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住校學生不斷增多,相對于走讀生,他們待在學校的時間較長,脫離了父母的監管,特別是他們的課余生活,教師也往往無暇顧及,形成了教育的“空白期”。課余生活比起課堂,更能反映出學生在學習、生活、情感、交往等方面的真實表現,具有更大的教育和引導價值。中小學生的自控力和自理能力不強,關注、分析、干預他們的課余生活就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住校學生;課余生活;問題分析;干預策略
住校學生(這里主要指中小學住校生)是學校教育活動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個群體呈現出不斷壯大的趨勢。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學校的學生工作部門、班主任最感“揪心”的就是這個群體。因為對這個群體除了管好學習和紀律兩方面外,還要管好他們在校內的課余生活。所以,一些學校采取所謂“封閉式”管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確保學生“不出事”,便萬事大吉。這種以安全為目的的管理方式只注重了“堵”,而缺失了“導”,顯得簡單甚至粗暴。所以,深入分析住校生課余生活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干預策略顯得尤為必要。
一、存在的問題
1.課余時間安排不合理
住校的中小學生年齡偏小,自控能力不強,做事大多缺少計劃,隨意性強,對課余時間不能合理安排。除少部分住校生能把較多時間用于學習外,大部分住校生對課余時間該干什么是盲目的。什么時候該學習,什么時候該搞好清潔衛生,什么時候該進行體育活動,什么時候去購買生活必需品等,他們沒有條理的安排。
2.生活自理能力不強
住校學生主要是因為離家較遠才住校,在學校缺少了父母的幫助和“代勞”,生活上比如吃、穿、睡覺、清潔衛生以及空閑時間的打發上等等,突然失去了指令和依賴,自然讓他們顯得無所適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寢室里衣物亂扔、垃圾遍地、床上到處都是零食等現象,特別是男生,頭發、指甲長了也不知道去剪。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他們的課余生活是凌亂的,自理能力太差。自理能力差往往導致自控能力差,甚至可能會因缺少監督和引導而沾染上一些壞習慣。
3.課余生活內容單調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住校生的課余生活內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學習,一個是玩。學習主要是完成作業,完成了作業就玩。只有少部分學生會主動去復習、預習,或看有益的課外書。玩則更是盲目,缺少豐富多彩的、健康的活動。少數愛好運動的學生會打打球,鍛煉一下身體。更多的住校生是用手機打游戲、聊天、看視頻、看小說,或幾個人一起閑聊。那些好動的、膽子大的,往往會不顧學校禁令,偷偷出校門去上網或閑逛。
4.人際交往能力較差
讓班主任頭疼的問題之一就是學生之間的矛盾。住校學生之間相處的時間較多,特別是同寢室的同學,更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他們年輕、急躁,容易沖動,缺少寬容,愛感情用事。尤其是獨生子女,在家總是得到長輩的呵護,離家住校后感情上處于“斷乳期”,心理上有失落,少了依靠,因而變得敏感,容易因小事而發生沖突。如不及時制止、引導,可能導致打架斗毆和排斥、欺負弱小的現象。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不足
(1)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預見性不足。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過多地為孩子著想、包辦,孩子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少獨立思考、辨別是非、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生活就變得“一團糟”。(2)家庭對教育孩子如何與別人相處上的缺失。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家長把孩子當作“心肝寶貝”,害怕孩子“吃虧”,處處順著孩子、讓著孩子,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脾氣,產生了孤獨、驕橫、自傲、不合群等問題心理,缺少與人有效溝通,友好相處,寬容他人,與別人協作、分享的胸懷和氣度。
2.缺少老師有效的引導
任課教師的精力主要花在課堂內學生的學習和紀律上,班主任的工作還要為課堂外住校學生的紀律和安全操心。班主任工作的確辛苦,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多少有些忽略住校生的課余生活,沒有主動去關注、分析并加以引導。住校生的課余生活成了“盲區”。而這個“盲區”可能恰恰是教育學生的大好時機,因為與課堂管理相比,這個空間更是學生性格、習慣、愛好、特長、品德、能力等自然展現的平臺。引導好了,對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使其養成良好的品德、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能力和交往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對整個班級的教育和管理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3.活動范圍狹小、內容單調
(1)因為校園空間是有限的,把學生“封閉”在狹小的范圍內,與學生的朝氣與活力完全相悖,可以說是對學生青春與個性的壓抑。由此,我們也許就可以理解部分“膽大”的學生“逃”出校門去閑逛、去上網、偷偷抽煙的行為。(2)住校生課余活動的內容單調,缺少指導。比如課余學習該學什么?怎樣學才更有效果?又比如玩,玩什么才有意義?怎樣玩才能既有趣,又能發揮特長、培養能力?在這些方面,學生的認知能力還不足,需要教師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4.外部環境復雜,產生不良影響
時代不斷發展,社會急劇變化,各種思潮、觀念、價值取向等層出不窮,這些都會突破校園的圍墻,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特別是誠信的缺失,拜金主義、貪圖享樂等不良思想,最易侵蝕學生的心靈。加上應試教育的枯燥,“讀書無用論”沉渣泛起,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課余時間更會逃避學習。當他們感到無聊、時間難以打發時,自然會去想辦法填補精神的空虛。他們的是非觀念不強,辨別能力較弱,因此容易沾染上追星、攀比、早戀、“拉小團體”等毛病。
三、干預的策略
1.從學生終身發展需要出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重視教學的方法和過程,教師應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課余時間便會主動進行溫故知新和有價值的拓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自覺選擇有益的課外讀物,增長自己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素養。
2.從生活小事入手,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
很多學生在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出現了大部分學生把臟衣服帶回家讓家長洗的現象。班主任就要從洗衣、掃地、整理床鋪,甚至要提醒男生理發、剪指甲等小事入手,一點一滴地教會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教會他們愛清潔、講衛生,保持整潔、樸素、干練的形象。班主任除了親自督促,還可以請自理能力較強的學生去幫助、監督,利用寢室衛生評比、寢室美化比賽等活動去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拓寬活動范圍,豐富生活內容
校園的空間范圍有限,但學生的興趣、視野、發展可以無限。教師要深入分析住校生的不同特點,了解他們的興趣、特長、性格、習慣上的優點和不足等,使干預更有針對性。教師還可以統一組織住校生到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麗,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增長他們的見識;或組成志愿者服務隊,開展植樹、撿垃圾、看望孤寡老人、陪伴留守兒童等愛心活動;或與其他學校住校生開展交流、比賽等活動。
4.重視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獨生子女、留守學生往往更易產生自我、孤獨、封閉等心理問題,缺乏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這些問題如果不盡早幫助他們解決,有可能影響到他們今后的發展,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住校生年齡相仿,但家庭環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性格脾氣不同、興趣愛好也有差異。他們以寢室為單位住在一起,青少年血氣方剛、急躁沖動,難免會產生矛盾。如果教師回避矛盾或“和稀泥”,極有可能使矛盾加深,甚至造成嚴重后果。正確的態度是,首先認識到學生之間有矛盾很正常,其次深入地了解矛盾產生的根源,之后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正確地化解矛盾,讓學生認識到住校這個特殊環境是一個培養自己交往能力的極佳機會。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不足,發現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5.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協作,增強干預的效果
住校學生離家較遠,學習期間與父母見面機會少,缺少父母的關愛。部分家長要么工作忙,要么在外地工作離孩子太遠,要么認為孩子“不聽話”把孩子扔給學校不聞不問,很長時間不看望孩子,甚至也不打電話關心一下孩子。這樣更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封閉、逆反、冷漠、自私、自卑等不良心理。對孩子的教育不能缺少父母的參與,但教師又不能完全代替父母的角色,所以,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共同關心、教育孩子,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這樣,教師就要起到橋梁的作用,積極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一點一滴的變化。引導一些家長改變教育孩子方法上的不足,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及時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對孩子的缺點耐心地指出,鼓勵其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或呵斥。學校還要要求家長抽時間多看望孩子,或定期打電話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總之,對住校生課余生活存在的問題,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積極應對,主動干預。要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運用智慧、心血和汗水,為他們的未來奠定好基礎。
參考文獻:
胡偉妹.心理健康教育:你我共同的責任[J].成才之路,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