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凝聚社會共識的命題。在我國多元化社會發展的今天,社會分歧加大,社會共識出現裂痕,價值共識出現混亂的情況下,凝聚社會共識是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媒體因為自身強大的傳播作用,因而要在凝聚社會共識的過程中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凝聚社會共識。
關鍵詞:社會責任;凝聚社會共識;媒體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59-02
2009年10月,胡錦濤在新華社承辦世界媒體峰會開幕式上,為媒體的未來指明了方向:“媒體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加強,媒體的范圍在不斷的擴大。因此,明確和重視媒體的社會責任就有非常現實的意義。那么,媒體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到底是什么?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各種思想意識通過各種渠道在大眾間傳播。在這種“百家爭鳴”的情況下,凝聚社會共識是不可忽視的部分。如何在多種思想意識的沖擊下,凝聚社會共識,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的。在這個問題上,媒體的功能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媒體的社會責任,是在是非對抗、魚龍混雜的各種意識中,凝聚社會共識,在文化建設中起到引領媒介的作用。
一、凝聚社會共識的必要性
所謂的社會共識,包括社會事實的統一認識和社會價值共識的達成,這其中價值共識的達成是核心關鍵的難題[1]。現代社會的社會共識,在許多方面情況并不是很樂觀。
首先,眾聲難合,反映出社會分歧加大。官民難有互信,民商難有共識,民商難有互惠,官民難有平等的對話權,這一系列的問題使本已脆弱的社會共識上雪上加霜。比如在銀行收費問題上,相關部門為了緩解民怨,稱銀行為了承擔社會責任,20%的服務都沒有收費。而媒體在報道這條新聞時強調:銀行唯利是圖,竟然80%的服務都在收費。很顯然,銀行和輿論在這個問題上缺乏基本的共識,在一些問題上,無論官方說什么,公眾都會習慣性地懷疑,習慣性地用陰謀論的思維去想象官方;而民眾的意見在一些官員那里有時候也得不到尊重,常被戴上“別有用心”和“不懷好意”的帽子。
其次,道德缺失,反映出社會共識出現裂痕。中國在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文化中浸泡了近千年,并且一直以禮儀之邦自居。道德作為一個寬泛的概念,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準則和規范。這在中國這個古老的文明國度中,在某種意義上是作為社會共識存在的。尊老愛幼,謙和禮讓,這是這個社會共同認可的道德的標準。但是,現代社會“彭宇案”,“小悅悅事件”等等一些飽受詬病的道德缺失,已經威脅到了那些幾千年精華的社會共識。這些事實,反映了以道德為直接量化標準的社會共識已經出現了裂痕。
再次,價值沖突,反映出價值共識出現混亂。多元價值的存在,是價值觀念沖突的前提。理論上講,如果一個社會存在多元價值,且這些多元價值無法歸結為某一終極價值,彼此之間也不能化約,那么價值觀念沖突是不可避免的[2]。當代中國社會中,本位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等錯誤的價值觀與集體責任感、奉獻精神產生激烈碰撞。同時還有全球化經濟浪潮的沖擊,在一些時候我們甚至覺得錯誤的價值觀可能會占上風。網絡上非實名制的評論更是如此。
因此,當代社會在全球化沖擊的浪潮下,社會共識出現了裂痕,出現了混亂。因而,凝聚社會共識是有現實的必要性的。對于社會共識的凝聚,無論是政府的強制力還是文化紐帶的影響力,其作用都不如媒體的傳播更強大。其受眾范圍之廣,傳播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都是其他影響因素所不能夠比擬的。因而,凝聚社會共識,要注重媒體的作用。
二、媒體的社會責任是凝聚社會共識
1.媒體強大的傳播作用是凝聚共識的先決條件
在經濟日益發展、信息傳播日益迅速、信息受眾日益龐大的今天,媒體的傳播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媒體承載著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給社會的多元化注入動力。但是,在經濟轉軌的中國,如果放任媒體的傳播,良莠不齊的思想意識就會給建設造成意識上的阻力,妨礙社會共識的形成,甚至會沖擊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威脅整個社會認同。媒體強大的傳播作用如果得到很好的發揮,可以在這個方面彌補思想意識沖擊帶來的不足。
2.媒體責任和商業利益的平衡是凝聚共識的有力保障
2013年4月18日,大公報刊登一篇習總書記打車報道新聞,引起全國關注。之后,包括知名報社網易、新浪、騰訊等在內的多家新聞機構進行了瘋狂轉載。在18點,新華社證實這是一則虛假新聞,大公報就工作中的疏忽向讀者致歉。網友在經歷了最初的被忽悠的憤怒之后,更多的對新聞的信度產生了懷疑。為什么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假新聞的事件?歸根結底是什么使得媒體工作者心急火燎的發新聞,而不去確認新聞事件的真實性?是為了搶得新聞報道的主動權。有了主動權就有了點擊率,有了點擊率就有了龐大的利潤。最根本的原因是利潤的驅使。確認事件真實性需要時間,這段時間可能會讓求效率求速度的媒體失去主動權。因而,他們寧愿鋌而走險。只是會在事后向一次又一次被忽悠的民眾“誠摯的道歉”,為“工作中的疏忽”表示歉意。媒體被商業利益綁架的暈頭轉向,所謂的社會責任在利益面前,已然被淡忘。只有媒體責任和商業利益平衡,凝聚社會共識才指日可待。
3.堅持全方位共識的視角是凝聚共識的內在要求
社會共識是一個有機的、相互聯系并交互作用的系統。社會共識的凝聚要堅持全方位的視角。全方位的社會共識才能夠避免以偏概全的傾向,才能夠凝聚成具有價值導向的社會共識。
首先,媒體的社會責任是要凝聚理性共識。何為理性共識?哈貝馬斯指出,社會的活動者“通過公共交往獲得的政治影響,歸根結底必須建立在一個結構平等的非專業人員集體的共鳴,甚至同意基礎上。”[3]綜合多種觀點,理性認識可以被認為是社會中所形成的對于政治事件、公共領域權益等社會性問題的一種共鳴,這種共鳴是一個通過恰當的公共推理尋求共識的理性的過程。幾年前的“馬加爵案”中,媒體情緒的越位就顯示了這一點。媒體在報道上出現了不應有的偏激傾向。一是情緒越位。這主要表現在:早期媒體都在使用馬加爵面露兇相的照片;對馬加爵進行無限夸大的“心理原罪”剖析;二是角度越位。全國至少有幾十家媒體都找馬父、馬母訪談,而少有對馬家父母其實也是受害人的思考。狂轟濫炸式的毫無人文關懷的沖動的挖掘線索,這能將媒體變成無形的劊子手。
其次,媒體的社會責任是要凝聚誠信共識。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誠信開始為人們所重視。2009年,三鹿奶粉摻假事件曝光。大學生的仍然會為了得到更好的工作崗位在簡歷上造假,各種學術不斷行為層出不窮。這些現象從實質上反映了誠信在追求發展追求利益的今天被某些物質的東西腐蝕。媒體為了引起公眾對此問題的重視,夸大問題的嚴重性。在摧毀了公眾對于官方數字的信任后,卻沒有傳達如何重建信任。媒體應該是社會良知社會誠信的守護者,而不是掘墓人。
第三,媒體的社會責任是要凝聚建設共識。所謂的建設共識就是要在建設什么樣的國家,怎樣進行建設,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進行發展等問題上達成某種程度的默契和認可。因為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短時期內累積了很多問題,媒體對問題不恰當的渲染,使很多不明所以的公眾對發展失去了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產生動搖。發展目前遇到的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媒體要在這個時期,承擔改革中監督和輿論引領的作用。準確及時的闡釋黨和國家的建設方針,切中肯綮的解讀國家發展脈搏,針砭時弊,才是新時期充滿活力和責任感的媒體應該有的態度和作用。
三、關于如何凝聚社會共識策略與途徑
1.相關法律的規范是“制度之鎖”
媒體處在特殊的地位,有某種特殊性,媒體代表社會,履行社會監督的責任,媒體可以對那些違法的事情或者不良的社會現象進行一些深度調查和深度報道。200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之后又有《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廣播電視設施保護條例》、《電影管理條例》和《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規定》,以及廣電總局自信制定的一系列部門規章和規定。但是,總體上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仍然有很多不足,和國外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法律規范要建立在既保障媒體追蹤事實的報道權又要規范媒體的基礎之上,使得媒體能夠健康發展。
2.媒體自身的職業操守是“良心之鎖”
媒體是棄惡揚善的社會公器。誠實的媒體人通過揭示事情的真相贏得社會公眾的信賴,才能建立起一貫的公信力。真實是媒體發展的生命常青樹。記者有責任本著誠實的態度和宗旨,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接近事情的真相,始終對新聞的轟動性保持謹慎。任何時候都不能背叛新聞的真實,歪曲事情真相,是媒體發展鼠目寸光的表現,是自戕的行為。媒體的自身職業道德的操守,守住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公正客觀,最終守住的,是媒體界的良心和發展前景。
3.公眾輿論渠道的通暢是“監督之鎖”
公眾輿論通過媒體對政府、社會形成強大的監督力。但是,媒體這種為公眾提供平臺的通道本身,也是需要公眾輿論監督的。公眾輿論要監督媒體,保證這個通道的暢通,保證這個通道的透明化,保證這個通道自身不要被商業利益異化和綁架。出現假新聞的媒體,在忽悠公眾感情的同時,在短時期內賺取到點擊率的同時,也大大損傷了自身的公信力。這種職業操守缺失造成的新聞失誤,從長遠來看,無異于自掘墳墓。公眾輿論監督的完善,使媒體在監督社會現象的同時,自身也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只有在輿論監督下的透明發展,才能避免在商業浪潮中丟失作為媒體應有的責任。
社會共識的凝聚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媒體在這個過程中要承擔自己作為思想傳播舵手的責任。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媒體自身長遠發展的要求。法律規范、媒體自身操守和公眾輿論這三把鎖,是束縛媒體濫用話語權的保證。打開這三把鎖的金鑰匙,就是媒體有效的承擔凝聚社會共識這個責任。本著媒體人實事求是的原則,在社會發展中傳遞正能量,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陳仕平.對達成社會價值共識路徑的反思[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
[2]陳宇.論社會轉型期的價值沖突[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12).
[3]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3.
[4][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何博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5]劉巍巍.媒體社會責任及其倫理討論——對媒體權力越位現象的反思[D].上海:復旦大學,2009.
[6]車陽.拷問社會媒體責任[J].中國西部,2010(7).
[7]趙瑩.新媒體的社會責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8]梁艷.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新聞媒體教育功能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