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分別從學生默讀、配樂朗讀、角色朗讀三個方面闡釋了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關鍵詞:古詩文;語感;誦讀
語感是學好語文的基礎,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著語文審美能力的高低。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化中的瑰寶,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進而培養語感能力。
一、重視學生默讀,在靜默理解中培養語感
現在的語文課上得太吵了,這樣的課能給學生留下多少有用的東西呢?我覺得課堂上應留一部分時間讓學生靜靜地思考。所以,在古詩文教學中,我特別重視默讀訓練,在默讀中學生動眼、動手、動腦,不斷地分析、綜合、比較,既能提高默讀的效率,又形成“內在語感”。
我在講解柳永的《雨霖鈴》時,就采用讓學生默讀的方式,讓學生深切地體會作者與戀人分別時哽咽難言的離愁和自己政治失意的苦悶。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分享各自默讀心得,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超好效果。如果采用齊讀的方式,我覺得會破壞這種“欲說還休”的情境。
二、指導配樂朗讀,在感情激蕩中培養語感
音樂的魅力在于引起人無限的遐想,因此,恰當的音樂與類似的文本相結合,可促使學生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恰當的配樂誦讀能很好地渲染氣氛,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情感因素。有人說:“一次成功的朗誦,勝過一百次蹩腳的分析。”的確,恰當的配樂朗讀,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課堂充滿藝術的情趣。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經典美文,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畫面選用江南月夜美景,音樂響起,學生伴隨著音樂,聲情并茂地朗讀這篇美文,那種“哀而不傷”的美感似潺潺的小溪緩緩地流淌在學生心中。
通過這樣的設計,全班學生很快就把這首長詩背下來了,我想這得力于配樂朗誦,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三、鼓勵角色朗讀,在進入角色中培養語感
分角色朗讀,是一種能讓學生進入角色,利用想象來體會作者之情的一種朗讀方法。這樣的方法特別適用于敘事詩,教學中我常常進行這樣的訓練,課堂氣氛就會變得異常活躍。學生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人物性格特征,內心的情感與文本中的角色形成強烈的共鳴,在角色的創造與延伸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情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最適合采用分角色朗讀,學生在塑造蘭芝、仲卿、劉母、劉兄方面極其用心,讀得惟妙惟肖,人物性格把握精準。
我想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與其多講,不如讓學生多讀讀、多背背,從中去體會、去領悟。只有這樣才能領略文章豐富的內涵,欣賞到文章特有的美,從而提高語感能力。
作者簡介:張秀麗,女,所在單位:吉林省扶余市第三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