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是玉里鎮鄉下一所小學的老師。20年前,我和同事張老師都單身。有一天,我們兩個人是最后離開學校的。車子才開上公路,就看到一個小孩子在路上走。他穿的衣服很單薄,也沒有穿鞋,因為正好寒流過境,他身體有點發抖。我立刻停下了車,張老師將車窗搖下,準備問這個孩子要到哪里去,沒想到孩子先說:“請問,天堂怎么走?”我和老張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窗外寒氣逼人,張老師請孩子進來,孩子也立刻坐進來了。
我們總算知道孩子為什么要去天堂了。孩子的爸爸在他1歲時就去世了,不幸的是,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在一個星期前也去世了。但神父教他不要難過,因為他的母親現在住在天堂里。今天下課以后,本來應該回到山上的部落去的,他卻沿著公路向玉里走去。他想,那里比較熱鬧,一定有人可以告訴他如何到天堂的。
我們發現孩子住的地方很遠,就和他商量,今天晚上和我們住,明天我們帶他四處去問路。張老師叫我將車子開到玉里,幫孩子先買了襪子和鞋子,也替他買了一件厚夾克和一套換洗內衣褲,然后帶孩子去一家西餐館吃飯,孩子吃得很起勁。我發現孩子皮膚黑黑的,大眼睛,講話的時候會露出白牙齒,典型的原住民模樣。
張老師替孩子打點好了,就勸他早點睡覺。孩子在睡前仍做了一個簡單的祈禱,沒有提到天堂,卻祈求天上的父親降福于我和張老師,因為我們是好人。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我被敲門聲吵醒。打開門,張老師慌張地說孩子不見了,可是更怪的是我們替他買的衣物全部留下了,而且整理得好好的。張老師說這個孩子真是胡鬧,這么冷的天氣,沒有厚夾克,又赤腳,絕對會感冒的。
還是我鎮定,發現書桌上有孩子的一封信,信上說:
李老師、張老師,謝謝你們。我餓了,你們給我東西吃;我渴了,你們給我水喝;我無家可歸,你們收留了我;我沒有衣服穿,你們給我衣服穿。你們現在就在天堂里,將來也會永遠在天堂里。
我這時忽然想通了一件事,為什么孩子的祈禱,是向在天上的父親祈禱。
這件事以后,我們都歡歡喜喜地留在這里工作,從未想過離開。我們忽然發現這里好多孩子在寒流來的時候,沒有厚夾克,我們會買夾克送他們。近年來,有好多公益團體捐錢給我們。所以,我們的孩子從來不用擔心營養午餐和學雜費。去做家庭訪問的時候,發現孩子沒有厚被蓋,我們會買睡袋送他們。最近,玉里鎮的一個單位要換床墊,我們爭取到了那批舊而可用的床墊,現在存放在學校里,已經送了一批給需要的孩子們。
(選自《李家同文集》,有刪改)
閱讀思考
1.文章第七段孩子在信中說:“你們現在就在天堂里,將來也會永遠在天堂里。”孩子心目中的“天堂”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2.文章結尾“這件事以后,我們都歡歡喜喜地留在這里工作,從未想過離開。”這是為什么?
3.閱讀全文,說說“我們”對找天堂的孩子的認識和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
【本版由王昌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