鑒中創造性的探索過程。中國特色教育學理論的自主發展道路,就是憑借對世界教育發展、變革趨勢的認識,把握宏觀思維,研究中國教育發展改革面臨的實際問題,以中國本土獨有的教育活動、特殊的教育現象為邏輯起點,關注自身特色的生成,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
二、當前我國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對策分析
義務教育均衡化體現了教育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念,它的核心價值是“以學生為本”,最大的受惠利益群體是所有學生享受到平等優質義務教育,充分體現“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思想。針對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過程中面臨的種種矛盾和問題,我們試圖分析出以下對策,筆者認為,這些對策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也是推進教育公平強有力的手段,簡析如下:
首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義務教育不均衡發展的地區的界定,實行區域嚴厲問責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第五十一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為履行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職責的,由國務院或者上級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其次,將義務教育投資權上移或保持高位。必須承認的是,我國以縣鄉財政為主保障義務教育經費的制度,客觀上造成了教育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因為各縣鄉的財政狀況不同、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同,必然產生義務教育投入的差距。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最切實的措施當是打破原有的縣、鄉財政為主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省級財政甚至中央財政對義務教育經費的統籌,這才可能保證同一縣內,各義務教育學校獲得的義務教育經費大致相當,師資待遇大致一致,教師能在更大區域內輪崗,而縣與縣的升學競爭也將淡化。
最后,推進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采取多元化的辦學模式,使學校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贏得教育的成功。
因此,真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在于表態,不在于頒布一道又一道的文件,必須明確教育部門的責任,深入調查分析造成教育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大膽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機制。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要看政府的決心和意志,作為“第一責任人”,政府不能敷衍塞責,更不能把責任推給公眾和社會。回首新中國教育60多年的發展歷程,始終貫徹為人民謀福利的思想,一切從人民的切身需要出發,保障每個人享受到平等優質的義務教育。“辦好教育為人民”“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人民教育”是一條貫穿在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始終的主線,它內在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大眾性是衡量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方向正確與否的標尺。
參考文獻:
[1]尹玉玲.美國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舉措及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5.
[2]王晉.美、日教育均衡政策對我國的啟示[J].內蒙古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
[3]葉瀾.基礎教育改革與中國教育學理論重建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4]陸岳新.日本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特點及啟示:赴日本考察基礎教育的情況報告[J].世界教育信息,2006.
[5]楊軍.英國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政策綜述[J].外國教育研究,2005.
[6]朱永新.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朱永新.反思與借鑒:中外教育評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楊慧,1989年1月出生,女,就職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華東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