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對違反紀律的學生,最重的處罰莫過于開除了。可是開除之后呢?還是把這些問題學生推向社會,并且一推了之。似乎他一旦出我之門,無論他再做什么,都與我無關了。但是,真的就無關了嗎?
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這個地方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塑造人格,當學生離開學校多年以后,可以把當時學過的東西都忘了,那剩下的,才是教育。不可否認,有些學校的育人理念在這個問題上有些簡單,眼睛只盯著那些能給自己帶來榮譽的優等生,其實,在學校里,最需要教育的,恰恰是那些有問題的學生。
問題學生的存在,使得學校有了存在的價值。教育的重點,從來針對的都是有問題的學生,而不應該是優秀的學生。從社會性而言,老師的價值體現在轉化問題學生上,而不能只停留在“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感上。
當然,時下人們的價值取向出了問題。人們對名師的定義,往往是看他教出了多少名牌大學生,而很少去關注他轉化和改變了多少問題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那是因為人們往往認為,轉化一個問題學生,只是對那個學生有利,是屬于個別的事情;而教出一個名牌大學的學生,對社會貢獻要大的多,因而也就具有了普遍意義。事實恰恰相反,一個問題學生走上社會帶來的危害(一旦造成危害),往往要比一個名牌大學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大的多。有時候,優秀往往是自己的事,而問題可能才更具有社會意義。
(博客鏈接:http://zzlzlong.blog.edu.cn/home.php?mod=spaceuid=1583272do=blogid=63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