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漢語教學是從何時興起的?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不過,它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對外漢語教學之源
肇始于漢代,東漢時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西域的高僧學習漢語口語語言,可以說是較早接受對外漢語教學的典型范例。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受大臣蔡愔等相邀到達洛陽后,明帝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為其建白馬寺。攝摩騰、竺法蘭就是在這里學習漢語翻譯佛經。公元7世紀到9世紀前后,日本派出了大量的遣隋使、遣唐僧到中國學習隋唐王朝先進的科學、文化以及政治制度,他們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語言關。他們學習漢語的過程,就是當時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進行過程。以后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有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證,比如明代意大利人利瑪竇最初在廣東,后來在南京、北京學漢語,為便于學漢語,創制系統的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叫做《西字奇跡》。英國人威妥瑪自1842年跟隨英軍到中國后,曾在中國生活長達43年,從事英國對華外交、中文教學以及漢學研究。在華期間,他編寫漢語課本《尋津錄》《語言自邇集》,創造了以拉丁字母拼寫與拼讀漢字的方法,被稱之為“威妥瑪法”。
漢字文化的迅速傳播
歐美地區漢語學習起始與傳教士到中國活動直接相關,后來,演變為一些學者對中國文化的傾心關注。早期的利瑪竇、羅明堅,學習漢語回國之后傳播中國文化,在歐洲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中國明清時期對西方文化吸取的同時,也使中國傳統文化流傳到了歐美,直接促進了歐美人漢語學習與研究的積極性。當然,歐美人編寫的漢語學習與研究的著作十分引人矚目,目前所知較早的是意大利來華傳教士衛匡國的《中國文法》,寫成于17世紀中葉。其它比較著名的,如西班牙人瓦羅的《華語官話語法》(1703)、馬士曼《中國言法》(1814)、馬禮遜《漢語語法》(1815)、雷慕薩《漢文啟蒙》(1822)、洪堡特《論漢語的語法結構》(1826)、馬約瑟《漢語札記》(1831)、艾約瑟《官話口語語法》(1864)等,顯現了當時歐美國家漢語學習與研究的興盛局面。
近代在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漢字文化的迅速傳播,帶來了漢語學習的熱情。漢字文化滲透到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其固有文化相融合,又構成了新的富于生機的本民族文化特征。長期以來,朝鮮、日本、越南的政府相繼設立與漢語學習的相關機構,比如朝鮮半島李朝時代,中央政府設立“司譯院”與“承文院”,培養高層次漢語人才,有明確的教科書鑒定制度與考試制度。再如明清之際的日本“通事會館”制度,“唐通事”的培養,就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特定的漢語學習制度之一。“通事會館”培養的“唐通事”活躍在長崎港口與中國東南沿海港口之間,成為中日文化和貿易交流的“使者”。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開始了“中國語”教育的非常時期,出于侵略中國的野心,政府與民間結合,都對“中國語”教育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比如有名的東京外國語學校就多次聘請中國教師教授漢語。僅僅在清末,在日本出版的各類“中國語”教科書與工具書就達百種之多。
歷史性發展機遇
新中國成立不久,即在清華大學籌建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奠基了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歐美各國學者對漢語學習與研究熱情高漲,出現了一批世界級的漢語教學與研究大師。如高本漢、馬伯樂等。歐美各國政府對漢語學習與研究的政策制訂,雖然出于不同目的,但還是顯示了與以往不同的策略并采取了相應措施。歐美各國許多大學設置中文系,培養專門的“中國學”人才,歐美漢語教育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1987年成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對外漢語教學正式成為我國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大學在原有的基礎上,又繼續建立諸多教學與研究機構,對外漢語教學成為大學教育中引人注目的學術群體。目前,已經形成了從長短非學歷班到本碩博士學歷班等一系列完整的教學體系,每年吸引大量來自世界各國到中國學習漢語的留學生。
2004年,國務院批準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制定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2003年至2007年發展規劃——《漢語橋工程》,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就是重要舉措之一。孔子學院是在借鑒國外有關機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已有300余家孔子學院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廣漢語教學的全球性品牌和平臺。世界性的漢語教育熱潮正在撲面而來。據統計,全世界現在有5000萬母語非漢語的人在利用各種方式學習漢語。有專家們預測,未來10年,還將有幾千萬人加入到漢語學習的行列中來,對外漢語教學正面臨著最為寶貴的世界性的歷史性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