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教育公平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對于教育的理解就是改變命運。所以,每一年的高考總是牽扯千家萬戶的矚目。盡管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這種功利性教育對于正常教育的扭曲:為了考試,學生接觸先進思想書籍的機會很少;同時,目前的國內教育大多不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而那些技能也是不容易考核衡量的。
但是,沉迷于書面文本的教育給了我們什么?在教育的認知中,語文的基礎是字詞句篇章的分析——盡管很多題目已經顯得極端的偏執,仍有不少人對那些東西奉若圣典。多年來,國內教育難得培養出世界一流的拔尖人物已不足為奇,因為教育思想的偏執與盲目禁錮住了師生們的頭腦。
近年來,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已經很明顯:不少人才被培養的除了考試,生活基本能力都沒有,由于長期脫離實踐沉迷于書本,這種錯位使得不少高材生踏入社會之后出現了迷茫,甚至于面臨生活而無措。而各個年齡段體質與視力的下降也是公認的討論熱點。然而,在高考改革的熱點上,依然有眾多困擾改革步伐的問題:不少人認為,如果改變現有的高考,國內教育會是很腐敗的,沒有窮人出路的教育。可是,是否就應該為了教育公平,而讓孩子們沒日沒夜的繼續勞累于記憶一些價值不大的、記憶型的考試題,并且繼續埋頭于做卷子考試呢?
個人認為,教育首先需要走出應試的泥潭,看問題、想事情的立場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老思路。教育的立足點,首先要把孩子們培養成具備不同能力的人才,而非用一個統一的考試標準扼殺每個人的特長。像時下這般,表面上考試是公平的,然而招生地域上的歧視體現著各種教育的不公。可是,那些只會考試的學子,又有什么能力讓名高校感到后悔呢?所以,要談論公平教育,個人認為,首先需要轉變應試教育認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