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依然存在金融抑制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不單是發展普惠金融的“應景之作”,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所需”。互聯網金融作為我國金融領域的新興力量,如何在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與傳統金融業的和諧共生,達到金融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帕累托改進”,不僅對互聯網金融自身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是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題中應有之意。本文以金融共生理論為切入點,首先對金融共生的基本要素及共生關系的判定標準進行了介紹,隨后在Logisitic增長模型的框架下,分別選取P2P與銀行業作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代表,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共生性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依據實證分析結果,提出了做好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共生發展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金融共生;Logisitic增長模型;共生度;質參量兼容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4)09-0008-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9.02
在金融抑制的作用下,我國金融市場長期競爭不充分,供需數量與結構的匹配度不足,中、小、散客戶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不單是發展普惠金融的“應景之作”,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所需”。作為我國金融領域的新興力量,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對傳統金融業的影響已經逐步顯現,如何在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與傳統金融業的和諧共生,達到金融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帕累托改進”,不僅對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是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題中應有之意。
一、金融共生理論概述
共生理論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提出,他認為生物體的生存必然需要相互間的影響和協作,進而產生依賴生存、協作發展的共生關系,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組成了這種共生關系的三要素[1]。共生理論在上世紀中葉開始運用到社會、醫學與經濟領域。
(一)金融共生概念與基本要素
首次將共生理論應用到金融領域的是國內學者袁純清,他在《金融共生理論與城市商業銀行改革》(2002)[2]中,將金融共生定義為“在特定共生環境下,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銀行之間及銀企之間按照特定共生模式所產生的依賴協作關系”,并對金融共生三要素分別做了闡述。
1.金融共生單元。即金融共生系統的基本能量生產單位及物質交換條件,這是金融共生系統的基礎,本文研究的金融共生單元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
2.金融共生模式。指金融共生單元按照一定方式相互影響所形成的關系,是金融共生系統的核心。完整的共生模式由行為模式和組織模式構成,其中共生行為模式又可分為寄生關系、偏利共生關系、非對稱互惠共生關系和對稱互惠共生關系,共生組織模式則可分為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和一體化共生,因此可得到16個共生模式狀態。
3.金融共生環境。金融共生單元以外影響因素總和即金融共生環境。本文所研究的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共生環境主要是指外部政治、經濟、法律、科技因素在彼此聯系和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有機整體。
(二)金融共生關系與模式的判定標準
金融共生的判定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先判定單元之間是否具備金融共生關系,二是判斷當前的共生模式。其中判定單元之間是否具備金融共生關系,需要看三方面,即質參量是否兼容,能否產生共生新能量,是否處于共生進化狀態,而共生模式的判定則要參考共生度這一參數。
1.質參量兼容。質參量是指決定共生單元某種內在的聯系及變化的因素。只有質參量兼容的共生單元能夠以一定模式相互影響,才可能構成共生關系。
2.產生共生新能量。共生能量是指共生單元通過介質或者環境實現的共生體數量增加和質量優化。具有質參量兼容特征的共生單元通過相互作用,能夠產生共生新能量,是共生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3.處于共生進化。如果共生模式從點共生轉變為間歇共生、連續共生或是一體化共生就屬于進化相變,相反就歸于退化相變。現有共生系統狀態與對稱性互惠共生狀態的偏離程度,可以看成是共生進化的基本參數。
共生關系的變化可以從表2中由金融共生體之間質參量共生度完整地表現出來。若?啄ij=?啄ji>0,則A與B處于正向對稱互惠共生狀態;如果?啄ij≠?啄ji>0,則A與B處于正向非對稱互惠共生狀態;若?啄ij=?啄ji=0,則表示A與B處于互不干涉、依賴自身的并生狀態。反之亦然。
(三)金融共生關系與模式的判定思路
通過以上介紹可以得出,判斷設定的金融共生單元之間的共生關系與模式,要先判斷兩者之間質參量的兼容性,看其是否存在共生關系,這一步可以通過實證分析中的共生影響分析與環境容量影響分析來判斷,解決共生系統能量生成問題及共生系統與環境問題,然后通過共生度參數的大小來判斷兩者的共生模式,解決共生系統進化方向問題。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共生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構建
生物學中經常用Logistic增長模型來刻畫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如競爭、互利、偏利、寄生)。在這里,我們同樣可以用該模型來刻畫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的動態關系。本文參考May(1976)提出的擴大成長方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這兩個共生單元的成長規律可表達為[3]:
(二)數據來源及說明
1.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種群密度的設定。從廣義上來講,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主要有三種運作模式,一是傳統的金融借助互聯網渠道為大家提供服務,即網銀;二是類似阿里金融,由于它具有電商平臺,使得它提供的信貸服務優于其他放貸人的條件;三是P2P模式①。以上3類模式中,P2P在內的各種互聯網金融業務平臺,具有產生貨幣、貨幣流通的作用。因此本文在界定互聯網金融的時候,僅選取真正實現了資金融通功能的P2P模式作為代表。而在傳統金融的界定上,則選取最具代表性在銀行業提供的信貸規模來代替。另外在我國,由于最早的P2P網貸平臺成立于2006年,本文采用的是2006—2013年的年度數據。銀行業與互聯網金融具體的種群密度如圖2所示。由于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在數量上存在較大差異,為了能夠直觀刻畫出兩者演化規律與相互關系,對兩者使用了不同的度量單位。由圖2可看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種群密度呈現出一定的演變吻合規律,在一定程度上驗證出兩者之間存在共生發展機制[4]。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共生性檢驗
1.共生影響分析。由式(3)和式(4)可知,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環境容量會受到對方種群密度的影響,因此可以通過SPSS17.0軟件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環境容量分別對彼此的種群密度進行回歸分析,選取最優的直線、二次、三次模型(見表4)。
計算結果所示,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傳統金融,環境容量與彼此種群密度擬合效果最好的是三次曲線,并且這種共生關系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是顯著成立的。
2.環境容量影響分析。我們選取收入、利率以及物價水平作為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環境容量的影響因素,其中各年度的國民總收入的度量指標選用GDP;物價水平度量指標將2006年定為100,選用各年度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利率就取各年度基準利率的平均值,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在式(3)和式(4)的基礎上,建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環境容量的回歸模型: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環境容量都受到對方種群密度的顯著影響,這說明了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具有質參量兼容,從而可以判定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具有顯著的共生作用。從外部因素的角度來分析,利率以一次方的方式影響正規金融的環境容量;收入水平以一次方的方式影響著傳統金融的環境容量,以二次方的方式對互聯網金融的環境容量產生影響;物價水平對互聯網金融及傳統金融環境容量的影響在模型中并未得到體現。
3.共生模式分析。根據共生度的公式,以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信貸規模作為質參量,即可得到兩者共生度的計算結果。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的相互影響都是正向的,即?啄AB>0,?啄BA>0,從而證明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具有正向非對稱共生關系。這主要是由于傳統金融種群密度(銀行業信貸規模)遠遠大于互聯網金融種群密度(P2P規模),因此傳統金融對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也是遠大于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
(四)我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共生性不足分析
從實證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我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環境容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彼此種群密度的正向影響,呈現出一定的互補關系。同時,兩者目前的共生模式并不是最優狀態,兩者通過競爭,均能夠實現正向發展,但尚存以下不足:
1.共生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通過共生理論的介紹,結合環境容量影響分析結果,法律、國民收入、利率等外部因素不同程度地對互聯網金融的成長產生影響。從法律環境來看,目前我國對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這主要體現在與傳統金融合作模式不夠明確、競爭邊界難以界定,公平競爭機制尚未形成。另外由于我國GDP增長依靠投資拉動的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因此國民收入對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依然要通過利率。從利率水平來看,由于信貸規模管制及利率市場化尚未完全實現,目前我國P2P的收益率水平遠高于傳統金融,根據門戶網站“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4年5月我國P2P網貸平臺綜合利率為19.6%,高出同期銀行業綜合貸款利率至少13個百分點(此處均為年化利率水平)。《中國P2P網絡借貸行業2014年5月份月報數據》也顯示,5月已列入統計的有成交的350家平臺中,年化利率12%以上的為322家,其中有41家平臺的年化收益率更是高達36%。
2.互聯網金融自身發展的規范性仍需加強。共生單元是共生系統的基礎,因此共生單元的健康發展是共生系統持續優化的前提。從共生單元的角度看,目前我國P2P行業內有500多家公司,業務規模接近1800億元①,但隨著互聯網金融近年來的興起,參與主體不斷增多,業務風險也在不斷積聚,通過P2P等互聯網金融進行非法集資和詐騙的現象也層出不窮。很多機構在以不同的方式發展P2P業務,整個行業發展處于早期,較為粗放,跑路情況時有發生。據網貸之家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5月,有29家P2P平臺新增上線,而有7家平臺跑路或關閉,不僅給借貸雙方帶來損失,也嚴重威脅著整個金融體系的有效運作和安全穩定。相較傳統金融監管,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尚未建立一個包括監管原則、監管機構、監管手段、監管內容和監管結果分析與評估在內的完整監管體系,因此需要出臺相關制度引導行業發展,包括制定行業規范和管理辦法,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基礎上鼓勵行業創新[5]。
3.共生模式沒有達到最優狀態。實證分析顯示,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無論在規模還是影響力上,相較傳統金融都差距較大,二者處于非對稱正向共生模式,相較最優的對稱性共生模式還有一定差距。這其中除去互聯網金融相較傳統金融發展相對較晚的時間因素,互聯網金融自身的創新步伐與滿足實體經濟需求及國外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也抑制了共生系統正能量的產生。以美國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為例,如AvantCredit運用了機器學習算法來實時評估客戶信用的可靠性,貸款整個過程在網上僅需5-10分鐘就可以完成,融資者可將抵押物郵寄給網絡典當公司,便可獲得為期3-6個月的貸款[6]。無論在互聯網技術的運用還是產品服務水準上,我國互聯網企業提供的金融產品仍存一定差距。
三、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共生發展的路徑選擇
實證分析表明,互聯網金融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所呈現出的是互補與競爭并存的關系。政府等部門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有效監管,并予以法律上的保障,使之更好地與傳統金融持續發展,共同服務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具體來看,可以從共生環境、共生單元及共生模式三方面,進一步做好我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共生發展。
(一)優化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共生環境
從共生環境角度來講,一是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提供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要通過推進利率市場化、減少各類金融管制,不斷加快金融領域市場化改革步伐,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提供實現公平、充分競爭的外部市場環境。二是優化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共生法律環境。包括補充、完善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法規,明晰互聯網金融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明確互聯網金融風險應承擔法律責任,研究制定《金融產品銷售法》,強化互聯網產品信息披露,使得線上線下產品銷售遵守公平統一原則[7]。三是完善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消費權益保護機制,改善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共生信用環境。互聯網金融提供方要通過技術安全、優化服務、強化內控等措施,充分進行風險提示,確保交易安全、信息安全和投訴渠道暢通,明確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管理機構的具體職責和權利,以便更好地保護金融消費權益,提高消費者風險識別能力[8]。
(二)完善對互聯網金融共生單元的監管體系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核心是風險控制,因此需要通過監管實現行業的規范發展。具體來看,監管原則方面,互聯網金融監管一方面應將原則性監管與規則性監管相結合,體現一定的容忍度;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監管的一致性、加強信息披露,嚴防監管套利,保證公平競爭。監管機構方面,鑒于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跨行業性以及我國依然處于分業監管現狀,需要“一行三會”及工信部、財政部等部門的共同參與[9]。監管手段方面,要提出數據監測、分析的指標定義、統計范圍、頻率等技術標準,在數據監測、分析機制的建設過程中,應注意保持足夠的靈活性,定期評估、持續完善,及時捕獲新風險[10]。在監管內容上,則應將重點放在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上,在強化指標監管及建立風險預警、處理機制的同時,也應關注對市場準入、經營范圍等基礎性監管。監管結果分析與評估方面,除去對互聯網金融的利率期限、資金投向等因素進行分析,還要對資金集中度和活躍度及時預警,防止通過互聯網金融進行非法集資等帶來的風險。
(三)改進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共生模式
根據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融合與合作將是實現對稱互惠共生這一最優共生模式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需借鑒對方特長,在共同發展過程中,實現共生模式的改進。互聯網金融需充分發揮長尾優勢,繼續做實中小售客戶的市場,逐步提升與傳統銀行業在競爭中的話語權,同時還需充分借鑒傳統銀行業在風控管理上的嚴謹性,確保資金使用的安全性以及自身的長遠發展。傳統金融業可以“智慧網點”作為切入點,改變互聯網業務原來的非增值屬性,并逐漸向核心業務過渡。根據客戶群體的不同特征,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再造業務流程,重構價值網絡,以更加快捷、方便、愉悅的客戶體驗開拓新的市場[11]。另一方面,大力提升金融產品的互聯網技術支撐。要秉承“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原則①,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開發先進數據分析程序,為推出的金融產品提供更為有力的互聯網技術支撐,提升產品審批效率,有效降低風險。
(責任編輯:于明)
參考文獻:
[1]袁純清.共生理論及其對小型經濟的應用研究[J].改革,1998(2):101-105.
[2]袁純清.金融共生理論與城市商業銀行改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盛文禪.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共生性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2011:21-39.
[4]鄭聯盛,劉亮,徐建軍.互聯網金融的現狀、模式與風險:基于美國經驗的分析[J].金融市場研究,2014(2):23-25.
[5]羅熹.推動監管模式轉型以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J].清華金融評論,2014(2):9-10.
[6]吳亮,鄧明.金融生態視角的正規與非正規金融共生成長研究[J].財經論叢,2010(5):39-45.
[7]李路陽.互聯網金融:監管與支持需齊頭并舉[J].國際融資,2014(4):11-15.
[8]李慶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策略與監管思路[J].中國金融電腦,2014(1):37-39.
[9]由曦,劉文君,董欲曉.立規互聯網金融[N].財經,2014-3-25(7).
[10]張曉樸.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探索新金融監管范式[D].北京: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工作論文,2014.
[11]張婷.關于農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探索與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4(2):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