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南方藝術航母”的姿態高調亮相,然而,僅僅6年時間,深圳22藝術區這艘“航母”卻已悄然沉沒,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偌大的藝術區如今只剩下一棟5層樓廠房和一家藝術機構。曾經高調打造的藝術區為何冷清收場?
2007年初,22藝術區誕生在深圳寶安區寶城22區的一個舊工業廠房上。22藝術區之名也由此得來。當時,用舊廠房改建做藝術園區,北京798算領風氣之先,但在深圳還并不多。
當年按照規劃,藝術區分為三期,第一期是一棟5層樓的廠房,第二期為周邊6棟廠房,第三期為沿街6棟廠房,規劃中有獨立小院、停車場,一樓全部規劃為酒吧、茶館和各種店鋪。當時政府希望能將這一片區打造成以當代藝術為主的藝術原創產業基地,并構建當代藝術交易平臺和創作基地。
開園一年后,園區吸引了22個藝術家工作室、5家畫廊、1家藝術酒吧、1家茶藝館前來“安家落戶”,并吸引了法國、德國、美國、比利時、印度以及中國內地和港澳臺的藝術家入駐,它也被業界稱為是繼北京798后又一個新增的中國當代藝術“孵化地”。次年,園區便晉級為深圳文博會的分會場。
據了解,22藝術區最紅火的時候是2007年至2010年,當時園區租金價格低,才30元一平方米,而且在此辦公的藝術機構,政府方面還會提供各項優惠政策,當時有不少知名畫廊和畫家來這邊駐點。
然而,到了2011年,園區曾經的負責人黃瀧離開了22藝術區,對外的說法是“因為22藝術區已經完成了使命”。事實卻是園區沒有了發展空間。黃瀧透露,在2007年22藝術區立項之時,便規劃按5至6棟樓發展,并已獲區政府認可。但后來情況就變了。2012年,22藝術區對面蓋起了商業住宅。
園區擴展無望,各項藝術活動陸續減少,藝術家和相關企業也陸續離開。直到2013年,因現有面積只有5000平方米左右,達不到園區認定新標準1萬平米的硬指標,被深圳市取消了文化產業基地的稱號。深圳文博會分會場的資格也相應喪失。
如今的22藝術區僅剩下一棟5層樓的舊廠房佇立在路邊,門口掛著的“深圳22藝術區”的牌子下方還有曾經進駐的文化企業的名字,如今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搬走了,僅剩下一家名為格豐藝術機構的公司還在苦苦支撐。
作為政府曾經大力扶持的文化產業項目,為什么22藝術區在短短6年時間就消亡了?深圳創庫藝術區創始人杜應紅曾表示,22藝術區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造血功能,沒有做成產業鏈,畫賣不出,畫家租不起房,最后只能離開。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22藝術區的快速消亡與房地產開發脫不了干系。22藝術區所處的地方是老舊廠房,在沒有出臺詳細的規劃之初,政府可以拿出一些舊廠房來做文化產業,可是一旦房地產商介入進來,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慢熱的文化產業無法抗衡。原本22藝術區是打算擴建的,但被開發商捷足先登,先行將周邊老舊廠房拆遷開發?!拔幕a業是慢熱型,要守得住。有些人等不了,或轉做其他,變了味,或干脆放棄。關鍵是,園區要面對市場,有自我造血能力。”有業內人士表達了這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