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于社會轉型的進程不一,我國城市社區呈現出多種類型社區并存的特點。一些行政、事業單位以及國有大中型企業,由于擁有一定的地域空間和一定規模的人口,通過長期發展形成相對獨立、但有強烈的單位特色的工作、生活區域。雖然單位制逐漸解體,但是這些行政、事業單位以及國有大中型企業還長期存在,單位仍然掌握著大量的資源,形成了典型的單位型社區。在典型的單位型社區中,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處理單位和社區的關系?其治理路徑的選擇,一直是城市社區治理的熱點和難點之一。
關鍵詞:單位型社區;駐地單位;社區與駐地單位的關系;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67-02
一、當前形勢:中國社會轉型期
自從我國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主要表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有企業重組改制以及政府職能改變。伴轉型而來的是單位制社區治理體制解體、新型城市社區產生以及社區自治的興起。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社會轉型并不是整齊劃一、同步進行的,社會轉型期中的城市社區結構有著復雜性、多變性特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新城區的建設、住房商品化以及房地產的發展,城市社會的居住空間、人員結構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使得我國城市社區建設呈現多樣化,多種社區類型并存。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不斷推進下,大量流動人口出現,使得社區成員結構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社區成員已經不再是由原有的戶籍居民和單位成員組成。基于此,趙毅旭提出了“社區成員主體”的概念,認為新時期社區成員,應該為社區管轄范圍內的所有個體:“戶籍居民、轄區單位、流動人口和那些與社區發生關系的所有組織和個人”[1],社區成員結構的根本改變導致了社區治理主體的改變,社區成員主體的多元性,導致社區治理主體呈現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依據社區成員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的作用,我國城市社區類型主要有四種,“傳統式街坊社區、單一式單位社區(單位型社區)、混合式綜合社區、演替式城鄉邊緣社區”[2]。孫曉青認為,針對多種類型社區并存的特點,我國城市社區治理必須堅持“各治理主體和諧參與、分類治理的原則”,城鄉邊緣型社區(農村社區)依托城市化向傳統城市社區發展,傳統街坊社區通過改造向物業公司參與管理的混合式綜合社區發展,最終形成業主自治型社區[3]。
由于歷史的原因,使得單位制長期存在,對社區治理也有著深遠影響。一些行政、事業單位以及國有大中型企業,由于地緣和人口的優勢,形成相對獨立、擁有強烈的單位特色的工作、生活區域,即典型的單位型社區。單位型社區建設和發展由于受到來自單位和社區雙方的治理,其治理路徑的選擇,一直是城市社區治理的熱點和難點之一。
二、單位型社區中的社區和駐地單位關系探源
所謂單位型社區,指一定地域的企事業單位、各種團體組織以及政府人員所組成的社會共同體,是基于地緣群體所形成的區域社會。對單位型社區的界定,主要是針對行政、事業單位以及國有大中型企業而言。在單位型社區里,社區文化幾乎普遍為企業文化為基礎依托,社區基礎設施、管理經費幾乎都來源于駐地單位[4]。
1.駐地單位為主社區為輔的依附關系
單位型社區,是基于社區單位制的解體成立的。1999年,黨中央做出決定:“位于城市的企業,要逐步把所辦的學校、醫院和其他社會服務機構移交給地方政府統籌管理。獨立工礦區也要努力創造條件,實現社會服務機構與企業分離”[5],社區治理的社會功能從單位中剝離出來,即社區治理單位制的解體。同時又指出“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推進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管理,實行退休人員與企業分離,養老金有社會服務機構發放,人員由社區管理”[5]。由企業單位所承擔的醫療、養老、教育、住房、下崗職工再就業等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轉移給社區,形成了基于單位組織的新型社區,即單位型社區。
在單位型社區中,駐地單位仍然處于強勢地位,掌握著大量的人力、資金等資源,在社區治理中占據主導,社區治理機構則處于輔助地位,這是歷史造成的。在社區單位制時期,社區的出現是為了企業服務,是承擔企業的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社區的人員安排、經費來源完全依賴企業,形成了“強企業—弱社區”,社區的作用無法得到體現,社區的民間組織也比較少,主要是社區功能在單位制下無法實現市場化。隨著國有企業的重組改制,企業單位把其社會職能剝離出來,轉移給社區,但是由于地緣關系和空間限制,企業單位一直是社區成員中的主要主體。單位型社區的治理和建設,最終還要依托駐地單位的資源,主要表現在:社區建設和發展的資金來源于駐地單位;大部分社區的基礎設施都是駐地單位提供;社區群眾文化娛樂活動也依托駐地單位組織舉辦等等,社區自治需要調動廣大社區居民的參與,這在單位型社區里,靠單位進行組織和調動,是非常便利的。這一切都說明,社區的資源掌握在誰手里,誰在社區治理和建設中擁有更多的決定權。
2.創新駐地單位和社區關系
駐地單位為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很多實惠,是單位型社區的主要治理主體和主要推動力量。駐地單位把教育、文化、衛生、養老、再就業等社會功能剝離,也是為了給企業減輕負擔,更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同時,駐地單位作為社區的成員,也會享受到社區治理帶來的成效。目前,以社區為載體,要完全承擔起駐地單位剝離的社會服務等管理職能,還存在經費、人員、等方面的障礙,社區有限的人力、資金和資源無法滿足社區居民廣泛而又日益高漲的各類社會需求,在很多層面仍然依靠駐地單位的資源。因此,有效的發揮社區駐地單位的資源優勢和力量,整合社區資源,建立社區共治模式,需要重新理順駐地單位和社區組織的關系。創新駐地單位和社區關系,就是積極肯定駐地單位為推動社區建設和發展所做的貢獻的同時要避免駐地單位對單位型社區的強勢影響。在單位型社區建設和治理的進程,社區居民對駐地單位、社區都有著深深的依賴,可以說社區成員生活在一種相互依賴的環境中。社區成員的需求和依賴關系的多樣性,決定了社區治理需要多元社區主體共同參與的必然性,也是單位型社區向業主自治型社區轉變的必然過程[6]。因此,我們應當明確駐地單位在社區建設中的主要責任,同時也要明確社區組織對駐地單位要促進服務,打造聯手共建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基于公共利益和協調合作,應當建立社區共建共治模式,以社區組織為主、駐地單位為輔,有效整合社區所有資源,形成社區資源共享、社區共建。同駐地單位建立社區共建共治模式,關鍵在雙向互動關系的建立,社區管理“單位化”,社區服務“社會化”。在社區共建共治模式中,擴展資助形式和內容,涵蓋物質、精神方面,實現社區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
三、單位型社區治理新路徑探析
1.打造駐地單位“共駐社區,共建社區”的共建共治模式
單位型社區中,基于駐地單位對社區建設和發展的積極作用,縱向上推行“單位化”管理,實現駐地單位對自己管轄范圍的區域社區管理;橫向上推行“單位委員制”[7],擴大社區駐地單位范圍,包括社區的一切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大中型國有企業以及非公企業,擴大社區共建共治范圍。發揮社區各駐地單位的優勢資源,實現社區資源共享和多元互動,提高社區資源的共享利用率,打造駐地單位“共駐社區,共建社區”的單位型社區共建共治模式。單位型社區共建共治模式,社區治理主體是基于平等合作關系,通過適度分權以及協商合作,形成新型的社區管理體系。
2.增強駐地單位之外的其他成員主體的社區建設和治理參與意識
政府、駐地單位、社區組織、居民以及非營利性民間組織都是社區成員主體,通過強化民主意識,增強駐地單位之外的其他成員主體社區治理參與意識[8],構建社區建設和治理的多主體性,培育單位型社區的多元化治理,促進社區各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和信任平等合作關系,打造社區各主體間的溝通渠道和協調配合,實現“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改善單位型社區對駐地單位的依賴,逐步過渡到以社區組織為主導,各社區成員主體都參與的社區自治,實現彼此的共同目標和共同利益。
3.促進單位型社區向混合型社區轉變
首先,通過社會人口的流動和房屋產權的商品化,促進單位型社區中的房屋產權變化,使社區居民構成和住房權屬朝多元化轉變,從社區人口結構變化、住房產權變化等地緣關系變化,促進單位型社區向混合型社區轉變。其次,加強單位型社區的基礎服務設施向外開放,實現社會共享,促進單位型社區由封閉排外走向開放。第三,通過培育社區居民自發成立的各種興趣愛好團體組織,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改變社區居民的社區交往方式,以及促進社區居民的社會歸屬感轉變,使單位型社區在文化、娛樂以及精神方面復雜化[8]。第四,加快社會服務等職能的市場化進程,引進外來力量,通過競爭提高社區的服務水平。
總之,單位型社區的治理路徑會隨著單位型社區特征的消失而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1]趙毅旭.城市社區治理路徑[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2]吳縛龍.中國城市社區的類型及其特質[J].城市問題,1992(5):24-27.
[3]孫曉青.城市社區治理模式變遷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09(16):10-11.
[4]黃洪斌.建設單位型社區不能不考慮的[J].社區,2002(7).
[5]中共中央關于國企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1999.
[6]毛子丹,柴彥威.中國城市單位社區治理模式轉型路徑及未來趨勢——以北京市毛紡南社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3):17-22.
[7]古藺.駐地單位黨代表參與社區管理[N].四川日報,2010-
12-02(10).
[8]石亮.試論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路徑選擇[J].才智,2010(29).
[9]張純,柴彥威,陳零極.從單位社區到城市社區的演替:北京同仁堂的案例[J].國際城市規劃,2009,24(5):33-36.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