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科學的整體化、系統化趨勢日益明顯。而作為我國戰略科學家的錢學森同志,在長期領導我國航天導彈事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大科學思想。他不僅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打破了文、理、工各專業之間的隔閡,而且還提出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新模式。系統地揭示并闡明錢學森的大科學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大力發展科技事業,建立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錢學森;大科學思想;綜合集成法;總體設計部
中圖分類號:C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51-02
一、大科學觀的內涵: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全面飛速發展,科學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建制,科學的研究方式已經從小科學逐漸轉變為大科學,美國的“曼哈頓”工程、歐洲的“尤里卡計劃”以及中國的“兩彈一星”工程都是典型的大科學。而大科學時代的到來,也使得科學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傳統觀念和生存方式。
1.錢學森大科學觀的提出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致力于科學技術體系研究,到了1996年錢學森就提出了包括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文學藝術、軍事科學、行為科學、地理科學、建筑科學等在內的11大部門,從而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在錢學森所構建的大科學體系之中,大科學體系包括了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上的層次,即縱向方面上是由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技術組成的,橫向方面上是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橫斷科學構成,每個門類都有一座橋梁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聯系,即從這個具體門類科學中所提煉出的思想,一方面它豐富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可以通過這一橋梁來指導具體門類科學的研究。錢學森同時還指出,這個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它之外還有尚未形成科學的前科學。所以,這個體系在錢學森眼中還處于不斷地發展壯大之中。
錢學森還特別強調:“今天離馬克思時代又有一百多年了,世界發展了,科學技術大大發展了。我們還要展望即將來臨的21世紀。這樣,我們的科學技術體系就不能像老一套那樣,只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是一個大體系”[1]。認為它“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而且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整個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最高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2]并且要用這個體系去解決社會主義建設中所遇到的問題。
2.錢學森大科學觀內涵的發展與突破
其一,發展了恩格斯關于“偉大的整體的聯系的科學”的思想。錢學森的大科學觀在某種意義上發展了恩格斯的思想,即“自然科學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關于過程、關于這些事物的發生和發展以及關于把這些自然過程結合為一個偉大的整體的聯系的科學”[3]錢學森還進一步指出:“今天,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嚴密的綜合起來的體系,這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4]。各門類學科之間的界限已經不那么明顯,面對紛繁復雜的客觀物質世界,以往那種用單一或幾門學科就能解決問題的情況已經逐漸被需要多門學科聯合去解決復雜問題的形勢所代替。多門學科間已經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這對于我們認識并改造客觀世界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二,打破了文、理、工各專業領域之間的隔閡。肇始于西方的理性主義,在其視野里,就將科學與人文分離開來,使兩者分屬于完全截然不同的世界里。科學強調以事實為依據,注重純粹的客觀性與邏輯的嚴密性,在價值上保持中立。理性主義者認為:“理論不僅要視被通過觀察得到的事實所證實的程度如何來證明,而且只有在它們能被如此推導出來的限度內才能被認為有意義”[5]。而在理性主義看來,人文世界所體現的是純粹主觀性,從而逐漸形成了“兩種文化”之間的長期隔閡與對抗。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不能狹隘地理解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了,其中必然包括社會科學。正如錢學森所指出的那樣:“社會科學家、自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要結合起來,互學所長,互補所短,開展大協作,建立和開展系統工程的各方面工作,創立和發展系統工程的各方面理論”[6]。目前各學科之間的交互滲透日益明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日益融通。而鑒于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深謀遠慮,錢學森積極地倡導建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盟,其中“既包括理、工、農、醫,又包括哲學、社會科學”,使得兩種科研體系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溝通,相互學習。
其三,提出了產、學、研相結合的三級科技創新體系。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第一生產力,馬克思也曾說:“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錢學森在領導我國國防尖端科技事業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我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其實并不薄弱,為了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力量,他站在戰略的高度,建議建立我國的第四產業——科學技術業。科學技術業并不是要取代現有的機構,“而是要把他們的成果組織起來,而且用組織起來的手段協調全國的科學技術工作。這個手段就是組建科技業的公司,它在一個方面或一個領域負責全國的科技發展工作,是壟斷性質的公司”[7]。這就能夠發揮出來我國科技實力的整體優勢,而不至于出現孤軍奮戰的局面,從而形成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科技創新體系。
二、錢學森大科學觀方法論:綜合集成法
錢學森在總結其組織和管理我國導彈與航天工程的經驗之后,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創立了在大科學體制下處理開放復雜巨系統的新的方法——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簡稱綜合集成法。
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廣泛的社會應用,現代社會除了人與人之間的客觀關系之外,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越來越重要的關系,即“人—機關系”。所以,要解決好建設中所遇到的問題,其使用的方法就是:“以人為主,人機結合,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并在工程中逐步實現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將來我們要從系統工程、系統科學發展到大成智慧工程,要集信息和知識之大成,以此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復雜問題”[8]。
當然,這并不是說要用計算機代替人,而是要它協助人,將計算機能夠高速處理信息的能力與人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結合起來。為此,錢學森強調說:“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技術,實際上是思維科學的一項應用技術。研究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一定要靠這個技術,因為首先要處理那么大量的信息、知識。信息量之大,難以想象,哪一個信息也不能漏掉,因為也許那就是一個重要的信息。情報信息的綜合,這是首先遇到的問題。我們在做定性的工作中,一開始就要綜合大量的信息資料,這個工作就要用知識工程,而且一定要用知識工程,因為信息量太大了,光靠手工是無法完成的”。如果采用人機結合與人機交互的技術手段,那么就真的可以做到“集其大成”了。而這樣一種技術手段,不僅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實際操作上也是行得通的,正如錢學森所言:“我是搞工程技術走向科學論的,技術科學的特點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因而我思考問題,一方面在理論上要站得住,另一方面在工程上還要有可操作性”。
三、錢學森大科學觀實踐的載體:總體設計部
1991年錢學森向當時的中央建議設立國家總體設計部,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與充分肯定。在錢學森看來:“總體設計部一般不承擔具體部件的設計,卻是整個系統研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術抓總單位”。總體設計部是依托系統工程為基礎,其核心是專家體系。這和以前的管理方法相比,能夠有效地避免過去那種分散式的、“腳痛醫腳,頭痛醫頭”管理模式的缺點,而總體設計部能夠從整體、全局、綜合的角度考慮復雜問題,經由各方面的專家擇優選取解決方案,然后指導分系統研制單位去具體執行。
1.總體設計部的基礎:系統工程
系統工程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反映出現代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結合的趨勢逐漸加強。1963年,錢學森基于其領導我國導彈研制工作的實踐經驗,逐漸認識到組織管理的重要性,并在《紅旗》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組織與管理》一文,標志著其對系統工程的初步闡釋。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科學技術業隨之突飛猛進,但是與之相應的管理技術卻相對落后,這反過來又大大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所以,錢學森從其多年領導我國導彈事業的實踐經驗出發,總結出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系統工程管理方法,用以指導總體設計部的實踐過程。錢學森認為:“總體設計部的實踐,體現了一種科學方法,這種科學方法就是‘系統工程’”。接著,錢學森給出了系統工程的定義,他認為:“‘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的規劃、研究、設計、制造、試驗和使用的科學方法,是一種對所有‘系統’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
2.總體設計部的核心:專家體系
在大科學時代,目標不可能由一個人或是一所科研機構完成,這就要求必須以一個組織、一個集體來替代單個指揮者,對這種大規模的科研工程進行協調指揮。而錢學森所提出的綜合集成法的實踐形式是“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運用這套方法的集體就是“總體設計部”,“總體設計部由多部門、多學科的專家組成,在以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支持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種問題,進行總體分析、總體設計、總體規劃、總體協調,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配套的解決方案,為決策者和決策部門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總體設計部是系統的“總體”,是整個系統里負責抓總的單位。在這個系統里面,“核心的還是人,即專家們。整個體系的成效有賴于專家們,即人的精神狀態,是處于高度激發狀態呢,還是混時間狀態。只有前者才能使體系高效運轉”。
四、結語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到錢學森大科學思想是他根據自己領導我國航天事業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而我國目前正在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全面的理解并把握錢學森大科學思想,對于我國正在進行的創新型國家建設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無疑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的,也是對“錢學森之問”的解答提供了重要的哲學啟思。
參考文獻:
[1]錢學森.創建系統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155.
[2]錢學森.在授獎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1-10-1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39.
[4]錢學森,講,吳義生,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和系統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69.
[5]A.F.查爾莫斯.科學究竟是什么?[M].查汝強,江楓,邱仁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7.
[6]錢學森.論系統工程(新世紀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75.
[7]錢學森.關于科學技術業[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評價,1994(1):7.
[8]姚詩煌,江世亮.以人為主發展大成智慧工程——錢學森先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N].文匯報,2001-03-20(1-2).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