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業是時候尋求新的出路了。中國工業如何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前有美德日等制造強國的擠壓,后有東南亞新興國家的追趕,內有勞動力生產成本高漲帶來的利潤壓力,外有經濟低迷帶來的市場出口壓力。在內憂外患阻力重重之下,中國制造工業的出路在哪里?中國工業該如何做才能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重整產業鏈,由微笑曲線的中間向兩端延伸
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由前端、中端、后端三部分組成,前端包括產品研發設計、原材料采購、零部件生產等,而中端則是加工組裝環節,后端則由銷售、服務、品牌等環節組成。
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長期處于附加值低、創新能力弱、結構不合理的產業鏈中端,即微笑曲線的最低端,在產業價值鏈中扮演加工、組裝為主的角色。 反觀美國、德國制造業,它們處于全球產業鏈中的上下游,而將利潤空間較小的加工制造環節交給中國,從而攫取了整個產業鏈中的大部分利潤。
隨著新一次“工業革命”工業4.0的到來,制造業微笑曲線的兩端將更為陡峭,中端的制造環節價值將進一步被攤薄,特別是當前我國勞動力成本高漲后,制造業的利潤進一步被擠壓,向兩端索取增加值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工業要走向“中國創造”,必須從微笑曲線的中端向兩端延伸,只有如此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真正成為制造強國。
調整產業架構,由傳統制造業向高端裝備制造業轉變
過去中國發展以鋼鐵、水泥等傳統制造業為主,在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上卻鮮有涉及,導致我國在大型數控裝備、衛星航天、智能設備等高端裝備制造業上嚴重依賴國外進口。
2010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銷售收入約1.6萬億元,僅占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的8%,而2013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占裝備制造業比重也不過在10%左右。不僅如此,在關鍵技術及核心技術上,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缺乏自主創新,對外依存度高,所以我國企業不得不將數控機床售價的20%—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
而且在配套能力上,我國的發展也相當滯后。據統計,為高檔數控機床配套的高檔功能部件70%需要進口,大型工程機械所需30MPA以上液壓件全部進口;占核電機組設備投資1/4的泵閥主要依賴進口。薄弱的基礎配套產品也嚴重制約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在國際分工比較發達的制造業中,產品在制造過程中的增加值不到產品價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發生在服務領域。德勤公司的研究報告也清楚表示,在其調查的80家制造業公司中,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平均值超過25%;有19%的制造業公司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這一切都表明,全球制造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目前國際制造業跨國巨頭都在推進制造服務化轉型,如美國GE將金融與制造業有機結合起來,提供設備融資租賃、汽車租賃、債權出售、項目融資等金融服務;全球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則以“租用服務時間”的形式為波音、空客等飛機制造企業出售發動機,在對方租用時間段內,羅羅公司承擔一切保養、維修和服務;還有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提出了“生產商客戶服務合約”(CSA),可以按客戶的需求來定制服務。
在產品利潤增值空間日益向服務環節轉移的今天,中國制造業也應該由賣產品向“產品+服務”轉變。
由設備制造向系統集成轉變
在制造業形勢日益復雜的今天,客戶需要的不僅僅是產品設備,更需要系統的集成解決方案。以環保應用領域的主要脫水設備壓濾機為例,客戶在購買時不但會考慮對壓濾機單機及配套的需求,更希望壓濾機制造商對整個壓濾機系統進行設計,提供過濾系統整體解決方案。
南方最大的壓濾機制造企業興源過濾就意識到了客戶的需求,將重點從提供壓濾機產品上轉移到為用戶提供過濾系統集成能力上,從而將系統集成服務能力變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舉成為國內壓濾機行業第三位。還有上海電氣、秦川集團等傳統的設備制造商,正逐步向集設計制造、系統集成于一體的系統集成商轉變。
由代工向品牌轉變
如果說“中國制造”是中國的一張名片,那么“代工”則是這張名片的基礎“材質”。據質檢總局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產品質量狀況分析,中國出口商品中大約90%是貼牌產品, 2008年至今,沒有一家中國制造業品牌躋身世界品牌500強中前100位排行榜。
國際營銷大師米爾頓科特勒在談及中國工業品制造業時,指出“對于高品質產品進入發達市場時,在質量、價格方面的控制力不大,中國企業需要從品牌上獲得30%的利潤而不是10%—15%的市場加工費”。無庸置疑,品牌產品可以賣得更高的價格,并且依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這就是做品牌的魅力。
中國制造業要爭取更多的利潤,就必須發展自主品牌,由代工向品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