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步伐的不斷加快,人民內部矛盾在諸多領域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并呈高發態勢。深入了解當前我國人民內部矛盾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及社會等領域的各種主要表現,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與有效化解人民內部矛盾,這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世紀;人民內部矛盾;主要表現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01-02
新世紀以來,人民內部矛盾在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深入了解當前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對于有效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人民內部矛盾在經濟領域中的表現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人民的收入在持續提高的同時也呈現出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致使不同群眾之間存在的貧富差距過大;這種貧富差距目前已成為我國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表現形式。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
第一,城鄉收入差距過大。一般來說,我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早在新中國成立后就已經存在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國政府多年來為此做出很大努力,但從總體上仍未阻止這種差距的擴大趨勢。回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1978年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先后出現了兩大階段,即先縮小后擴大的階段與再縮小再擴大的階段。“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2.47:1,1984年變為1.7:1,差距的縮小是因為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收入提高了。但隨后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卻逐漸拉大,到2005年,達到了3.22:1。”[1]近年來的資料也表明,我國城鄉居民的綜合基尼系數自2000年后就已超過0.4,并呈現上升趨勢;2003年以后我國的城鄉之間的實際差距還在擴大。目前,這種差距已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的重要因素。
第二,行業收入差距過大。在不同行業中,特別是電力、電信業、鐵路運輸業等壟斷性行業,時常存在分配不公現象,造成不同行業之間職工收入的較大差距。據統計,在扣除工資外的福利收入后,行業間平均勞動報酬最低與最高之比在2000年與2004年分別為l∶2.62與l∶4.25,在2005年這種比例增加到4.88倍;從行業間職工的年均工資數量上來看,2006年證券業最高,達到達8.67萬元;其次是計算機服務業,航空業與軟件業,最低的為林業職工,年收入只有8 220元。最高與最低的行業收入差距由2005的7.5倍擴大為2006年的10.6倍,比1978年的1.3倍擴大了9.3倍[2]340-341。由此看出,行業收入差距也正呈現擴大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更多人民內部矛盾的產生。
第三,區域收入差距過大。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速度各異,由此帶來不同區域在收入上的較大差別。國家發改委的官方網站曾指出,到2005年底,全國最高的上海地區城鎮居民家庭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達到18 645元;而最低的新疆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7 990元。新時期以來,雖然我國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但是由于歷史或現實的原因,在發展速度上東、中、西部地區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致使不同區域間的居民在收入差距不斷呈現擴大化趨勢。
第四,階層收入差距過大。由于社會階層構成的重大變化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國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在不斷加大。例如,一方面,我國存在著一些為數不多的影視明星、私營企業主或是極少數領導干部等群體的年收入高達成千萬上億元,同時還存在著人均年收入900元的貧困人口,兩者凸顯了社會階層收入之間的過大差距。我們的黨和政府如果不能較好地將這種差距限定在可控的范圍之內的話,就很可能會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進一步加劇社會的不穩定性,因此,這種差距已成為制約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二、人民內部矛盾在政治領域中的表現
新世紀以來,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人民內部矛盾也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具體來說,其主要表現在:
首先,黨群干群之間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當前我國人民內部矛盾的焦點問題。黨群干群矛盾,尤其是干群矛盾,已成為現階段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之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黨內的少數黨員干部身上存在著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作風,甚至存在著較嚴重的腐敗現象。這些不良作風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都會造成黨員或干部的行為與群眾的需求發生嚴重偏離的現象,表現在他們經常掩蓋矛盾,甚至是回避矛盾,從而導致相當一部分群眾的利益受損,降低群眾對黨員干部的信任度;另一方面,腐敗現象嚴重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缺乏相應的論證聽證程序,使得群眾喪失參與權和知情權;一些黨員干部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破壞黨群干群關系等等。這些做法都會導致部分群眾的不滿情緒,阻礙黨與群眾之間血肉聯系的健康發展,造成黨群干群關系的緊張化。
其次,民主與法制之間的矛盾。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的需要,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進程在加快,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備,但與現實生活中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意識、法制觀念在不斷增強,民主政治建設取得較大進步;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參與民主政治的渠道還不暢通,一些法律法規制度還不健全,現實生活中還時常出現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相違背的做法,使得一些群眾的利益訴求因不能夠及時溝通或表達得不到解決,從而誘發人民內部矛盾的產生,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再次,民族與宗教之間的矛盾。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是我國社會常常緊密相連的兩大問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的背景下,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國進行參透和干預,致使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變得更為復雜,人民內部矛盾與敵我矛盾時常交織在一起。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受到國外一些敵對勢力的操縱與控制以及國際上民族分裂、民族獨立等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泛濫的影響,國內外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相互勾結、興風作浪,境內境外反社會主義反共勢力策劃的突發性事件屢屢發生,嚴重影響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團結、和諧與穩定。
三、人民內部矛盾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表現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社會變革進程的加快,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在顯著增強,新舊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發生碰撞和摩擦。這樣,人民內部矛盾便在思想文化領域中反映出來,它主要表現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新觀念、新思想和與此不適應的舊思想、舊觀點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國逐漸改變了計劃經濟時期的一些傳統思想觀念,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效益、平等、競爭等許多新的思想與觀念。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在具有積極作用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如其自發性、微觀利益最大化、競爭性、自發性等特點有可能使少數人動搖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信念,使其滋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出現精神信仰危機,造成思想文化領域的沖突或矛盾。
四、人民內部矛盾在社會領域中的表現
我國的社會發展,相對于經濟發展來講,是比較滯后的,由此使得人民內部矛盾在社會領域內也大量表現出來,集中體現在住房、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與廣大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方面。比如,從就業方面來看,我國現階段還存在著較多的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失地農民以及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等不同群體,這表明就業形勢是非常嚴峻的。國家統計局主編的《2005中國發展報告》指出,2003年城市登記失業率是4.3%,2004年是4.2%,2006年預計控制在4.6%;我國高校的大學畢業生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不能按時就業,“2008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到8月份,全國大學畢業生實際實現就業率為70%,預計到2008年底,畢業大學生未能如期就業人數會達到150萬左右。”[3]據有關專家預測,2000年到2030年,中國計劃占用耕地將超過5 450萬畝,意味著1.1億多農民失去土地[4]。目前,我國社會中存在的這些弱勢群體有可能會處于較長時間的失業狀態,在其生存狀況惡化的情況下,就容易帶來社會生活中各種人民內部的矛盾與沖突,給社會帶來諸多不安定因素。
參考文獻:
[1]王偉光.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6(3):6.
[2]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汝信,等,主編.200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8.
[4]崔礪金,等.保佑浙江失地農民[J]半月談:內部版,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