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教學小班化,堅持以人為本,一切以學生發展為目的,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原則,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最佳發展。重視對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指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興趣;小組合作學習
一、英語小班化教學的背景
以往的英語教學都是大班化教育,而大班的課堂教學是塔式發射的,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大多為“秧田式”,學生面對教師依次而坐,教學活動主要是師生的雙向交流,且教學方法覆蓋面廣、反饋面窄。所以大多數學生只是“聽眾”,沒有發言機會,得不到教師的激勵肯定,思維處于消極或停滯狀態。所以更需要探討小班化有效教學的可行性。
新課程要求我們要“以人為本”。因此,在人本位的倡導下,我們必須關注學生個體的存在,懷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態度去對待每個學生,關注學生的長期發展,英語教學小班化,堅持以人為本,一切以學生發展為目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原則,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最佳發展。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配合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這個過程的出發點,重視對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指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合理、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要把“舞臺”讓給學生,首先要改變師生的教學觀念。在小班化課堂教學中,旨在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單一的教學傳遞方式。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過分依賴教師、依賴課本,并以考試為最終目的,從而喪失了把握英語學習的機會,禁錮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合理的小組構建,既是學生合作的基礎,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我們可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給學生分組,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進行合理均衡的搭配,將成績較好的與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組合,將內向的學生與善于表達的外向的學生進行組合,同時兼顧男女之間的比例,以保證學生能最大限度地互補,互相幫助,使小組合作在短期內便能獲得成效。比如,在進行Free talk和Practice時,與師生間的對話相比,小組形式的問答更能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同時增加了課堂語言訓練的密度和廣度。為了保證分組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除了要做好組織工作外,更要參與其中,成為某一小組的一員,認真聆聽組員的發言,適時加以指點。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求知變成學生最大的內在需要
在小班化教學活動的組織時,一定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啟發誘導學生去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學生在校園里的時間最多是花在課堂上,小班化教學能更全面地面對全班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抓住他們的心,那么學習就會事半功倍。
比如,當學生對可數名詞的記憶、使用以及some,any的使用望而生畏時,在師生的交際練習完成后,小班化的教學要求學生利用口訣四人一組小結不可數名詞及some,any的用法,于是出現了:不可數名詞這樣記,一日三餐要調劑,早餐面包泡茶水,午餐紙包魚肉雞,晚餐米飯加奶汁,飯后再做作業題。以上名詞不可數,要數別忘加量詞。some用于肯定詞,肯定回答也用此。any用于疑否句,不可數名詞當單數用。
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即生長,即經驗改造。”語文也罷,數學也好,貼近生活的教學更具有生命力和存在的價值。我們學英語的最終目的就是能用英語進行表達、交流和交往。因此,身為一名英語教師,努力發現身邊的英語,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幫助學生拓寬英語使用的環境,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走向生活,用英語交流。
參考文獻:
龐紅衛.對小班化教育的幾點認識[J].上海教育科研,2002(04).
作者簡介:王燕,女,1981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卜弋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