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是開展金融業綜合統計較早的國家,數據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并形成了一套系統、有效的數據質量提升框架,2012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統一、全面、共享”的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為此研究和借鑒日本相關經驗對推進我國金融業綜合統計工作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金融;統計;資金流量賬戶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4)09-0029-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9.06
一、日本金融業綜合統計的基礎:資金流量賬戶
(一)概況
日本央行從1958年開始編制資金流量賬戶統計(the Flow of Funds Accounts Statistics,FFA),記錄部門(金融機構、企業及住戶)間金融工具(也叫交易項目,如存款、貸款)引起的金融資產與負債的流動,涵蓋范圍遠遠超過美國和歐元區資金流量賬戶(見表1)。賬戶數據每季度公布一次,初步數據在報告期3個月后公布,最終數據在報告期6個月后公布,每年3月份對往期數據進行修訂[1]。
(二)主要內容
1.統計框架
日本資金流量賬戶是反映不同經濟實體間金融交易以及相應的金融債權債務存量的矩陣。矩陣的“列”由各經濟實體構成,矩陣的“行”由金融資產與負債構成。矩陣包含三張表,其中,“交易表(流量表)”記錄某一時期的資金流動,反映每一經濟實體在金融交易后資產與負債的增減變化;“資產負債表(存量表)”記錄某一時期末經濟實體持有的資產與負債。總的來說,存量數據是流量數據的積累。但是,當交易項目的價格發生變化時,期初和期末余額就會不一致,這時就需要“調和表”來調和存量和流量之間由于價格變化導致的差異。流量與存量的關系如下:
(T-1)期的存量 + T期的金融交易流量 + T期的調和量(由于市場價值變化等)= T期的存量
2.矩陣的“列”與“行”
構成日本資金流量賬戶統計的“列”的經濟實體分成六大部門,包括“金融機構”、“非金融企業”、“政府部門”、“住戶部門”、“服務住戶的私人非盈利機構”以及“海外部門”。構成日本資金流量賬戶統計的“行”的金融工具(交易項目)包括“貨幣和存款”、“貸款”、“除股票之外的證券”、“股票和其他股權”以及“保險和養老準備”等等,以及上述的細項。總共有45個分部門和51個交易項目。
3.細化的補充信息
“資金流動賬戶細化數據”以及“非金融部門融資渠道”作為資金流量賬戶統計三張矩陣表(“交易表”、“資產負債表”及“調和表”)的參考材料發布。“資金流動賬戶細化數據”總共有4張表,分別是資金部門間流動表——國內債務證券(存量數)、資金部門間流動表——國內債務證券(流量數)、資金部門間流動表——貸款(存量數)以及資金部門間流動表——貸款(往前追溯5年的存量變化數)。矩陣反映每一個部門的金融交易,但是并不反映誰是融出方、誰是融入方及其融資工具。“資金流動賬戶細化數據”則彌補了這一缺陷。“非金融部門融資渠道”反映了國內非金融部門及海外部門是如何融資的。該表提供融資的流量及存量數據,以及存量(年末余額)同比增長率。
(三)編制方法
1.垂直法與水平法
資金流量賬戶的編制方法包括:一是垂直法,即通過使用各部門的財務報表來確定每一部門每一單元格的數據;二是水平法,即將每一個部門持有的資產/負債合計數分解到每一單元格。換言之,垂直法估算部門數據,水平法估算交易項目數據[2]。
2.會計計量原則
(1)按市價計值(Mark-to-Market)
日本資金流量賬戶統計通過市場價值來同時評估資產和負債。例如,作為資產持有的股票以市值評估,同時,該股票作為其上市公司的資本也是以市值評估。即使是企業債券這種由經濟實體按面值償付的債務,資金流量賬戶也按市值進行估值。
(2)權責發生制(accrual basis)
日本資金流量賬戶統計原則上遵循權責發生制來記賬,這也是1993年SNA和IMF手冊采納的原則[3]。權責發生制按借方/貸方關系發生的時點記錄交易情況,而不是按照現金轉移的時點。
3.統計的準確性
日本資金流量賬戶數據有時候也需要使用估計。例如,當只存在年度財務報表時,季度數據就必須估算得出;當數據延遲獲得時,有時候也使用上期數據代替。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估算誤差。鑒此,當獲得更準確的原始數據時,日本資金流量賬戶統計就回溯修訂。日本央行指出,大約60%的資產估算的準確度為“高”,不到5%的資產的估算準確度為“低”[4]。
二、將證券業信息納入金融業綜合統計
近年來,一些國家中央銀行開始建設證券數據庫以存儲證券持有人的準確信息。歐央行從2009年開始建設“中央證券數據庫”,國際清算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后一直致力于收集證券統計中持有方的信息[5]。金融穩定委員會在2009年強調掌握風險在不同部門實際潛伏情況的重要性。日本央行從2009年開始探索將證券業信息納入金融業綜合統計。
(一)日本“中央證券存托”的主要特征
1.非中央政府債券的唯一簿記轉讓平臺。日本有兩套債券簿記轉讓平臺(book-entry transfer services),一是中央政府債券簿記轉讓平臺,由日本央行維護;另一個就是非中央政府債券簿記轉讓平臺,由日本證券存托中心(Japan Securities Depository Center, Inc, JASDEC)維護。該中心是根據日本債券股票轉讓法注冊的私人證券公司,為包括企業債券、股票、商業票據及投資信托在內的證券提供簿記轉讓服務。簿記轉讓系統從2002年開始運作,目前商業票據轉讓對該系統的使用率幾乎達到100%,其他證券交易對該系統的使用率也接近100%。日本債券股票轉讓法規定了該公司的簿記轉讓職能,但并不要求其向央行或統計部門提供統計信息[6]。
2.鏈式賬戶。日本證券存托中心使用層疊式的賬戶結構(見圖1)。投資者首先在直接(或間接)賬戶管理機構開戶,當達成交易后,交易信息就從開戶機構發送到交易對手的開戶機構。如果圖中的投資者(i)向投資者(G)賣出證券,交易信息就流經機構E、A以及日本證券存托中心,并最終到達C,這時售出的證券就被登記在客戶G的賬上。然而,如果投資者(i)向投資者(ii)出售證券,交易信息僅在機構E內部進行處理。
賬戶管理機構(通常是銀行或證券公司)也可以直接擁有自己的賬戶(自有或自營賬戶),在交易系統中與客戶賬戶分離。截至2010年5月,系統中有直接賬戶管理機構89家,間接賬戶管理機構407家。
3.最終所有權(直接體系 vs. 間接體系)
日本證券存托中心與其他一些國家證券存托體系不同的地方是證券的最終所有權。在日本,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賬戶管理機構,都不會接收客戶賬戶中交易證券的所有權。這種體系稱為“直接體系”,意即賬戶管理機構僅僅保管投資者賬戶及提供簿記轉讓服務,證券的法定所有權歸投資者。
與“直接體系”相對應的是“間接體系”,在一些國家,一家賬戶管理機構從法律上持有資產,同時投資者在這些資產上保持權益,或是一項證券的權益從投資者轉移給賬戶管理機構。在間接體系下,很難判斷證券的最終持有者[7]。
4.以單一證券為基礎(security by security)
在簿記轉讓系統中,所有數據都是以“單一證券”為基礎的。每一證券的信息都包括:證券名稱、證券發行方、面值、到期日等。對于那些向公眾開放的企業債券數據,可以從日本中央證券存托中心的網站上,通過證券名稱或是ISIN識別碼輕易查到。這種以單一證券為基礎的系統便于統計人員按照國民賬戶核算體系的要求對數據進行排序。
(二)將中央證券存托數據應用于資金流量賬戶
日本央行從2009年底開始陸續將中央證券存托數據納入資金流量賬戶,目前的進展包括以下方面。
1.資產支持商業票據。資產支持商業票據是結構化融資工具,在修訂前,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的數據通過估算得出。通過與日本證券存托中心的商討,日本央行明確了中央證券存托系統中的數據與日本央行對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的定義是一致的,因此決定使用其作為新的數據來源。
2.地方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無紙化是從2006年開始的,之前發行的債券的信息是從已經注冊的債券信息進行推算,因此準確性大打折扣。無紙化開始后,絕大多數的地方政府債券信息都進入了簿記轉讓系統,因此央行能夠從系統中查找符合統計定義的債券信息。
3.向私人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日本央行目前還在審查其他結構化融資工具,如向私人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的情況,因為需要通過抵押物的類別來對這些證券進行分類,以便將其歸類到資金流量賬戶中不同的交易項目(證券化產品或其他類型的企業債券)。
(三)目前面臨的挑戰
1.賬戶信息的層次太多。投資者信息只掌握在其賬戶管理機構手中,中央證券存托系統并不直接掌握。例如,中央證券存托系統和直接賬戶管理機構都處在鏈式結構的上游,無法知道一筆發生在間接賬戶管理機構內部的交易的情況,因此其他大多數國家通過其他輔助信息源來克服上述困難。美國在統計非金融企業發行的債券和股票時,同時使用中央證券信托系統的數據和私人數據供應商的數據進行相互驗證[8]。英國中央證券存托系統的數據并不直接用于統計,只是用作數據質量驗證。英國證券統計信息的數據源是倫敦的發行和支付機構。西班牙從中央證券存托系統中獲得本國居民發行并被非居民持有的債券信息,但該信息僅涵蓋債券第一次交易的對手方信息,如果債券多次交易,系統無法提供最終持有者信息,因此西班牙央行也向本國證券托管機構采集信息。在德國,中央證券存托機構僅是約2000家向央行報數的機構之一[9]。在日本,中央證券存托中心可以直接提供的信息僅限于那些直接在該中心開戶的客戶,如圖1中的A、B和C[10]。
2.客戶賬戶的保密性。在賬戶管理機構與客戶簽訂的協議中,客戶通常要求賬戶信息保密。為了克服這一困難,中央銀行需要與證券存托機構簽訂協議,只要求提供匯總數據。例如,美聯儲與中央證券存托機構簽訂的協議中有一條保密條款,禁止獲取單個公司層面的數據。
3.數據采集的合法性。美國、澳大利亞和智利都與其中央證券存托機構簽訂了合同或協議。德國和西班牙則制定了專門的中央銀行條例,對數據采集工作提出了強制要求。但是在日本,中央銀行僅是與證券從業機構達成某種共識。
三、中國金融業綜合統計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現狀
2012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統一、全面、共享”的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經過人民銀行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開展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從2014年2月開始正式向社會公布地區社會融資規模數據;二是積極推進金融統計標準化工作,2013年初步完成了“總量與結構、數量與價格、存量與流量兼備”的存貸款統計體系目標;三是初步制定了由700余個資產負債和損益類指標組成的金融業核心采集指標體系,并按工具、產品和交易對手進行復合分類。
(二)存在的問題
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2013年提出了四個需要完善的方面:一是在價格的統計上有待完善;二是在滿足金融穩定需求方面有待完善;三是對證券、保險和一些新興金融機構的統計有待完善;四是對新興的金融創新產品的統計有待完善。
從資金流量賬戶在中國的發展來看,目前主要問題包括:一是在非經濟普查年份,數據來源缺口很大,很多項目都通過替代指標進行估算;二是由于數據來源及編制方法的不同,一些機構部門的凈金融投資在實物交易表和金融交易表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三是一些機構部門賬戶只有總量指標,缺乏明細指標。
四、政策建議
(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編制金融概覽方案
加強國際交流,梳理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在統計立法、監測框架、指標設置、數據共享等方面的經驗,重點研究將非銀行金融機構納入金融部門整體統計框架,擴大核心指標采集范圍,加大對創新金融工具和產品研究力度,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概覽編制方案。
(二)加快推進標準化建設,夯實金融統計基礎
標準化的優點是保證金融統計數據的客觀真實性,為監測跨機構、跨市場、跨境金融交易提供“搜索引擎”,同時保證金融統計的統一性和權威性,從根本上減輕微觀金融機構的報數成本和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考慮由人民銀行牽頭建立基于數據倉庫的金融業綜合統計信息平臺,實現統一、高效、方便、快捷的部門合作和信息共享,同時應進一步深化與國際組織統計標準的趨同性,增強國際信息共享。
(三)完善金融統計法規、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應在研究國內外相關統計法規和國內上位法的基礎上,由人民銀行牽頭對“一行三會”的統計管理規定進行梳理,盡快起草“金融統計管理條例”,在機構上覆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以及各行業交叉環節;在業務上覆蓋金融機構全部表內、表外業務。■
(責任編輯:于明)
參考文獻:
[1]Bank of Japan. Guide to Japan’s Flow of Funds
Accounts[R]. August 2006.
[2]Bank of Japan.Compilation Method of Japan’s Flow of Funds Accounts[M].August 2006.
[3]Eurostat.IMF, OECD.UN and World Bank,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1993 [M]. 1993.
[4]Bank of Japan.Japan’s Flow of Funds Accoun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Measures for Enhancement[R].December 2012.
[5]ECB. The centralized securities database in brief[R]. February,2010.
[6]Kanda,Hideki.The Legal Environment for Holding and Transfer of Intermediated Securities: UNIDROIT Draft Convention[R]. 2012.
[7]ECB.Manual on Investment Fund Statistics[M]. May
2009.
[8]Eurostat.IMF, OECD, UN and World Bank,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R].2008.
[9]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Strengthening Oversight and Regulation[R]. 27 October 2011.
[10]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Shadow Banking: Strengthening Oversight and Regulation[R] .October 2011.
[11]Venture Enterprise Center. Survey Results on Trends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R]. Decembe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