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光分班”在各地嚴謹有序地進行著,貌似有向全國推廣的征兆。這種分班機制是由上一級教育主管部門統一將中小學新生用電腦隨機打亂,在媒體、家長、人大代表等多方監督下完成分班的方式。這個過程避免了暗箱操作、權錢交易等不良現象,目前口碑良好。但看似“陽光”的背后,卻涌動的是教育的無奈。或許,它最終會演變成一場鬧劇。理由如下:
其一,“陽光”的背后違背“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學生經由學校培養后,最終只能成為兩種產物:一類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各行業精英,一類則是社會中的工具(此“工具”無貶義)。但“陽光分班”卻忽視這一問題,一個只能是“工具”資質的人,卻拼命去擠進只適合“精英”教育的環境,這同樣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而對于今后只能成為“工具”的學生而言,這種過程無疑是浪費自己的青春,更是對家庭資產的嚴重浪費。
其二,“陽光”的背后是創新教育的迷失。上世紀90年代,各地中小學出現的“校中校”正在蓬勃發展時,卻遭遇到“同在藍天下,為什么孩子享受不到優質教育”這一輿論的厚冰,最終各地“校中校”一一瓦解。之后隨著“錢學森之問”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討論,人們曾對眼前這種平均的大鍋飯式的教育產生過懷疑。但在探討還沒有最終結論時,“陽光分班”隨之而至,雖然班與班之間均衡公平,但教育要求“就低不就高”,為照顧到所有學生,一些具備創新資質的學生就會出現“吃不飽”的現象,這就造就了另一種不公平。
其三,“陽光”的背后有忽視個體成長之嫌。在私立教育不受重視的當下,試問一個家教良好、稟賦可塑的學生在不適合自身的教育環境中,是堅守自我的可能性大,還是隨波逐流的可能性大?同樣,一個資質一般、習慣惡劣的學生在相對優秀的教育環境中,是被改變重生的可能性大,還是擾亂他人、為害同學的可能性大?人們會抱著最理想的心愿去思考,但也不能忘記因材施教。
其四,“陽光”的背后會使教育部門喪失主動思考的空間。“陽光分班”雖讓教育部門很好地回避了社會關于教育資源不公平的指責,并以銳意改革的大旗來面對公眾,但形式的改變卻更讓教育的主體忽視教育本身的問題。在平均的班型下,怎樣讓適合成為精英的學生得到有針對性地培養,怎樣讓拔尖創新人才有適合自身的教育環境,怎樣讓教育機制更能為社會提供合格的人才,這些本是教育部門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很有可能在耀眼的“陽光”下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