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導(dǎo)入】
一
她教給我的道理還很多,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yīng)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總之: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
……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nèi)。
這又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魯 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
閱讀心得
選段中,作者對阿長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第一段突出了阿長的煩瑣之至,表現(xiàn)出作者對她的不耐煩;后兩段寫阿長買回《山海經(jīng)》之后作者的心理感受,表現(xiàn)了作者對她由衷的敬意。這種欲揚先抑的寫法,使阿長的人物形象更加豐富飽滿,深化了主題。
二
我對生我養(yǎng)我的陜北的山,鄙視過,厭倦過,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廣闊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邊、秀麗的江南間,而偏偏要將家安在這貧瘠清苦偏遠落后的千山萬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孫們在這里永遠受苦受難,千回百轉(zhuǎn)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
但是現(xiàn)在想來,我那時是多么的無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當(dāng)初沒有汲取大山的營養(yǎng),沒有經(jīng)過大山的磨礪,沒有遵循大山的教誨,我不可能體格健壯、意志頑強,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祁玉江《陜北的山》
閱讀心得
作者欲揚先抑,先寫出對陜北的山的鄙視、厭倦和怨恨,然后再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大山,寫陜北的山是自己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寄托,是生命的源泉,從而更加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對陜北的山的贊美之情。
【技法點睛】
欲揚先抑是對要頌揚的人、物或事先貶抑,再贊揚,使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內(nèi)容。我們作文中要正確運用“欲揚先抑”這種技法,需注意如下幾點:
一、把握好“度”。作文中,對于抑揚兩者,應(yīng)重在揚。揚要飽滿,抑要適度。抑未盡意,就開始揚,起不到反襯的作用,如:“小磊天性頑皮,時常惹禍,老師為此傷透了腦筋,同學(xué)對他也很不滿。”這里的“天性頑皮”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惹了哪些禍?如果能稍加抑,會使后面的揚更加曲折。但抑過分了,會削弱揚,如:“他兩只眼睛溜溜轉(zhuǎn),一個壞主意就想出來了。他經(jīng)常把瓜皮果殼塞到別人抽屜里。有時將一口痰吐在地上,故意把同學(xué)的凳子推倒,壓在痰上,他再裝出好心的樣子,把凳子翻過來,很禮貌地說:‘請坐。’”“溜溜轉(zhuǎn)”“故意”“裝出”等詞語把人物的本質(zhì)寫壞了,后面的揚就會讓人感到不可信了。
二、抑揚轉(zhuǎn)換要自然。寫文章“急轉(zhuǎn)彎”,容易失去真實性。因此,在抑揚轉(zhuǎn)換時,要有過渡段或過渡句。
三、適當(dāng)進行抒情和議論。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文中,作者敘述完阿長給“我”買回《山海經(jīng)》的事之后這樣寫道:“這又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適度的抒情、議論可以使作者的感情表達得更強烈,使作品主題更深刻。
【練筆作文】
鄰居張奶奶
□侯宇琴
她生就一副凄苦的臉,加上滿臉的褶皺,真是難看死了。她常在我們小孩子面前賣弄自己的“本事”:小孩子要學(xué)會尊敬老人,做人要善良……她還喜歡在家長面前“告狀”,讓我們在父母面前難堪。雖說她是我的鄰居,可我卻一直對她心存偏見。
聽人說,她很小就失去了父親,家里窮,姊妹多,從未上過學(xué)堂。她13歲就嫁人了,不幸的是,30歲那年,丈夫又意外身亡。唉,她的命可真苦!每每聽到這里,我都會對她產(chǎn)生一絲憐憫。
但憐憫歸憐憫,我依舊對她有成見。
孤身一人的她,常常幫人家看小孩,給孩子們講故事,發(fā)糖果,有時還跟孩子們一起游戲,真有些婆婆媽媽。可是,孩子們常被她哄得很開心,每到這時,她凄苦的臉上也會洋溢出笑容。看到她跟孩子們親昵的模樣,我漸漸對她產(chǎn)生了好感。
有一年冬天,村里一戶人家辦喪事,因為主事人年齡太小,有人提議:“快去叫張奶奶吧,她知道該怎么做。”原來,這方圓幾十里,張奶奶是出了名的“行家”。誰家有事,無論喪事喜事,她的“禮數(shù)”最周全,而且最熱心,從來都不嫌麻煩。這不,還在小診所輸液的張奶奶一聽到消息,拔下輸液管就往這家趕。整整忙活了一上午,吃中午飯時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手已經(jīng)浮腫,針眼處的血跡早已在寒風(fēng)中被吹干。但她沒有怨言,鄉(xiāng)親之間嘛,幫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年少的我第一次覺得張奶奶了不起,她不僅經(jīng)驗豐富,辦事利索,而且待人真誠。
有一次媽媽外出,臨時將我托付給張奶奶照顧。“咱們是鄰居,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你就像是奶奶的親孫女。”張奶奶邊說邊端出了自己平時舍不得吃的水果和蛋糕,又顫巍巍地將一杯奶茶遞給我,“趁熱喝吧,喝了身上會暖和一些的。”
頓時,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喝著熱氣騰騰的奶茶,我覺得張奶奶那飽經(jīng)滄桑的臉是如此的,如此的動人。
練筆總結(jié)
文章從張奶奶難看的外表入手,接著寫她喜歡“賣弄‘本事’”“告狀”等行為,表明了“我”對張奶奶最初的印象并不好。但是,隨著對張奶奶的進一步了解,“我”逐漸發(fā)現(xiàn)了張奶奶身上的熱心、善良、真誠等優(yōu)點,從而徹底改變了對她的“誤會”。先抑后揚,讓主題更加突出,使文章結(jié)構(gòu)完整和諧。
【指導(dǎo)并置評:王黎霞】
【現(xiàn)場演練】
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簡單描述你身邊的一個人。(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