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關注。各國對環境行為研究表現出了不同的發展趨勢。具體從環境行為的概述、內外影響因素相結合、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的關系這三個方面對國外環境行為研究進行了梳理,為深入探討我國居民環境行為奠定基礎。
關鍵詞:國外環境;環境行為;環境價值
中圖分類號:B845.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78-02
國外學術界通常把環境行為稱為“親環境行為(Pro -
environmental behavior)”、“環境保護行為(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雖然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名稱,但內涵相近甚至等同使用,都強調通過自覺參與生態行動來解決目前存在的環境問題。
一、環境行為的概述
(一)環境行為的定義
通過對國外環境行為定義的梳理,有以下幾種理解。Hines 和 Hungerford 等(1986)學者將“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理解為一種基于個體責任感和價值觀而有意識實施的行為,目的在于能夠避免或者解決環境問題[1]。
Kollmuss 和 Agyeman 將環境行為定義為一種被個體所運用的有意識去最小化他對自然的負面影響,并建設環境的行為[2]。
Stern(2000)提出了在環境行為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價值—信念—規范理論”(Value-Belief-Norm theory,VBN),在其理論模型中使用了“具有環境意義的行為”(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這一概念,將“有意義的環境行為”定義為“由保護環境或減少環境惡化的意圖所塑造的人類行動或活動”[3]。環境行為不僅是個人的行為,也是一種社會行為。環境行為的結果不僅對環境造成影響,也會影響社會關系等。
(二)環境行為的分類
國外研究關于環境行為的分類有很多,Sia(1985)和 Hungerford(1986)等人將環境行為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勸說(Persuasion)活動,指通過語言勸說人們改變信念和價值觀從而采取親環境的行為。第二類是消費活動(Consumer Action),指利用經濟消費保護環境的行為。第三類是生態管理(Eco-management),指為保護或改善生態環境采取的實際行為。第四類是法律行動(Legal Action):指修改或完善環境法律或禁止某些環境行為而采取的法律訴訟活動。第五類是政治行動(Political Action):指以游說、投票或者競選等政治活動來影響政府環境政策的行為[4]。
Smith- Sebasto 和 D Acosta(1995)根據行為方式的不同,將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歸為六類:公民行動;教育行動;經濟行動;法律行動;實踐行動;說服行動[5]。
Stern(2005)根據環境行為的研究領域不同,將環境行為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公共領域的環境行為;第二類是組織里的環境行為;第三類是私人領域的環境行為,包括個人和家庭對與環境有關的產品的使用等[6]。
二、影響環境行為的內外因素
影響環境行為的因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首先是與行為主體內在相關的因素,如環境態度、環境價值觀、環境敏感度、環境道德感和環境知識等。Gatersleben(2002)等人考察了態度變量對荷蘭居民的一般環境行為和家庭能源消費行為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主要影響因素是態度變量與社會人口統計學變量[7]。Kaiser 和 Gutscher(2003)對瑞士居民的環境行為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環境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環境態度、環境責任感、感知到的行為控制以及環境行為意圖[8]。Pingali農民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的行為是受隨機事件主觀概率的影響。給出了這樣的想法,提高農民的認知水平,便可以提高農民的能力[9]。Heidi Prozesky(2007)等人對土地所有者進行了訪談,了解到他們對保護土地和極度瀕危物種棲息地的看法,農民深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他們“接受”環保的價值和意愿程度都會影響到土地的保存。農民更愿意節約的是蒙古包。有關植物和動物相關問題的態度是否定的,他們認為保護植物和動物會損失經濟利益。然而,農民認為提供激勵和增加支持可以提高環境保護的積極性。開展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更多的地方轉變為瀕危棲息地[10]。
其次是外在因素,如社會政策、人際影響、社會結構等外界條件。Reardon等人提到了政策對農民環境行為的影響[11]。
Mulyadi指出環保知識、地方智慧、種地農民的動機,這些變量是其負責任環境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12]。Brooks(2010)分析除了經濟因素是否還有更好的環境行為指標。農民進行經濟決策,并不會考慮節約資源。強調有必要注意因地制宜來制定規劃,目的在于激勵農民的環境行為[13]。
Peter Calkins(2011)認為環境惡化、自然災害以及城市化,加劇了森林對緬甸的壓力。對比研究了生活在兩個生態營銷區(緬甸)的200戶家庭,使用回歸分析來測試來源于之前文獻的三個假設,用它們來解釋行為的意圖和積極、消極的環境行為。所有三個假設被拒絕,表明國家基于行為,進而選擇最優越的政策,對森林實行保護。政策取向被制定來幫助扭轉環境惡化,促進社區活動的開展,并為貧困的農村家庭提供可持續的途徑。緬甸中部主要問題的解決辦法,便是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促進就業。在若開邦,那里的環境破壞越嚴重,政策越應該鼓勵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自我效能感,特別是對在附近農場耕種的部分老年人。因為缺乏積極而有效的管理,所以這些調查是為了幫助村民,使緬甸的農村環境問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14]。
三、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的相關性研究
環境意識是人們為保護環境而不自覺地調整自身的行為,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覺性。全社會每個成員都應該意識到個體或者群體對環境所造成的有益的或有害的影響。環境意識強調應該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們擁有環境意識之后,必然采取行動,參與各種環境問題的解決。
環境意識的高低受人口統計學變量的影響。Anf H. Ziadat (2010)提出在每一個單獨的城市和村莊中,女性的環境意識在整體指數量化上超過男性,在所有的城市和村莊環保意識調查中,受訪者的教育水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環保意識的高低也受不同年齡階段的影響[15]。
關于環境意識重要性的研究,Hong juan Wu(2010)在對農民進行采訪中,86%同意保護土壤是最好的環保行為,可以保證他們的生存方式。在那些同意這種說法的農民中,有81%農民表示強烈同意。進一步分析,其中87%認為保護土壤是他們自身的責任,鼓勵同齡人采用水土保持技術。結果表明,農民需要了解集體行動中的一部分人或者所有人,他們在改善環境時所運用的“方法”。農民用于保護環境的資金弱于其他的方面。對受訪者進行采訪,65%的農民同意通過財務決策來保護他們的土地。30%的農民宣布他們不愿意為改善環境而進行金融投資。結果還表明,環境惡化是一個重要的環境行為自我效能感的指標。更高的環境意識可以讓農民更好的參與土地管理。農民的環境自我效能感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的決定改變了他們的行為。運用更大的感知能力來改善環境是一個積極的、顯著相關的環境行為。農民在決定采取行動之前,必須有一個清晰的意識[16]。
環保意識與環境行為之間聯系緊密,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公眾的環境意識影響他們的環境行為,可以通過環境教育來提高環境意識,鼓勵公眾參與環保行為。環境意識的缺乏,導致環境態度的消極和環境行為的滯后。Gloria M. Lentijo(2013)認為,農民進行鳥類保護行為的主要障礙是環保意識和環保知識的缺乏。對哥倫比亞農民參與環保的方案進行了評估,可以看出環境教育的提升,可以提高公眾參與環保的行為,但調查未必可以證明態度的改變、采用不同的保護措施和給予詳細的生物多樣性管理信息,可以有利于咖啡農場的鳥類保護[17]。
環境態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環境的態度,二是對環境行為的態度。學術界認為環境態度能夠影響環境行為。Shixiong Cao(2009)提到中國對環境問題的態度和行為是保護世界自然資源的關鍵。根據受訪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社會地位、收入、對環境的態度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性,認為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強烈的相關性[18]。
環境價值觀也對環境行為產生影響。Ofira Ayalon(2013)等人提出盡管傳統社會對生態關系有深入的理解,但是傳統或宗教價值觀可能與當前環境價值觀存在沖突。依據伊斯蘭的法律,一些用于農業用途的肥料來源都是污穢的,特別是人類和豬的排泄物。研究調查了在傳統和現代價值觀沖突下的穆斯林農民,如何感知問題的來源和雜質堆肥的使用程度。開展采訪的是農業顧問和穆斯林神職人員。問卷調查了生活在以色列的77個穆斯林農民和11個基督教農民,了解他們的個人特點,并通過假設、檢驗、陳述,了解他們對使用堆肥資源優勢的認識態度、使用堆肥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程度。他們使用堆肥是有限的,在年輕的或受過教育的穆斯林農民中有更高層次的認識。對于雜質有很多的態度表達,52%的受訪者表示愿意使用純粹的堆肥。農業顧問熟悉穆斯林農民對堆肥的使用。盡管穆斯林農民表示愿意使用純粹的堆肥,實際上,整個的環境政策可能會導致傳統社區中的價值沖突[19]。
四、小結與展望
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關注。各國對環境行為研究表現出了不同的發展趨勢。國外對環境行為的研究很豐富,主要是對環境行為內在因素研究,針對環境行為外在社會因素的研究較少;國外研究對象大多是在淺層環境行為上,對深層環境行為研究較少。因而要取其精華,運用于我國環境行為的研究中,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活力。我國人口眾多,從人口統計學角度,環境行為體現出極大的差異性,這就需要對不同群體中環境行為的差異性進行研究。
環境行為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環境社會學討論的主題,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特別是環境行為影響因素方面。當前國內公眾只是關注環境污染問題,而忽視個體的環境行為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由此,在梳理國外相關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我國環境行為的研究有較強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并且環境行為的研究可以豐富環境社會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 1986.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
avior: A meta-analysis. [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1-8.
[2]Diane Pruneau, Andr Doyon, Joanne Langis, Liette Vasseur. When teachers adopt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in the aim of protecting the climate.[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06,spring: 37.
[3]Stern P C.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56:407-424.
[4]Sia A P, 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5/ 1986,17:31-40.
[5]Smith- Sebasto N J, D Acosta A. Design-ing a likert- type scale to predi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undergraduat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95,27:14-21.
[6]Stern.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ENVTL. L. REP,2005,10:785-790.
[7]Gatersleben B, Steg L, Vlek C. 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consumer behavior.[J]. Environ-
ment and Behavior, 2002,34(3): 335-362.
[8]Kaiser F, Gutscher H. The proposition of a general vers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redicting ecological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3,33(3): 586-603.
[9]Pingali,Prabhu L.Carlson,Gerald A.Human Capital, Adjus-
tments in Subjective Probabilities, and the Demand for Pest Control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5, 67(4):853.
[10]Susan J. Winter, Heidi Prozesky, Karen J. Esler.A Case Study of Landholder Attitudes and Behaviour Toward the Conservation of Renosterveld,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Vegetation Type in Cape Floral Kingdom, South Africa.[J]. Environ Manage,2007,40:46-61.
[11]Reardon ,Thomas Barrett, Christopher Kelly , Valerie Savadogo,Kimseyinga.Policy Reforms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 Africa.[J].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1999,17(4):375.
[12]Mulyadi.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local wisdom, locus of control and farming motivation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farmers in soppeng regency of south SULAWES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2011)3:98-104.
[13]Brooks, Jeremy S. Economic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balancing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Bhutan.[J].Conservation Biology2010,24(6):1499-1509.
[14]Peter Calkins, Pyi Pyi.Thant.Sustainable agro-forestry in Myanmar: from intentions to behavior. [J].Environ Dev Sustain.2011,13:439-461.
[15]Anf H. Ziadat. Majo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people in a third world country/Jordan.[J].Environ Dev Sustain,2010,12:135-145.
[16]Hongjuan Wu. Liberty Mweemba.Environmental self-efficacy, attitude and behavior among small scale farmers in Zambia.[J].Environ Dev Sustain ,2010, 12:727-744.
[17]Gloria M. Lentijo?Mark E. Hostetler. Effects of a participa-
tory bird census project on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coffee farmers in Colombia.[J].Environ Dev Sustain 2013,15:199-223.
[18]Shixiong Cao, Li Chen and Zhande Liu.An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 the Environment: Case Study Using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J].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2:55-64.
[19]Shlomit Paz ,O?ra Ayalon, Areej Haj. The potential con?ict between traditional perception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compost use by Muslim farmers.[J].Environ Dev Sustain,2013,15:96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