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將馬王堆1號漢墓——辛追墓打開時,一個巨大的棺槨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將前三層棺木揭去,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幅“T”形帛畫,它被平整地放置在辛追夫人第四層棺木蓋上。帛畫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全長205厘米,為“T”字形,畫面完整,形象清晰。不過,這幅帛畫為什么會被放在棺木蓋上?它有何寓意?
這幅“T”形帛畫用3塊單層的棕色細絹拼成,下垂的四角有飄穗,頂端系有絲帶以供懸掛,可以判斷其是亡者出殯時引導隨葬隊伍行進的旌幡。
旌幡畫面上段繪有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征天上境界;下段繪有蛟龍穿壁以及墓主出行、司閽迎候、宴饗等場面,反映了“引魂升天”的主題內(nèi)容。
既然用來招魂和指引升天,那畫上的內(nèi)容免不了要與當時的神話傳說有關(guān)。最普遍的觀點認為“T”形帛畫從上到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天界、人間和地府。
帛畫最頂端的正上方坐著一位人首蛇身的神,或說是傳說中的燭龍神,或說是補天的女媧。無論是什么,這個圖案表現(xiàn)了人們對始祖?zhèn)兊臒o限崇敬。
在燭龍神的左邊有9個太陽棲息在一棵高大的扶桑樹上。其中一個又大又圓的太陽里邊有一只黑色的鳥,這就是傳說中的金烏。古代傳言金烏就是指太陽,也有人說金烏是太陽的坐騎,也有學者提出金烏是祖先們對于太陽黑子的原始解讀。
燭龍神的右邊是對月宮的描繪,在一輪彎彎的月亮上面有一只碩大的蟾蜍,口中含著一棵能治百病的靈芝,再上去是一只奔跑著的小兔子。月亮之下,有一美麗的女子托著正在緩緩升起的月亮,她就是嫦娥。
燭龍神的下方有兩個獸首人身的怪物分別騎在神馬飛黃上,手中牽繩向左右飛奔,繩子的另一頭扯著一個樂器——鐸,振鐸作響是歡迎升天之人的最高儀式。燭龍神旁邊不僅有門吏守衛(wèi),還有神龍、神鳥、異獸相對守望,充滿威嚴。
再往下看,帛畫中部主要描繪墓主人升天時的情景,而兩條交尾于玉璧之中的長龍又將此人間景象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華蓋下一年邁貴婦拄杖而立,左側(cè)有兩個男人舉案跪迎,右側(cè)有三個侍女拱手相隨。這一情景應(yīng)為墓主人西去升天之時。玉璧長龍之下為兒孫祭祀圖。彩帛帳幔分飄左右,兒孫神色悲哀地祭祀先人。
繼續(xù)往下就是地府部分。其中最顯眼的赤身裸體的健壯男人,就是傳說中的地神——鯀,他雙手平舉起白色平臺,腳下踩著兩條巨大的鰲魚,腰纏蟒蛇,面目猙獰。而大龜、怪狗、鴟也環(huán)繞在巨人周圍,使得地下世界顯得陰森森的。
目前對于畫中內(nèi)容的描述,都只是猜測,那些圖形的真正含義是什么,至今沒有一個定論。
(選自《奧秘》2013年第12期,有刪改)
閱讀賞析
說明具體的“物”,應(yīng)該先給讀者一個整體的印象。《核舟記》先介紹了核舟首尾的長和上下的高;“T”形帛畫先總寫“T”形,然后寫帛畫的上寬、下寬以及全長。
先總后分是大部分說明文的結(jié)構(gòu)特征,但如何具體“分”,要根據(jù)說明對象的特點和人們的觀賞習慣來定。“核舟”是立體的,船艙最醒目,所以先寫船身,接著寫船頭、船尾和船背;“帛畫”是平面的,按照人們的觀賞習慣,從上寫到下,并分左右依次介紹。
思考練習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介紹的?
2.文章在介紹帛畫內(nèi)容時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