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要行之有效,目標最為重要,教學亦是如此。要強化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目標意識不妨從問題出發,現實的問題催發了教師們進一步的思考。要真正引導學生學好語文,就必須擁有多重立體的視角,瞄準生本發展的中心點。鎖定年段目標的基準線,看清單元目標的重合線,聚焦環節目標的落腳點,這或許是優化教學的一個抓手。當然在每一個目標被確認之前,都需要進行科學的論證和修繕。而一旦鎖定了目標,那就要義無返顧地去落實,而最終要達成的,就是讓學生學語文而不是學課文的終極目標。
瞄準生本發展的中心點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觀摩和學習的機會也日益增多。看著名師大家的課堂,大部分教師都是心潮澎湃,恨不能把這些“經典”都搬回自己的課堂,讓自己的學生也能“飽餐”一頓。但是,嘗試之后往往會落得“東施效顰”的尷尬。因此,教師們要瞄準生本發展的中心點,畢竟“課堂教學不要只跟著別人的感覺走”。
鎖定年段目標的基準線
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寫字是重點,是基礎,是語文學習的源頭。但在當下低年級語文課堂上已經很少看到出彩的識字、寫字教學了。尤其是在公開課的教學中,寫字環節更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老師們寧可反反復復地讀、絮絮叨叨地講,也不愿為學生騰出點兒時間來仔仔細細地識、認認真真地寫。識寫教學的忽視,必將帶來學生識寫能力的減弱、識寫興致的消退。而學生語文學習的地基不穩固,則越往上越會動搖,甚至會有崩塌的危險。
低年級語文教師,一定要甘于種好自己的“責任田”,鎖定年段教學的目標,在識字寫字教學上沉下心來,探求方法,找到突破的途徑。由于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因此,語文教師要努力將漢字教學“活”化,讓“靜”的字“動”起來,追根溯源,探求漢字的本源,使一個個漢字幻化成一幕幕生動的影像,讓學生在感嘆漢字的意蘊豐富、形神兼美之后,更滋養出思辨的智慧,根生出民族的自豪。
看清單元目標的重合線
低年段的語文教材中多以單元來劃分課文。每個單元約有四篇課文和一個練習,而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往往缺乏整體的眼光,僅以一篇課文為主體來獨立建構教學目標,課文之間沒有聯系,知識之間沒有銜接,長此以往,學生習得的知識都是雜亂無章的碎片,很難形成完整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例如,蘇教版國標本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有四則生動有趣的故事,依次是《小鷹學飛》《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既然都是故事,那么在教學時可以用學故事的方法來指導學生閱讀。人們喜愛故事,因為故事中有生動的情節、鮮明的人物、深刻的道理,圍繞著這三個要素來開展閱讀教學往往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當然,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既要看到相同,也要學會找不同。同是故事,卻不是同一類的故事。前兩則歸屬于童話的范疇,而后兩篇則是寓言的范本,所以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關注故事的頭與尾。“頭”就是去看題目:童話故事可以開門見山,一句話四個字就交待清楚故事的主要內容;而寓言故事則不同,它們以故事的主角為題。再來觀察文章的“尾”,也就是關注故事的結果:童話故事的結果多是歡喜圓滿的結局,而寓言故事的結果往往不令人高興。因為寓言故事具有啟迪智慧、發人深省的作用。
聚焦課時目標的落腳點
提到目標,老師們往往能給予充分的關注,但對于如何來達成這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去落實與完善還不是十分重視。學生在教師的編排下時而歌、時而舞、時而演、時而說,忙得不亦樂乎,應接不暇。學生肢體的活躍是否就是思維的活躍,學生情緒的高漲是否就能帶來智慧的生成呢?這些都是需要做仔細科學的研究的。教學不是水中看花,鏡中望月,至少,老師們應該在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時候找到一個源點,這個點能夠給學生帶來某些學習上的幫助或啟迪。教師們還需要更多地推敲環節目標,聚焦環節目標的落腳點,使希望不僅是停留在預期的層面,而要追求目標達成的切實效果。
例如,蘇教版國標本語文一年級下冊《世界多美呀》的教學中,執教者可以把疊詞的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目標。首先,課前導學就以疊詞的認讀來加深學生對疊詞聲韻美、色彩美的感知。隨后學文,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來感知“藍湛湛”的天空如寶石般澄明透亮,“綠茵茵”的樹木給人以毛茸茸的質感,“碧澄澄”一詞則可以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來體會小河的清澈與勃勃的生機。最后,創設一個課堂延伸的情境,隨著出殼的小雞一同去尋找世界的美麗。于是學生看到了一個五彩的世界,并情不自禁地贊嘆那“紅艷艷的花海”“綠油油的草地”“金燦燦的太陽”“亮閃閃的星星”……整個教學環節始終緊扣“疊詞”展開,每一個環節猶如一個個的套環,最終都扣在學習語言文字、學習疊詞這根鎖鏈上。整個課堂教學的板塊之間是相通互融的,在不斷交融中推進了目標的達成。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