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新課改中,筆者所在學校在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教育現實的基礎上,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改進,形成了“四段一動一回頭”的自主、靈動、高效的新課堂模式,在減負增效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所謂“四段”,是將課堂45分鐘分成四塊:“回看導入”約5分鐘;“教授新課”約25分鐘;“課堂活動”約10分鐘;“課堂總結”約5分鐘。“一動一回頭”其實包含在“四段”之中,“一動”即指課堂活動,根據新授課的內容由教師精心設計,強化吸收本堂課所學內容,“一回頭”即回頭看,鞏固舊的知識。當然,這四段的時間安排并不是機械呆板的,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靈動分配,目的就是向45分鐘要效益。與此同時,課后的自主學習也是新課改的亮點之一。這樣高效課堂與自主積累“雙管齊下”,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回看導入,溫故知新
所謂“回頭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回頭復習,課堂上不僅復習前一節課的內容,更包括前一階段相關的已學內容。在筆者所在學校,堅持不斷回頭看,已經成為常態化和制度化的教學方法。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能為“知新”服務,如果教學只顧向前,缺少回頭的話,學生的基礎就打不牢,新知識的學習必然效率不高。我們強調“學而時習之”,強調“溫故而知新”,不斷復習思考前面學過的內容,通過不斷復習反思將已學的知識達到深化和內化。而新知識的學習,對于基礎扎實的學生來說,負擔輕和效果好,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如筆者在上《濟南的冬天》一課中,回頭看安排的是:用已學的關于春的古詩名句對朱自清的《春》的畫面進行評注,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春》中幾幅畫面的感受,又能由生機盎然的春天引出另一個截然相反的季節——“冬”,導入新課的學習。這一環節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回頭復習已學的內容,這有利于記憶的加深和理性認識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積累鞏固了古詩名句,又激發學生探究濟南冬天的別樣情致的興趣,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一課一得,精講精練
所謂“一課一得”是在一堂課內完成一個總體學習目標,其他的學習活動都將圍繞這個學習目標來展開。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這一點。有人害怕違背常規,有人害怕遺漏內容,如此一來,往往每處知識都是蜻蜓點水。其實如果課課都訓練同樣多的內容,課課都面面俱到,這么多的內容學生能接受嗎?學生真正能夠掌握的內容有多少?有多少學生明白了今天所訓練的重點。使用文本時不做到一課一得,課堂必將成為走馬觀花,最終一無所獲。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認為:一篇文章,真正需要學生理解、需要教師講解的內容并不多,教師的教學要建立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這樣,就要求教師篩選出真正需要精心教學的重要內容,尋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設計一個教學目標,真正做到“精講”。
如筆者的同事錢老師的一堂公開課《背影》,并不是按照傳統的教法,讓學生找幾次背影,幾次流淚,而是另辟蹊徑,精選原文中看似平常卻意蘊豐富的幾個關鍵詞語——兩次“再三”,兩個“聰明”,三個“定”,四個“終于”,讓學生揣摩詞語背后所蘊藏的深意,學生在思索討論時勢必會聯系上下文,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生在揣摩中懂得了細微之處見真情。不經意的一個詞,縱使是不加雕飾,字里行間卻也飽含著濃濃的深情。錢老師教會了學生善于抓住關鍵的詞句,聯系上下文與此相關信息,仔細把玩品味,“一只眼睛看著紙面,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去讀懂作者這力透紙背的深情。
自主學習,加強積累
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提升僅僅靠課堂教育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學會自主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忽略了積累.那么,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創新能力,都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充分說明了積累的重要性。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并讓“豐富學生積累”不成為一句空話,不流于形式,我們讓學生準備了一本語文自主學習本,并幫助學生設計了四大板塊:聚沙成塔、含英咀華、探驪得珠、生活萬象。讓學生每周將自己所積累的內容填充到這四大板塊中。
“聚沙成塔”是指詞語、成語、名句的積累。“含英咀華”是讓學生精選課文和課外美文中的語段各一段加以賞析。“探驪得珠”是指學生精讀名著或名篇后,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記錄下來。如果說前面這三項主要是語言的積累,思維能力的培養,那“生活萬象”就是生活的積累。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語文學習需要一定的生活積累;另一方面,學習語文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讓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有意義、更美好。而且生活這一本“無字書”,是寫作的源頭活水。通過自主學習筆記的使用,學生慢慢有了自主積累的意識,學會了自主積累的方法,養成了自主積累的習慣,把積累的知識逐步內化,寫文章時自然能左右逢源,文思如泉涌。
“四段一動一回頭”打造的是高效、靈動的課堂,加強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此雙管齊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提高了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