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文《阿長與〈山海經〉》中,保姆阿長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悄悄給“我”買書的事,使“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魯迅在文中略去了阿長買《山海經》的經過,那么,一個不識字的保姆是如何為“我”買到書的呢?一起來看看王遙同學的豐富想象吧!
阿長謀害了隱鼠后,迅哥心中一直不痛快,見了她就狠狠地瞪她,原先還叫她長媽媽,現在就直呼阿長。其實阿長心里也不安,一直想找機會彌補。
近幾天她聽見迅哥日夜念叨那什么經,認為彌補的時機已到,便向哥兒打聽。哥兒知道她不識字,懶得搭理她,但阿長問了多次,哥兒只好跟她說了個大概。不久,阿長便向夫人請了幾天假,她先回老家,把老院子里的一棵樹賣了,然后揣著賣樹的錢來到集市。
集市上人山人海,吆喝聲此起彼伏,阿長東張西望,終于看到了一家書店。
“老板,有沒有賣啥三……三啥經的?”阿長探問道。
“這里有《詩經》《佛經》《三字經》《道德經》等,不知你指哪本經呢?”店伙計笑了笑。“哦,勞駕你把那本《三字經》拿來給我看看。”阿長接過書,翻了兩下,伙計笑道:“大媽,你把書拿倒了。”阿長不好意思,連忙說:“我不識字。對了,迅哥成天念叨的是‘三哼經’。”阿長遞回了書。店伙計一愣,笑道:“我們這里沒有‘三哼經’!”阿長仰起頭說道:“好像是什么鬼啊、神啊之類的圖畫書。”“你說的是《聊齋志異》吧?”店伙計不耐煩。“不,不是的,就是啥啥經的!”阿長果斷地回答。“沒有,沒有!”店伙計拉長了臉,下了逐客令。
“怎么辦?”阿長有些茫然地走在大街上,跟著人流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個書攤前,她眼前一亮,趕緊問:“老板,有沒有畫著奇怪的神啊、鬼啊的三啥經?”“有啊,有啊,你瞧!”攤販高興地從書堆中找出四本不大的書,阿長接了其中一本,大略一翻,高興地說:“哎呀,太好了,就是這書,就是它!”她把書抱在懷里,急忙問:“多少錢?”“五十文。”“老板,有點貴了,能不能便宜點?”“小本生意,賺不了您幾文錢。”“唉,那就買了吧。對了,這書到底叫啥呢?”老板說:“《山海經》。”
“嘿嘿,真好,‘三哼經’,我這就給哥兒送去,他一定會很高興的。”阿長邁著小腳向主人家顛顛跑去。
教師點評
這篇習作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詳細敘述了阿長買《山海經》的經過。
文中買書的情節雖然是作者想象的,但合情合理。阿長在集市上找書、買書的曲折經過,顯示出作者對課文人物形象的準確把握。尤其是對阿長和書商的語言描寫和神態描寫,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指導并置評:楊素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