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著名的老作家,孫犁的作品清新樸素,描寫逼真,情節緊湊,激動人心,富有詩情畫意,充滿浪漫主義氣息。本文與《蘆花蕩》的創作靈感都出自《琴和簫》,請結合《蘆花蕩》,作一番比較。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鎮去。把信揣在懷里,脫了鞋,卷起褲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蘆葦里穿過。蘆葦正好一人多高,還沒有秀穗,我用兩手撥開一條小道,腳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邊,撥開蘆葦向水淀里一望,太陽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個船影兒也沒有。我吹起暗號,吹過之后,西邊蘆葦里就嘩啦啦響著,鉆出一只游擊小艇來,撐船的還是那個愛說愛笑的老頭兒。他一見是我,忙把船靠攏了岸。我跳上去,他說:
“今天早啊。”
我說:“道遠。”
他使竹篙用力一頂,小艇箭出弦一般,竄到淀里。四周沒有一只船,只有我們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著一片竹葉,目標很小。就又拉起閑話來。
“你知道前幾年,鬼子進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雞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殺了吃了。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覺,雞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們鎮上,鬼子一清早就進村了,一個人也不見,一只雞也不見,鬼子和偽軍們在街上,東走走西走走,一點食也找不到。
后來有一個鬼子在一株槐樹上發現一只大紅公雞,他高興極了,就舉槍瞄準。公雞見他一舉槍,就哇一聲飛起來,跳墻過院,一直飛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著追,一直追到葦垛場里,那只雞就鉆進了一個大葦垛里。”
沒到過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葦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幾百頃的蘆葦收割了,捆成捆,用船運到碼頭旁邊的大場上,垛起來,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樓房一樣,白茫茫一片。
老頭兒說:“那公雞一跳進葦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來,大聲叫著,笑著,往村里跑。一時他的伙伴們從街上跑過來,問他什么事,他叫著,笑著,說他追雞,追到一個葦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著一個女的,長得很美麗,衣服是紅色的。——這樣鬼子們就高興了,他們想這個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個鬼子餓了半夜找不到個人,找不到東西吃,早就氣壞了,他們正要撒撒氣,現在又找到了這樣一個好欺侮的對象,他們向前躍進,又嚷又笑,跑到那個葦垛跟前。追雞的那個鬼子先爬了上去,剛爬到葦垛頂上,剛要直起身來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來。鬼子仰面朝天從三丈高的葦垛上摔下來,別的鬼子還以為他失了腳,上前去救護他。這個時候,那姑娘從葦垛里鉆出來,咬緊牙向下面投了一個頭號手榴彈,火光起處,炸死了三個鬼子。人們看見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葦垛上,她才十六七歲,穿一件褪色的紅布褂,長頭發上掛著很多蘆花。”
我問:
“那個追雞的鬼子炸死了沒有?”
老頭兒說:
“手榴彈就摔在他的頭頂上,他還不死?剩下來沒有死的兩三個鬼子爬起來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來了,他們沖著葦垛架起了機關槍,掃射,掃射,葦垛著了火,一個連一個,漫天的濃煙,漫天的大火,燒起來了。火從早晨一直燒到天黑,照得遠近十幾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從水面上遠遠望過去,同口鎮的碼頭就在前面,廣場上已經看不見一堆葦垛,風在那里吹起來,卷著柴灰,凄涼得很。我想,這樣大火,那姑娘一定犧牲了。
老頭兒又扯到那只雞上,他說:
“你看怪不怪,那樣大火,那只大公雞一看勢頭不好,它從葦子里鉆出來,三飛兩飛就飛到遠處的葦地里去了。”
我追問:
“那么那個姑娘呢,她死了嗎?”
老人說:
“她更沒事。她們有三個女人躲在葦垛里,三個鬼子往回跑的時候,她們就從上面跳下來,穿過葦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認識認識她,我可以給你介紹,她會說得更仔細,我老了,舌頭不靈了。”
(選自《白洋淀紀事》,有刪節)
閱讀賞析
人物刻畫上,《蘆花蕩》中的老頭子是主人公,作者通過大量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正面突出老頭子自尊自信、愛憎分明、智勇雙全、有愛國熱情的英雄形象;本文中的老頭子變為故事的敘述者,通過他描述的一次小斗爭,表現出抗日隊伍中的民眾勇敢無畏、不斷覺醒,側面襯托了老頭子的抗日熱情。
環境描寫上,《蘆花蕩》與本文都多次對茂盛的蘆葦進行描寫,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
思考練習
1.舉例分析“詩情畫意”在本文中的具體體現。
2.簡要分析文中與鬼子作斗爭的姑娘的形象。
3.結合文章主題,說說你讀完文章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