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小學課本上說,長城是唯一能在太空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建筑物。不過,隨著更多的宇航員踏入太空,曾經廣泛傳播的知識被證明是錯誤的。類似的情形在各個領域都很普遍。
逝去的真相
人們發現太陽系的九大行星時,沒有在太陽系之外找到任何行星;現在天文學家已經找到800多顆圍繞其它恒星公轉的行星,與此同時,冥王星卻已被降級為“矮行星”。人們曾經認為:恐龍都是冷血動物;人體內有24對染色體;增加中小學預算和教師數量可以提高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恒星的質量不可能超過150個太陽的質量。然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這些所謂的“知識”都被推翻了。
當今社會,新知識產生的速度越來越快。英國數學家普萊斯指出,科學知識的“數量”每10到15年便會翻一倍,每半個世紀增加一個數量級,我們現在擁有的知識總量是300年前近代科學初始階段的100萬倍。新的科學知識層出不窮,必然導致舊的知識不斷被更改,甚至被完全顛覆,而且新舊知識更迭的速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2011年,《自然》雜志上一篇文章稱,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僅僅10年的時間內,在53項里程碑式的癌癥基礎研究成果中,竟然有47個被新的研究覆蓋或推翻,僅有6個沒有被新成果取代。
這樣看來,今天認為正確的事情,到了明天依然正確的還剩多少呢?1個星期之后呢?或者10年之后呢?天氣預報隔夜就可能發生改變;對于人類基因總數的估值,在未來幾個月就可能改變;對大腦意識和精神的理解,在幾十年以后可能就大不相同。
因此,如果仍然通過過去所學的知識作出判斷,就有可能會出問題,因為那些知識或許已經不再正確了。但如果能找到知識演變的規律,就可以知道哪些知識明顯將要“變質”,也就不必在這個知識不斷更新的世界中惶恐不安了。
知識的半衰期
哈佛大學數學家薩繆爾·阿布斯曼認為,這種舊知識逐漸被淘汰的現象,就如同放射性物質在發生衰變。放射性物質的所有原子中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的時間,就是這種物質的半衰期。而某一領域的知識有一半被淘汰的時間就是這一知識的半衰期。通過分析知識的半衰期,就可以定量地研究舊知識消失的速度有多快,某一時期正確的知識經過多長時間就會變成錯誤的。
最早開始這一研究的團隊是在法國巴黎一家醫院進行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他們所從事的醫學領域:肝硬化和肝炎。他們搜集了50多年內關于肝硬化和肝炎的近500篇文章,并讓專家團隊評鑒這些文章,判斷其中哪些研究結果如今已被推翻,或是不再重要了。結果顯示,這一領域的文章發表45年之后,文章中的觀點就只剩下50%是正確的了。也就是說,每過45年,就有一半關于肝硬化和肝炎的醫學知識被淘汰。這一醫學領域的知識的半衰期是45年。通過這種方法,還可以得到很多領域的半衰期。例如物理學的知識的半衰期大約是10年,它比經濟學的半衰期長,而經濟學的半衰期又比心理學和歷史學長。一般來說,社會科學的衰變速度比自然科學要快得多,因為社會科學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比自然科學大得多。
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的半衰期,對于學習新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知識,應該對哪些知識保持警惕。
半衰期圖譜
如果根據知識衰變的快慢將所有知識繪成一張圖譜,最左端是那些變化最快的知識,它們不停地更替著,例如實時監控的交通數據、對全球天氣的預測。這些知識的半衰期非常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很快就會變成錯誤或沒用的知識。在圖譜的最右端,是那些變化非常緩慢甚至幾乎不變的知識,最典型的就是眾人皆知的一些常識,如地球繞太陽公轉,或是古希臘人在幾何學得到的眾多結論。對于處于圖譜兩端的知識,往往比較清楚該如何處理。但絕大部分知識都處于圖譜的中間,這些知識也會發生改變,但變化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它們可能要經過幾年或者幾十年才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短時間內正確,但最終會失效。
問題就在于我們是不能提前知道哪些知識有用、哪些將會被淘汰的。對于具體的知識,無法確定它的保質期有多久。例如在如何照看小孩方面,每一代人都有著一系列不斷變化著的知識或結論;在營養學和養生這一領域,昨天還被津津樂道的生活方式,今天卻被證明是對健康有害的。很多醫學院都告知學生們,每過5年,他們所學的知識中有一半將變成錯誤的,而且老師并不知道這一半知識將是哪些。2009年,研究人員調查了生活在北英格蘭地區的村民對過去20年間當地鳥類種群數量變化的感覺,結果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都沒有注意到常見鳥類種群已經發生了改變。這意味著,我們也常常會忽略知識的變化發展,根據以前掌握的知識評判其它事物。正如阿布斯曼所說:“我們只喜歡在我們現有知識庫的基礎上有所拓展,而不是去忘掉自己的世界觀,接受不符合現有觀點的新知識。”
在這個知識瞬息萬變的世界里,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知識庫也是有半衰期的,只有這樣,才會以謙虛、開放的心態去主動接受新的信息。也只有這樣,當我們聽到“鳥會游泳,魚會飛翔”這樣的觀點時,才不會急于去否認,而是先仔細去調查一番。
(來源:2013年第11期《大科技·百科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