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首次提出“四基”,即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何為基本活動經驗,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史寧中認為:基本活動經驗包括思維的經驗和實踐的經驗,是指學生親自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經驗。
是否有利于獲得基本知識技能
以教材前后知識為依托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否更有利于學生獲得基本知識技能。以《畫垂線》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通過垂直定“兩條垂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為基石,直接教學如何畫垂線,把掌握畫垂線的技巧作為重點,花大量的時間在教學如何“畫”上,對于為什么要畫垂線以及畫垂線的實際意義或者一筆帶過,或者根本不提。實際效果上看,未必每個孩子都能很好地掌握畫垂線的方法。筆者嘗試創設如下情境:“老師某日乘公交車,下車后,要從公交站臺橫穿到對面的馬路上,怎么走最近?”
學生通過反復“畫”和“量”,當然也會有數學經驗本就比較豐富的孩子直接得出最短路線。
教師在聽取學生反饋這個長度在圖中的測量結果后,統一學生們的意見,認為中間一條是最短的。接著,請學生描述這條最短的線段的特點。學生們基本都會說出:這條最短的是直的,其它線段都是斜的。
教師出示下圖后,與學生展開談話:教師問:“這次你能一次畫出最短線段嗎?直尺應該如何擺放?”學生操作后,教師接著問:“這次直尺看起來是斜的,大家所說的‘直’是指什么?”學生基于如上的活動經驗,猜測出“直”是指“垂直”或“直角”。
教師追問:“想驗證這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什么工具最方便?”學生們回答:“三角尺。”至此,畫垂線的方法已經呼之欲出,教師只要進一步指出垂線是一條直線,兩端無限延長,無需教師再手把手教授。學生經歷了猜想、操作和驗證,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不僅對畫垂線的方法水到渠成,而且后續學習點到直線的距離及三角形的高,也輕而易舉。
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基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否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3的倍數特征》這一內容在教學上存在兩個難點:第一,如何由2的倍數和5的倍數只需關注個位過渡到3的倍數,要關注到各個位上數的和;第二,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各個位上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才是3的倍數。為解決上述難題,筆者設置發如下的教學環節:
環節一:復習舊知,引發猜想,負遷移導致認知沖突。從兩方面推翻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不一定是3的倍數,3的倍數的個位也有未必是3、6、9。
環節二:在百數表(兩位數)中找出3的倍數:6、15、24、33、42、51……從而發現12和21、15和51……都是將個位和十位上的數互換位置,互換后和不變。再將這些和寫出來,依次為3、6、9、12、15。此環節的設計,是使學生感悟出3的倍數不只關注個位,而是要看各個位上數的和。至于,各個位上數的和一定要是3的倍數,由于素材不夠豐富,此處不急于解決,而是放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中。
環節三:每組同學發三張撲克牌(1-9),計算出三張撲克牌上數字的和,并把組成的6個不同的三位數寫出來,用計算器驗證6個數是否為3的倍數,從而發現6個數或者都是3的倍數或者都不是3的倍數。按照是否是3的倍數,將各組撲克牌分成兩組,讓學生比較是3的倍數的撲克牌有什么共同點。經歷這樣的推理過程后,學生在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已開始發現規律,但此時不急于總結規律,而是用自己尚未有定論的發現驗證更大的數。
環節四:讓學生寫出一個位數比較多的數,用計算器驗證是否是3的倍數。進一步提問,你還想算什么?通過算出各個位上數的和,驗證自己的猜想。
經歷了上述四個環節的教學后,絕大多數學生可以感悟出3的倍數的特點,但具體如何表述到位,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做到的。此時,教師順勢給出3的倍數的正確表述可謂水到渠成。但可能學生仍舊會有疑問,為什么3的倍數有這樣的特征呢?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給出這樣的推理過程:abc=100a+10b+c=99a+9b+(a+b+c)。
借助學生已有的乘法分配律和9的倍數一定是3的倍數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給出這兩個算式,讓學生感悟,任何自然數都可以寫成這樣的形式,完善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合情推理和演繹能力得到發展。綜上所述,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是進行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的資源,以數學的眼光和智慧呈現有價值的素材,才能有效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內化為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升華為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新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