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已由關注“知識傳授”轉向“人的發展”;其核心價值取向已由約束走向激勵,由知識走向發展。“發展學生,發展教師,師生互動,共同成長”,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最終實現新課程改革,實現素質教育,教師就必然要發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每一次深化改革和大發展,首先都要有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觀念的更新,要從全局性理論思維上轉變教育思想。
教師是教育理念的載體,是素質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力量。創新課程方案的實施,課堂教學的改革,必須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教學目標要體現知識、態度、能力、情感的有機結合。因此,教師應當抓住課程改革的契機,重新認識課程、審視教學、定位學生,建立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發展觀,樹立開放式、多層次和全方位發展的現代教育教學觀,建立起平等、信任、共同成長的合作伙伴關系,樹立能力、知識、人格全面發展的現代學生觀,從而形成教育回歸生活、承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創新、師生共同發展的現代教育新理念。教師只有牢固樹立了正確的教育理念,才會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才會有教學實踐的自覺行為,也才會有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和行動。
優化專業知識結構
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已不再是運用單一的學科知識和技能,而是注重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及其與生活的關系。課程改革需要不斷探索、堅持和深入,這就對教師專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及理念,自覺調整專業結構,不斷加強學習,行動上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思想,思想上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在教育和提倡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教師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及專業水平,已成為現代教師完成自己的使命、勝任“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成為新世紀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和必備素養。
所謂“教育人者先受教育,激勵人者先強自身”“只有永遠的學習,沒有永遠的專家;要當專家,必須先要虛心當學生”……教育專家的話語時刻告誡教師們:在不厭其煩地教育學生要認真學習、勤奮鉆研的同時,也不能忘記了教師自身的發展,不能忘記教師自身也需要讀書,需要充電,需要提高。
轉變教學行為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落腳點,新課改理念若最終不能落實于課堂教學之中、不能體現于教學,那么,新課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因此,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進行教育創新、創新教育是勢在必行。
古往今來,“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職業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而現代社會對人們的需求客觀上不再滿足于這些傳統的功能和作用,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將已有的思想、知識和創造性思維相結合,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捕捉學生的思維文化和思維意識,提供一切機會和可利用的時間,使學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大腦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從而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同時,教育的最終歸宿,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呵護和關注,是對人的內在精神的喚醒和開發。作為課堂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人本”意識的滲透,關注學生的發展,關心每一個學生、善待每一個學生、激活每一個學生,喚醒每一個學生的靈魂,為學生創設一個相對愉悅、寬松的學習環境,讓課堂成為師生愉悅的樂園,讓教育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有效教學反思
成功的基礎在于不斷自我認識、自我反思,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也不例外。教師職業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和反思的過程,教師的成長永遠是一項動態的、開放的、持續發展的狀態。對于自身的教學條件、教學方式、教學經驗、教學行為,老師要有清醒的認識,否則就有可能使之形式化、理想化,就必然會阻礙教師自身的教學和持續發展,也就不可能踏入不斷成長的行列。因此,教師在自己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不斷地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知識、理念、言談、行為,轉變那些不正確的理念和思想,修正那些不合理的行為,反思那些不該說的話語,從而及時批判那些隱含于教學行為中、妨礙有效教育教學活動和探索及實踐的潛在因素,消除教師理念上、思想上的誤解和偏執,增進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洞察和見識。
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多角度、多維度的,它不僅對教師自己的理念、知識和實踐進行反思,而且要從自己的經歷、學生的反饋、同事的評價以及教育理論著作的解讀中,對自己的知識、教學活動和教學實踐及其背景進行分析、理解、判斷和反思,從而及時調控自己的教學進程、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
教師的教學反思就是通過反思教師自身和分析教育教學行為,挑戰一直蘊含于自己內心深處和實踐中的各種理念、行為,審視自己思想行為的生成環境,以增強教師的理性自主,從而使教師處于更多的理性自我控制之下,使教師的教學達到卓越與完美,進而實現教師自身的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府谷縣同心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