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間關系的制度化,就是將國家之間的合作與沖突置于制度化的框架下,建立彼此之間的制度性聯系,實現彼此之間關系的制度化發展。國家間關系的制度化能夠為國家之間的有效溝通提供平臺,可以促使雙方在相互交往中頻繁交流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使國家行為體之間既由于互相獲利而加深彼此的合作程度,又由于相互依存和能有穩定的預期而保證了國家間關系的持久。
關鍵詞:國際制度;國家間關系;合作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03-02
國家間關系的制度化,簡單地說,就是將國家之間的合作與沖突置于制度化的框架下,建立彼此之間的制度性聯系,實現彼此之間關系的制度化發展。國家間關系的制度化有很多分類,比如按照參與國家行為體的數目,可以分為多國間關系的制度化與兩國間關系的制度化;按照不同的領域,可以分為政治領域的國家間制度化、經濟領域的國家間制度化、外交領域的國家間制度化、軍事安全領域的國家間制度化及人文領域的國家間制度化等;按照制度化框架下的國家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聯盟性質的國家間制度化和合作性質的國家間制度化,等等。無論何種類型的國家間制度化,都強調在制度化框架下,確立國家間在特定領域的相關合作原則和協調機制,使彼此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關系。
一、國家間關系制度化的必要性
國家間關系的基礎性條件之一就是穩定,若不能維持穩定,國家之間很難發展出可持續的關系,既有的合作也難以延續下去。因此,如何穩定國家間關系就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歷史上,勢力均衡曾是大國之間達成穩定狀態的一種手段,但事實證明可持續性很弱,國家之間常常會在均衡狀態被打破的情況下發生戰爭。另外一種促進國家間關系穩定的手段就是利用霸權的強制性來獲得穩定,但是霸權畢竟不是永久的,當霸權逐漸走向衰落的時候,權力爭奪又會將國際社會帶入到不穩定的戰爭沖突狀態中。進入20世紀以來又出現一種維護國際社會穩定的手段即擴展民主,但是,在西方擴展民主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這個過程其實是充滿社會動蕩的。更為重要的是,西方式民主并不是解決非西方式社會問題的根本性方法。在沒有獲得相應經濟發展的社會空談民主,最終帶來的只能是社會混亂。由于非西方社會植根于非西方文化,在制度移植上還需要相應的社會土壤,因此,擴展民主也沒能帶來預期的效果。隨著國際社會的不斷發展,在這三種維護國際穩定的手段之外,出現了一種獲得普遍認可的主流手段即創建國際制度。實踐證明,在國際制度化迅猛發展以來的這段時期,國際關系的穩定性確實在逐漸增加。
國際制度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能夠為國家之間的有效溝通提供平臺。歷史上各國之間往往很難實現有效的溝通,既有的溝通行為也不存在持續性,使得國家之間的關系相當不穩定。正是基于國家之間溝通的不足,外交開始成為聯系國家之間關系的常用渠道。隨著外交制度的發展,國家之間的關系盡管仍然充滿欺詐,但是制度性的聯系卻使得國家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穩定。隨著國際制度化的不斷發展,當前的國家間關系早已不只是外交制度的聯系,而是構成了一個全方位的制度網絡體系。這一制度網絡體系包括經濟貿易、軍事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其形式包括全球性或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正式或非正式的國際機制安排以及被國際社會絕大多數國家所默認的國際法等。所有這些有形和無形的國際制度聯系都為國家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廣泛的溝通平臺。
一般而言,國家間關系只是在一個較短暫的歷史階段所形成的特定關系,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在變動之中。在歷史上,由于國家之間策略的不確定性和信息的不對稱,很難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判定彼此關系的變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間關系發展的進程主要取決于各方的主觀判斷。因此,常常會因為某些偶然或意外的因素而導致一國對他國的戰略意圖和本國的國家利益產生誤判,從而出現一些本不該發生的沖突。而國際制度調節國家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提醒國家間共同面臨的問題,歷史上的共同教訓給雙方帶來的負面結果,從而為國家提供一個遵約帶來的良好前景。國際制度能夠體現和影響國家的預期,這主要在于制度的規則使各方能夠清晰地看到遵守制度的收益和背叛制度的懲罰。國際制度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把現實和未來結合起來,促使國家彼此相互監督,從而提高制度的有效性。但由于國家間合作訴求的差異是相對的、動態的,始終不變的是國家利益。因此,要推動國家間關系的順利發展,必然要求各方在經濟、政治以及戰略互動中維護既有利益并不斷開發出新的合作領域。
二、制度化對國家間關系的作用
新自由主義學者指出,國際制度大量存在并在國際政治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國際制度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促進國家間的合作和國家間關系的穩定發展。具體表現在:
1.促進國家間在特定領域的合作性協議的達成,為合作關系的建立和持續不斷提供高質量信息和信任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不斷加深,相互依存度增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局面,各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都希望通過對話、合作、協商、談判等方式來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可見,在當前的世界政治經濟背景下,制度化合作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順應這種趨勢,國家間選擇彼此合作就成了各國的理性選擇。
有效的制度化能夠調節國家利益,緩和國家間沖突,節約國家間交往的成本。一般而言,制度能夠建立起各方利益的聚焦點,將國家間的共同利益進行整合,以制度或機制的形式表現出來,用以促進國家間的合作。國際制度通過明確法律責任、增加信息交流渠道以及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國家間合作。國際制度所確立的一系列原則、規則及決策程序為各國提供了行為標準,確立了彼此之間權利與義務的框架,為國家間開展合作提供了前提。當然,在這里,建立制度性安排的基礎主要是兩國有著共同或相似的需求(利益)。國際制度可以調整和協調參與國的政策和行動,并增加對各國政府及其行為的預期,減少外部環境中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還可以增加信息溝通渠道,促進國家政府間的持續交往,提高政府接受彼此信息的質量。在此基礎上,國家就更容易達成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密集的社會化交往,進而創造共享經驗和共同認知,不斷促進國家間在特定領域合作性協議的達成。
2.緩解國家行為體的利己主義、規范缺失和市場失靈等壓力,促進已建成的合作關系的良性發展
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在無政府狀態下國際關系的實質是合作。因為合作對理性、自私的國家行為體而言,很可能是一種最佳的實現國家利益的手段。國家是通過對成本—收益的理性評估而得出這一判斷的,從利己主義角度出發,國家往往希望能夠以最小的代價來解決國家間的沖突,使國家間關系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而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制度化后,可以通過各種條約、協定、聲明來協調國家之間的利益追逐,將違反制度的成本提高,從而加強了制度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此外,國際制度還能夠使用各種方式來模糊國家間存在的某些現實的和潛在的問題,從而促進彼此合作關系的良性發展。這些方式包括:建構彼此共同關注的焦點;就某些重大事件或國際秩序發表共同聲明;對未來的國際安全形勢做出共同預測以及做出相關的應對措施。
國際制度的規范功能可以促使國家行為體在確定自身利益時,將相關制度性規范考慮在內,從而限制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強調國家之間的利益趨同。國際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權威性、規范性和制約性可以使得本來自私、理性的國家行為體能夠拋棄完全的利己主義,走向國家間的合作。因為各國家行為體普遍認識到,通過制度化合作,可以節約國家間的交流成本,提供可靠的信息,加強互給行為,緩解國家行為體的利己主義、規范缺失和市場失靈等壓力,使行為體的相互期望值升高,從而推動國際合作的實現及良性發展。而制度要發揮作用就必須要在行為體之間形成對制度約束的共同認可,沒有此種給予共同理解的認可,制度的效力就會受到制約。由于國際制度能夠使“主權國家間的互動制度化”[1],因此它把規范作為約束國家行為體行為的一個基本條件。國家行為體之所以認同國際制度的規范性作用,是因為它們認為只有遵守規范,才能夠增進其收益或者能夠保持現有的收益。建構主義把規范定義為“一個行為集體擁有的關于適當行為的共享期望”[2]。
3.有助于制度化框架下的各個議題的相互聯系,從而推動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和協調
制度化合作就是指建立有組織的合作機制,它包括文字性和機構性的組織化建設,主要指的是要制定國家間的合作文件或條約,舉行相關的合作會議和推進不同合作機構層次的合作。因而制度化可以創建一種制度框架,使各個國家在這種框架下能夠相互理解彼此之間的政策,并適當做出協調。同時,制度化還會產生大量制度化規范和協議,并使之逐步形成一定的制度化網絡,從而為制度的維持和國家間的合作提供持續動力。在這一制度網絡下,不同領域的制度還能夠交叉起來發揮作用,可以用一個領域的合作去帶動其他領域的合作,并同時緩解其他領域存在的某些矛盾和沖突,將其限定在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比如,國家之間在安全政治領域的緊密合作,可以帶動雙方在經貿和人文領域展開進一步的合作。
國家間關系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利益原則,它是國家間關系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正如漢斯·摩根索在他的《政治學的困境》中所指出的,“只要世界在政治上還是由國家構成的,那么國家政治在實際上的最后語言只能是國家利益。”制度化作為國家間關系的理性選擇,其必然涉及對國家間利益的界定和追求。當然,國家利益在不同時期可以體現在不同的方面,既有長遠利益,又有當前利益,既有國家安全利益,又有政治利益、經濟利益等,為了實現這些利益,國家間會采取適合的方式,或合作,或對抗。但無論怎樣,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國家利益。國際制度可以通過促使國家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來加強國家間的共同利益,使國家行為體在決策的同時,能夠考慮到其他國家行為體的利益。并通過制度化的方式促使國家行為體認識到共同利益的重要性,從而達成對自身某些行為的限制。
制度化就是通過持續推動國家間的雙邊和多邊交往,推動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和協調,不斷地挖掘和擴大相互間的共同利益,淡化或擱置彼此之間的分歧,既維護了國家間的現有利益,還能夠不斷擴大和發展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1]Lisa L. Martin ,“An Institutionaist View: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rategies”, in T. V. Paul and John A. Hall (ed.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The Future of World Politic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9 :78.
[2]Martha Finnemore,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96:22.
[3]Anne-Marie Slaughter, International Law in a World of Liberal Stat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6,No.1,1995:503-538.
[4]Keohane,“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d. Keohane, pp. 10-11; Kenneth A. Oye, “Explain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Hypotheses and Strategies,” in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 ed. Oye:1-24.
[5]Ikenberry, G.J., After Victory: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65.
[6][美]朱迪斯·戈爾茨坦,羅伯特·O·基歐漢.觀念和外交政策:信仰、制度與政治變遷[M].劉東國,于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Athony Clark Arend, Do Legal Rules Matter?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Vo138, No.2, 1998:107-153.
[8]阿瑟·斯坦.協調與合作:無政府世界中的制度[M]//大衛·鮑德溫.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肖煥榮,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