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空海一體戰”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情報對抗是貫穿戰前準備和作戰始終,基本上與美國海空作戰中現有的所有情報系統相關,是指情報體系之間的對抗,對“空海一體戰”理論的實施效果影響巨大。從情報對抗的角度認識該理論,并探尋其對我軍該領域工作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空海一體戰;情報對抗;啟示
中圖分類號:D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29-02
一、“空海一體戰”理論介紹
(一)發展歷程概述
1992年5月,時任北約盟軍最高司令官的詹姆斯·斯塔弗里茲上將在其《“空海一體戰”新概念:一體化打擊力量》中提出了“空海一體戰”概念。2009年,國防部戰略研究人員再次提出“空海一體戰”概念。2010年2月,美國《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發展“聯合海空作戰”理論。同年的2月和5月,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分別發布了《為什么要運用“空海一體戰”》和《“空海一體戰”:初始作戰概念》兩份報告,比較系統地對“空海一體戰”理論的各項內容進行了闡述。隨后海軍和空軍的官方雜志也對此進行了跟蹤論述,“空海一體戰”開始得到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
(二)主要框架
“空海一體戰”主要針對中國和伊朗。作戰的核心內容是聯合海、空軍,在未來可能的戰爭中挫敗“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主要作戰設想由兩部分構成:一為戰爭爆發的初始階段,包括抵抗初期打擊以降低美國及其盟國的損毀,對對手實施“致盲作戰”,壓制對手的情報體系及武器打擊系統,奪取水下、海上、空中、太空及網絡空間的全面主動權;二是通過多種戰法確保美軍贏得戰爭,包括實施持久戰,進行“遠程封鎖”,維持作戰后勤補給,擴大戰時軍事工業等。
二、情報對抗在“空海一體戰”理論中的作用
(一)“空海一體戰”理論中的關鍵對抗環節
“空海一體戰”理論設想的主要戰場是西太地區,不同于以往戰爭形態的是,“空海一體戰”是擁有精確打擊能力的雙方的作戰體系對抗。情報能力是用于對對手的目標進行確認和評估,缺乏這一能力或在這一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整個海空戰場里精確制導武器也將是無的放矢。因此,交戰雙方將圍繞著爭奪制情報權、同時削弱對手情報能力開展激烈對抗,力爭“致盲”對手的情報系統,取得情報對抗的優勢,在整個作戰中掌握主動。
(二)壓制對方導彈襲擊、保存己方實力的有力手段
“空海一體戰”理論認為,導彈精確打擊將給美軍及其盟國的軍事目標造成巨大的威脅。在反導技術仍不完善、戰場先期打擊主動權不確定的情況下,有效的情報對抗可以削弱對手偵察、目標定位、精確打擊以及戰斗損傷評估等能力,繼而使對手難以發動有效精確打擊,或者由于缺乏有效戰斗損傷評估而消耗更多精確制導彈藥來完成打擊。而美軍可借此保護己方目標、保存己方實力、消耗對手戰斗資源。
(三)情報對抗協調與否是考察軍兵種聯合程度的重要參數
在“空海一體戰”中,雙方情報對抗是各個領域之間的全面對抗,涉及水下、海上、空中、太空以及網絡空間。海、空軍的情報力量是否能整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互相補充,共同達成作戰目標,是考察諸軍兵種聯合程度的重要參數。例如,空軍的反衛星能力和海基導彈聯合爭奪太空情報優勢;空軍遠程打擊力量和海軍艦載機近距防衛力量聯合爭奪海上、空中的情報優勢;“宙斯盾”系統負責防御對西太平洋上的重要空軍基地進行的打擊等。
三、情報對抗的手段
(一)長期跟蹤對手動態,為情報對抗鋪路
在“空海一體戰”理論的“假定”中“美軍不主動發起敵對行動”,在前期的情報對抗中易處于被動狀態。因此,該理論強調要在戰爭爆發之前就長期跟蹤對手動態,為情報對抗鋪路。其中,包括跟蹤對手及其所在區域的軍事實力對比和戰略動向,密切做好戰略預警工作;在和平時期開展網絡偵察,對對手網絡作戰能力進行分析、研究、判斷,同時提高自身的網絡防御能力;對對手所在區域的空中、海面、水下等空間領域進行盡可能徹底的反復測繪,做好情報資料原始積累工作;全面掌握己方在該區域的海空基地的詳細情況等。同時,充分的情報準備能為己方在戰爭爆發后的情報對抗中提供更為明確的目標和更清晰的引導。
(二)通過聯合方式在戰時打擊對手各個領域的情報體系
1.損毀對手在太空和網絡空間等領域的情報能力
太空和網絡空間這兩個領域不僅是情報搜集的重要場所,使情報對抗維度得到進一步拓展,還為信息傳輸提供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平臺,尤其是網絡空間,在情報、信息傳遞過程中越來越發揮出“動脈、樞紐”的關鍵作用。攻擊該領域可極大地削弱對手的情報能力。對此,美軍空軍將動用各種重要手段,包括動能武器、定向能武器、導彈等,在太空領域摧毀或干擾對手衛星,同時海軍艦載的“標準3”型導彈也將根據實際情況,協同空軍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削弱對手的太空感知能力。網絡領域,則由網絡司令部統一指揮,聯合海、空軍網絡戰及打擊力量,通過硬、軟摧毀的方式對對手的信息網絡實施重點打擊。
2.海、空聯合打擊對手空中、海面和水下的情報設施
空中情報對抗通過空間作戰飛機和海軍艦載機的聯合來實施。空軍遠程飛機利用其突防能力強、作戰距離遠、隱身性能好等優點,打擊對手縱深的情報設施。海軍則消耗對手的有人和無人偵察飛行器,不斷摧毀其空中的情報實力。在此過程中,海軍“宙斯盾”為空軍的基地提供重要防空支持,從而減少因基地被毀影響飛機出勤率的情況。
(三)綜合運用欺騙、備份等手段提高己方情報體系的防御能力
盡管美軍擁有強大的打擊能力和情報能力,但按照“空海一體戰”理論的假設,美國的情報系統也會在作戰中遭受重創。為減少這方面的戰損及其對作戰的影響,“空海一體戰”理論中采取了如下策略:建立起多個較小的分支基地,讓對手陷入無法準確選定打擊目標的尷尬境地,以達成己方通過情報模糊進行欺詐的功效;通過設置假目標、電子干擾等手段,對對手的情報能力實施蒙蔽、欺騙和干擾,降低其作戰效能;部署備份機載情報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部署各種戰斗網絡系統部件和機載傳感器,如戰場機載通信節點,在太空能力被摧毀時作為備份,防止陷入因沒有太空情報支援而造成的被動;提升戰場情報體系的重建能力。
(四)幫助重要盟國加強情報力量建設,發展美軍與盟國的整體情報對抗能力
日本和澳大利亞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戰略盟友。其中日本不僅有美國重要的軍事基地和軍事部署,其本身也具備較為完善的情報與預警系統。“空海一體戰”理論要求日本進一步參與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發展和部署,加強自身防空能力建設,同時擴大日本的反潛網絡,并加快與駐日美軍的一體化進程。日本提升這些能力,將可以極大地增強美國在周邊區域的空中及水下的情報獲取能力。澳大利亞具有較強的遠程雷達網,“空海一體戰”要求澳大利亞聯合美國的太空監視系統,并建立S波雷達陣地,以提高南半球空間態勢感知能力,為美國聯合太空作戰中心建立近岸節點站。此外,澳大利亞憑借其在西南太平洋和東印度的地理區位優勢,也可以在戰時對相關區域進行封鎖,壓制對手海上情報力量的活動。
四、“空海一體戰”理論中美軍情報對抗中的不足
綜合上述情報對抗的各個方面,結合美軍目前的實際情況,“空海一體戰”中的情報對抗存在兩大不足,且這兩點在短時間內將難以得到解決。
(一)海、空軍情報系統之間的兼容性存在缺陷
長期以來美軍內部的軍種分隔界限并未被徹底打破。當前美國海軍和空軍主要武器、傳感器以及通信系統難以兼容,面臨著嚴重的組織缺陷,海、空軍在包括情報系統在內的各項聯通都受到限制和阻隔。甚至在單個軍種內部不同兵種間類似的問題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該問題直接制約著海、空軍聯合情報對抗的實施,也無法實現不同情報系統獲取的信息的融合來支援作戰,而“傳感器”的高效運用,關鍵在于實現與其他偵察之間的信息融合。
(二)遠離本土作戰,情報對抗中的損傷或難以有效修補
盡管“空海一體戰”理論中提出了多種在情報對抗中的防御措施,但實際上仍無法有效修復可能遭受的損傷。一方面是因為“空海一體戰”理論設定的作戰區域都遠離美國本土,而且一旦開戰,戰爭區域附近的美軍基地也極易遭受攻擊,而盟國也可能出于各方面的考慮,拒絕提供直接支援。相反,美軍的假想敵由于依托本土海岸作戰,不僅可以設置包括地下光纜等多種備用手段,還可以依托后方迅速修復、更新。另一方面從美軍發動的近幾場戰爭來看,都是以絕對的優勢取得勝利,但在“空海一體戰”理論的假想敵前,這種優勢不一定會存在,或者優勢不會這樣明顯,尤其是當美軍情報體系遭受高強度、高精度、高效率的對抗時,能否有效修補戰損,是美軍需要重新審視的重要課題。
五、對我軍的啟示
盡管“空海一體戰”理論仍在研究中,但通過對其原文中情報對抗內容的分析解讀以及通過對近兩年來美國軍事動向的觀察判斷,已可得出一些有益我軍情報工作的啟示。
(一)海、空聯合作戰情報對抗
由于海、空戰場不同于一般的陸地戰場,呈現出流動性的戰場特質,在這個戰場中幾乎所有的作戰單位都是呈不斷運動的狀態,因此,實時化、不間斷的情報保障是必備的。而“缺乏這些持續的監視能力,對付移動目標是不可能的。”圍繞著爭奪情報優勢的對抗將貫穿整個作戰過程。此外,情報對抗也呈現出多維一體、聯合對抗等特點。對此,我軍應該充分認識到情報對抗在海、空聯合作戰中的特點,樹立新的情報對抗觀。
(二)向發展海、空情報對抗技術傾斜
盡管美國當前正在經歷國防預算的削減,但其仍未停止在關鍵領域的投入和開發。2012年1月份奧巴馬政府頒布的《國防戰略指南》中,將對抗“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寫入報告,還對重點發展的裝備做了部署,其中除更為靈巧有效的核威懾武器之外,其他部署均與提升“海空一體戰”能力有關,包括加強情報力量建設,強化太空能力、網絡空間戰能力,發展新型隱形轟炸機和新的水下力量,提升反導力量,進一步發展數字技術等。我軍也應及時跟蹤這些變化和動向,借鑒其武器發展,以軍事斗爭為出發點,全面考察自身不足,加以彌補,同時強化自身的優點和強項。
(三)充分發揮戰時情報搜集和分析處理的作用
“空海一體戰”理論側重點在于情報對抗,但不意味著情報工作可以降低在搜集和分析上的標準。相反的,情報力量在更為緊張的對抗條件下更應該充分發揮搜集和分析的作用,切實為己方提供有力的情報支援。這一點在美軍2012年1月份頒布的《聯合作戰介入概念》中得到了肯定,該報告被認為是“空海一體戰”理論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其中明確要求情報“提供實時、準確的全源情報”等。這一點對于當前情報對抗技術仍相對較弱的我軍尤為值得關注。
參考文獻:
[1]符成禮.當代外國軍事思想教程[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2]韓生民.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思想教程[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3]李效東.國際軍事學概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