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時間想未來”的學生能有未來?
文/彭忠富 四川讀者
“現在的學生壓力太大,某些重點中學就像監牢,進行全封閉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給學生半小時午餐時間。學生沒有自己的時間,當然更沒有時間思考人生和未來的方向。”“2014年植物日”大型科普活動日昨日在華南植物園舉行,北大原校長許智宏院士受邀做科普教育講座,他以《教育使孩子成長:在北大的日子里》為題,告訴在座家長,一定要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 (2014年5月19日《廣州日報》)
“沒時間想未來”的學生沒有未來,可不是危言聳聽。“沒有時間想未來”,說明學生的時間都被學校占用了,都耗在日復一日的聽課、做題和補習中去了。在題海戰術中,學生們做題或者說應試能力提高了,但是相應的綜合素質卻沒有什么變化,甚至遠遠落后于同齡人。素質教育在國內吼了千遍萬遍,給學生減負頒布了一個個紅頭文件,但是雷聲大雨點小,并沒有落到實處。
現在的孩子壓力大,自主空間少,沒時間思考人生,動手能力差……這些教育弊病都不是孩子的錯。請給學生一點思考的空間,把時間還給學生。教育不能鎖住學生思考的翅膀,也不要去給學生設計未來。因為他們是人,應是活生生的思想個體。
校車達標要時間表更要路線圖
文/張楓逸 河南讀者
近日,北京市教委等5部門聯合下發了《北京市校車安全管理暫行規定》。今年9月1日起,北京市將對中小學校車實行規范管理,設立3年過渡期,3年后全市接送小學生校車必須是按專用校車國家標準設計和制造的專用小學生校車。(2014年5月6日《京華時報》)
應該說,設置一定時間的過渡期是人性化考量,給教育部門、各級學校預留了準備余地,不過,過渡期結束后,校車能否全部達標,還要打上大大的問號。因此,校車達標要時間表更要路線圖,有關部門必須認真分析,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一方面,在加大政府補貼力度、建立資金扶持長效機制的同時,探索校車市場化運作模式。另一方面,在校車達標過渡期,教育、交通、客運、交警等部門應積極協作,提前規劃好校車的運營線路和停靠站點。對于路況不好、寬度不夠的道路區域及時進行改擴建,為專用校車順利上路搭好舞臺。
“教育過度”是教育的負面效應
文/淳 晶 廣東讀者
“中國的媽媽確實非常辛苦,也非常值得尊敬。中國媽媽的辛苦一方面源于我們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媽媽們不得不為孩子的升學而擔憂;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狹隘的教育價值觀,媽媽們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過度的。”這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的觀點。(2014年5月12日《新京報》)
要在教育上把子女教得更出色,出發點是好的。教育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很難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家長們往往容易對它索取過度、詮釋過度。作為一個中國媽媽,筆者認為,是否過度還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因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需求。每個孩子的的興趣點和學習動力都是不一樣的。并不見得家長提供的教育,就一定能滿足和適合孩子的需求。所以,更重要的還是教育方法。父母可能更需要以身作則,做到快樂健康的學習,做到在學習和生活之間平衡,如果父母自己都不具備這些能力,把自己弄得很苦,很累。當然,最后就很容易得到這種負面的評價。
砍殺學生悲劇需要反思
文/李 標 貴州讀者
5月20日中午12時28分,湖北省麻城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在該市南湖辦事處五里墩小學,有一名男子沖進學校。12時30分,再次接到報警:有3名學生被男子持菜刀砍傷。接警后,該市公安干警立即趕赴現場。12時32分,已將肇事嫌疑人控制,結果7人受傷,1人傷勢較重。(2014年5月20日《中國新聞網》)
無辜的學生被喪盡天良的歹徒砍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特別是2010年,在福建省南平市、廣西合浦縣、廣東省湛江市、江蘇省泰興市先后發生類似悲劇,教育部還專門下發“切實加強學校安全防范工作,確保師生安全的緊急通知”,此后教育部每年都下發了類似通知。可是,悲劇卻再一次發生了。按照教育部的通知,首先要加強人防;如果學校的安保措施到位,這名男子是怎樣沖進學校的?只面對一名歹徒,如果校園保衛力量充實,學校會完全無力將其控制嗎?可見,學校是值得反思的,當地教育部門也需要檢討。至少,在重視程度和危機預案上是需要反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