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碑源出南北朝時期的北朝,通常而言是這一時期的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銘等石刻文字的總稱。享譽天下的有《鄭文公碑》、《高貞碑》以及《元懷墓志》等,燦若繁星,在書法歷史的空中永放光芒。
魏碑在書法史上可謂開隋唐楷書法則之先河,后人稱之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漢字的演化發展,尤其是結體,筆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愧為嚴謹有序、樸厚靈動,豐腴而不失刻板。
從習慣上而言,書法可分為篆、隸、草、行、楷五種。魏碑為楷書范疇,其地位不可磨滅。
從魏碑存在,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一般認為東晉以后軍閥割據南北分裂,書法自當為社會服務,隨之也分為南北兩大派。人們評價北派豪放、古拙剛勁,帶著漢隸的遺風;南派蘊藉、疏放妍妙,有江南山水之風骨。
如上所述,魏碑是楷書范疇,但因朝代更替,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通常將其與晉朝楷書、唐朝楷書并稱三大楷書。魏碑體現了從隸書向后來楷書發展過程中的某些過渡因素。正如清代著名書法家劉熙載所說:“南書溫雅,北書雄健”亦不失為大家見地,魏碑最大的特點在于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
對于魏碑體的特點,許多人作過評述,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有三個方面:一是橫、捺的筆劃秉承了隸書的特點,書寫中筆鋒可達字形的邊界或出邊界之外;二是字形相對而言多生扁方形;三是撇捺向兩側伸展,看上去整體字形雄健瀟灑、中正有度。
從魏碑的書寫技巧來看,也有一些基礎的要素,有人概括為“三線”,即線形、線質和線律。要把握其中精髓,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要持之以恒,勤學苦練,參透內中原理。例如,線形中的有關方筆線條和圓筆線條,線質中的溫潤線條的刻露線條,以及線律中的變速線條,勻速線條等,這里不一一贅述。一般來說,要掌握運筆過程中的鋒毫聚斂,具體書寫過程中達到一定意境后,每位書家都會形成自己的風格。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潮流,歷史的發展,魏碑自誕生傳世以來,也是不斷開拓進取,源于南北朝而不囿于南北朝,章法華麗,自成一體。由于歷史的因素,可以說魏碑書法的本質是以漢字的石刻效果作為流傳的主體。
學習魏碑與所有的求知一樣,要十分講究人品的修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學寫字要先學做人,人品重于其他,這也是我國優良的傳統。反之,你就是在學習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最終也不為世人接受和認可。例如,我省仙游縣在宋代出了兩個人物,一名蔡襄,一名蔡京,他們不但位列高官,而且都很有才學,特別是在書法上都極有造詣。時過境遷,后人對他們的評價卻有天壤之別。蔡襄是名宦,為官有德,博得名聲,流播海內外,至今建有陵園供后人瞻仰,他的書法人譽“宋四家”之一(另三家指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堪稱一代宗師。蔡京也曾四秉國政,但他為官沒有好官德,為天下人所不恥,曾罵其為官賊。他的書法也可以說冠絕一時,曾有人考證在“宋四家”中蔡其實原指蔡京,只因后人惡其是奸臣,官聲差,才被換上了蔡襄。當然,因人廢書或可從長計議,但蔡京為人為官確是留下千古罵名,只是做為反面教材而不被人們遺忘。從古至今,概莫能外。現如今有些所謂高官名人,也寫得一手好字,可惜沒有好官德,一旦成為落馬貪官,造成一些單位急忙忙鏟掉所謂墨寶就是名證,這些也特別是我們后學者引以為戒。
近代的書法家、評論家對魏碑十分推崇,臨學者眾多,不少人學有成就,出類拔萃,自成一家。筆者藏有南京前輩蕭嫻老師的一幅墨寶,其書法用筆瀟灑古樸、滲透著魏碑筆意。為人為書,瀟老師都是值得后學者尊敬、學習,其書法達到入門而取形,出門而取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