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世記》中有一段關于拉結偷竊家族神像事件的記載,引發了讀者豐富的形象期待,但之后卻出現了信息斷層。相關論著在多方面分析該事件的動因,并探究其后續困惑的部分較少涉及。本文試分析了拉結偷竊神像的三方面原因和審美的延宕,也擬對文本補充的可能性及缺失的合理性作了解讀。
關鍵詞:《創世記》 拉結 家族神像 動因 困惑
《圣經》是基督教的宗教經典,在世界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由于其特殊的成書過程及流傳方式,《圣經》文本不是一個無破綻的整體。情節的缺失就是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將以拉結偷竊神像為例,解析該事件情節缺失的動因和后續的困惑。
拉結(Rachel)是《創世記》中的人物,是拉班漂亮的小女兒,也是備受雅各寵愛的妻子和表妹。雅各信奉的是耶和華神,是虔誠的一神論者,而在雅各帶領家人離開拉班的領地時,拉結卻從父親的家里偷走了家族神像,在父親及其眾弟兄追趕過來意圖要回時把神像藏了起來,躲過了搜查。作為一個享有丈夫寵愛的妻子,一個被父親養育多年的女兒,拉結為什么要偷走父親的家族神像?這一事件又有什么樣的后續發展呢?《圣經》中從拉班追趕雅各之后就沒有了這一事件的后續記載,這又是為什么?本文擬將主要解決以上疑問。
一、動因分析:利己主義
從拉班對神像的重視程度及雅各反映中可以看出神像的重要性。拉班質問雅各偷走神像的時候,不知情的雅各甚至說:“你在誰那里搜出來,就不容誰存活。”{1}而拉班還是細細地搜查了雅各他們的帳篷。這么受重視的家族神像,拉結為什么要偷走它?其動因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物質方面:財產繼承權
《證主圣經百科全書I》中提到:“拉班追趕他,因拉班發覺家中的神像不見了(按努斯習俗,持有‘神像’的人,有權承繼原主的產業)。”{2}拉結偷了父親的神像,雅各因此有權繼承拉班的財產,“拉班追趕雅各七日,目的不在于追回女兒,而在于追回神像,保護自己的財產”{3}。所以拉結是為了父親財產的繼承權偷了神像。這一說法在多部著作中都有相關解釋,是該事件動因分析中最權威、接受度最廣的一個。“生存處境使女人比男人更易轉向自我,將愛奉獻給自己。”{4}拉結的生存處境并不樂觀,雖然擁有丈夫的寵愛,但她在子嗣方面比不上姐姐利亞。《證主I》在“婚姻的保障”里解釋了子嗣的重要性:“對丈夫和家族而言,妻子最基本的責任,就是傳宗接代。”{5}作為對子嗣弱勢的彌補,拉結需要一份物質的保障,來為自己爭得更有力的生存權,而代表財產繼承權的家族神像可以給她這份保障。
(二)宗教方面:對耶和華神的不完全信任
拉結是不完全信任耶和華神的,這一點在雅各離開拉班的家之前就有所體現。《圣經》記載,拉結見自己無法給雅各生子,首先向雅各求助,雅各說讓她不生育的是神,拉結的反應是讓她的使女和雅各同房生子,借此得到孩子,而不是向耶和華求助。之后甚至用與丈夫同寢一晚的權利換取利亞的風茄(“其根莖似人體下部,當地人迷信食后催情,容易懷孕”{6})。拉結既不完全信任耶和華又期望能得到賜福,她對耶和華的信仰是臨時抱佛腳式的。“她不了解判定是非的標準,而只有直覺的經驗——她本人的經驗,或被反復強調的別人的經驗。”拉結沒有對耶和華神形成虔誠的信仰,她更傾向用自己的經驗通過各種方式來解決難題。她的信仰中心是自己,其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多樣的,在宗教方面,耶和華與家族神都可以求助。“‘神像’為可以攜帶的家族偶像。拉結顯然還有濃厚的異教信仰。”{7}拉結帶走家族神像是她信仰的又一保障。“拉結把神像偷去,似乎只是為了保障旅途順利和安全。”{8}對家族神像的信仰以及對耶和華神的不完全信任,構成了拉結偷竊家族神像的又一動因。
(三)心理方面:掩蓋不安全感,報復拉班
拉結要跟隨雅各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陌生的地方去生活。這在她的精神層面上構成了沖擊,引起了其心理防衛機制的反應。心理防衛機制理論中有一種補償理論,指個體通過某種方法來彌補自己的缺陷,以此掩蓋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子嗣的弱勢和居住地的遷徙帶給了拉結心理的不安定,所以她通過帶走信奉多年的家族神像來安撫自己離家的不安。另一方面,因為深愛拉結,雅各甘愿服侍拉班七年,由于被拉班設計先娶了利亞,雅各又服侍他七年,才最終娶到拉結。對于拉結來說,因為父親拉班的設計,有可能享受雅各獨寵的她多出了一個生育上強勢的競爭對手,這也使得拉結的婚后生活并不順心。拉結對她的父親沒有不滿嗎?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拉結偷竊家族神像的另一個原因也露出了端倪:報復拉班。此外,拉班曾無理地對待雅各也促使拉結去偷了神像。雅各向拉結和利亞傾訴他在拉班家做工的遭遇并表示他要遵從神的指示離開時,兩人都支持雅各的決定,且抱怨自己已經是父親家中的外人,之后拉結就去偷了父親家中的神像。可見,拉結對拉班是心存不滿的,而且這不滿直接導致了她偷竊神像事件的發生。
拉結偷竊神像的動因有多種可能,但歸根結底她的出發點其實是利己主義。利己主義是一種主張追求自己利益就是善的倫理學理論。它“把追求個人利益和滿足私欲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個人幸福看作一切行動的規范和道德基礎”{9}。綜上,從物質層面分析,拉結偷竊神像是為了在未來給自己增加物質上的保障;從宗教層面分析,她要在信仰上給自己更全面的庇護;從心理層面分析,她是為了給自己以心靈的慰藉,并報復父親。無論拉結偷竊神像的目的是什么,她的出發點都是利己,為了給自己爭取利益,設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
二、后續的困惑:審美空白和父權的張揚
拉結順利帶走了家族神像。在圣經中,對該事件的記載到此為止,沒有了后續,進而引發出讀者一系列的困惑:這一事件的記載在《圣經》文本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之后又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一)信息斷層造成的審美延宕與閱讀留白
神像是《圣經》中重復出現多次的一個母題。而異族神像則是會引起神罰的不祥存在。在《出埃及記》中神像作為一個重要的母題被多次提及。耶和華曾曉諭摩西,你們不可為自己作金銀的神像。在百姓拜金牛犢之后,神做出了殺百姓的舉動。那么作為雅各的妻子,在雅各虔誠信奉耶和華神的情況下,攜帶異族神像的拉結又會遭到怎樣的懲罰呢?
從文學角度分析,拉結偷竊神像的事件應該是情節中因果邏輯的一部分,相當于中國傳統小說中常用的伏筆。因為這個事件和情節之間聯系非常密切,充滿暗示性,敘事上呈現出延宕的審美特征,并引發出讀者的形象期待。根據圣經記載中耶和華一神論的至高無上性,拉結所攜帶的異族神是不見容于耶和華的。對拉班追趕雅各的事件中最后一個小節,《啟導本》作了這樣的注釋:“從這里開始,圣經沒有再提到拉班的事。以色列民與他們在米所波大米遠方親族的交往可能從此中斷。”{10}很顯然,《圣經》文本中沒有雅各通過拉班的家族神像獲取其財產繼承權的記載,信息到這里出現了斷層。在讀者的期待指向下,無論是信徒讀者設想中耶和華對異教徒的懲罰,還是非信徒讀者翹首的單純后續情節的發展,《圣經》在之后的部分中都沒有回應,讀者的期待指向落空了。這一事件的敘述先是呈現出延宕的審美特征,最后因為信息斷層導致了閱讀的留白。
(二)性別視角的延伸:父權的張揚
圣經中的妻子只是達到最終敘事結果的一種方式,丈夫才是主體。拉結偷竊神像后續情節的缺失也可能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信息斷層,因為這一事件沒給雅各帶來利益,所以沒有繼續講述后續的必要。圣經中有關米甲故事的記載也出現了信息斷層,這種情況暗示,“女性故事是否值得講述,完全是由女性對男性生活造成何種影響來決定的”{11}。這樣就引出了另一個概念:父權。
父權是一種以男性為中心的權力。《創世記》中涉及到拉結的部分,始終是在父權籠罩下展開敘述的。在拉結的婚姻問題上,拉班罔顧當事人意愿,把利亞嫁給了雅各。此處拉結的聲音被隱藏。父權意識下女性的主體身份被剝奪,其客體化趨勢被不斷強化。“作為客體的觀照對象,女性被‘物化’,思想活動完全被隱藏。”{12}拉結嫁給雅各后,因為生育弱勢做出了各種應對行為。她的這些努力,都是在父權思想影響及父權社會處境下必須進行的爭取。偷竊神像是她在自身被動生存環境中做出的積極主動的自我改善,是她在順應父權社會規則的前提下做出的反抗。而由于拉結客體觀照對象的地位,她偷竊神像的動因及后續在《圣經》被隱藏了。
三、文本補充的多種可能性與文本缺失的合理性分析
不難看出,拉結偷竊神像的故事并不完整,其缺失造成了審美延宕,給讀者留有思索的空白。但就筆者看來,如果它的后續不是被隱藏而是在流傳中遺失了,那就有被補充與完善的機會。關于神像的后續情節有多種可能。
第一種:從該事件產生的動因分析,在途中拉結不再需要神像來給自己安全感和經濟后盾,而且她已經達到了報復父親的目的,所以自己秘密處理了神像。到達示劍前,雅各見到帶領四百人走來的以掃時,自己走到了最前頭,讓他最疼愛的拉結和約瑟走在最后面。面對危險,雅各把她們放到了最安全的位置,給了拉結足夠的安全感。第二種:拉結對父兄產生了內疚心理,認為自己不應該爭奪這份財產,因此終止了自己的不正當行為。圣經記載中拉班追到雅各的時候兩人立約,以耶和華作見證,雅各不得苦待他的女兒,不得另外娶妻。拉班以此提醒雅各善待他的女兒。拉結被父親對自己的關愛感動,因而放棄爭奪財產繼承權也是有可能的。第三種:她通過拉班為了神像對雅各連追七日的情況,意識到神像在帶來繼承權的同時也會導致丈夫和自己父兄親人的利益沖突,引發他們之間尖銳的矛盾,于是暗自藏匿了神像。無論是哪種發展,真相已經湮沒在歷史中,現在的我們也只能通過推測來預想該事件的后續情節。
以《圣經》本身的神圣性來說,作者應該只是忠于事件的本來面貌做了記錄,神像事件的后續記載被省略或有缺失。《圣經》的文本記載是有矛盾的:如記載重復、說法不一等。雅各就兩次被改名為以色列。《圣經》的成書過程有其特有的復雜性,它的情節并不是一個完滿的整體。因此,拉結偷竊神像事件的情節缺失無論是由于傳承的遺漏還是相關情節被隱藏,在《圣經》文本出現的問題中,是可以理解的,現有的文本條件下,我們只能接受這個缺憾。
綜上,拉結偷竊神像的事件可以有一個初步定論。無論出于什么動機,拉結都是因為利己主義去偷了父親的家族神像。而這一事件的后續,在《圣經》文本中由于信息斷層出現了審美延宕和閱讀留白;從性別視角延伸,這是父權張揚造成的情節隱藏。但不排除這一部分是圣經流傳過程中被遺失內容的可能性。所以這一事件有被補充與完善的機會,其后續情節也許會出現多種版本。情節缺失的現象在《圣經》文本中并不少見。寫出這部分《圣經》的人可能只是作為一個忠實記錄者把他所了解的事件還原,或者是《圣經》流傳過程中該部分內容散佚了。從《圣經》之后的情節看,拉結偷竊神像事件沒有引發嚴重的后果。這個事件在引出拉班追趕雅各的情節之后就隱去蹤跡,讓讀者的目光重新聚集到了主角雅各的身上。
{1} 圣經(和合本)[Z].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1988.(文中所引《圣經》皆出自此本)
{2}{5}{8} 陳惠榮.證主圣經百科全書I(簡化字版)[M].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1:253,732,736.
{3} 梁工,盧龍光.律法書·敘事著作解讀[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46.
{4}{7} [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強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6}{10} 圣經(啟導本)[Z].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1998:
73,75,77.
{9} 吳宗憲.法律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456.
{11} 程小娟.圣經敘事藝術探索[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124.
{12} 葉舒憲.性別詩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46.
作 者:黃春雨,河南大學文學院2012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