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旨在考查網絡成癮與心理韌性的關系。采用中文網絡成癮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對北京某高校360名大學生進行測試。結果發現:一是大學生網絡成癮率與成癮傾向率分別為7.7%、15.4%,男生>女生;大一網絡成癮率最高,大四成癮傾向率最高;二是心理韌性與網絡成癮存在顯著負相關;三是家庭支持、人際協助、情緒控制三個因子對網絡成癮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
關鍵詞:網絡成癮;心理韌性;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C9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85-02
前言
Young將網絡成癮定義為:由于過度和不當地使用網絡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的損害,并伴隨有和上網有關的耐受性、戒斷反應以及強迫性行為等[1]。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個體有效地適應和應對喪失、困難以及困境的能力[2],心理韌性水平高意味著個體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截至2012年6月底,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大學生在網民中占的比例遠高于其他群體[1]。研究證實,大學生中網絡成癮者占所有成癮者的60%[2]??梢姶髮W生不僅僅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也是網絡成癮易感人群。中科院心理所對全國13所高校調查發現,80%中斷學業的大學生都是由于網絡成癮[3]。為有效對網絡成癮進行干預,其原因探討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Davis的認知-行為模型指出,病態的網絡行為受到生活中壓力事件的影響,已得到實證研究的驗證[6-8]。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不可避免,可以通過培養大學生挫折后的復原與自我超越的心理韌性,預防大學生網絡成癮[4],這也與積極心理學的“掘個體自身的優點和潛能”理念契合。網絡成癮與心理韌性的關系究竟如何?國內尚缺乏相關實證研究。本研究擬通過實證方法考察兩者的關系。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對北京某高校36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335份,有效回收率約為93.1%。
(二)研究工具
1.修訂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CIAS-R)
19個項目,包括“強迫性上網及上網戒斷反應”、“網絡成癮耐受性”、“人際與健康問題”、“時間管理問題”四個維度。內部一致性信度達到0.9。量表采用4點計分方式,得分為46分~53分為網絡成癮傾向群體,小于46分界定為正常群體,大于53分界定為網絡成癮群體[7]。
2.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
27個項目,包括“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四個維度。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0.83。量表采用5點計分方式,分數越高心理韌性越強[8]。
(三)數據處理
對335份合格問卷進行統計,統計方法分別采用差異性檢驗、相關分析和逐步回歸分析。
二、結果
(一)大學生網絡成癮現狀
大學生網絡成癮(>53分)率與成癮傾向(46分~53分)率分別為7.7%、15.4%。網絡成癮率與成癮傾向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顯著高于女生(p值均<0.05);一年級的網絡成癮率最高(13.3%),四年級的成癮傾向率最高(27.0%)。理工類和文史類學生的網絡成癮率和成癮傾向率不存在差異(x2=1.26,p=0.534)。
(二)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心理韌性的相關分析
大學生心理韌性水平與網絡成癮存在顯著負相關(r=-0.41);心理韌性的五個因子與網絡成癮均存在顯著負相關(p值均<0.01);網絡成癮的四個因子與心理韌性存在顯著的負相關(p值均<0.01);除心理韌性的“積極認知”因子與網絡成癮的“網絡成癮耐受性”、“人際與健康”兩個因子不存在相關外,其他因子都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詳見表2。
(三)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網絡成癮的回歸分析
以網絡成癮為因變量,心理韌性的五個因子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如表3所示,家庭支持、人際協助、情緒控制三個因子對網絡成癮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這三個變量的聯合預測力達22.0%,其中家庭支持的解釋力最強,其解釋量為15.4%。
三、討論
從網絡成癮現狀的分析結果看,近四分之一的學生(網絡成癮群體與成癮傾向群體總和為23.1%)受到網絡成癮的困擾。在性別差異上,男生的網絡成癮檢出率與網絡成癮傾向率都顯著高于女生,與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9-10]。年級差異上,大學一年級的網絡成癮檢出率最高,可能由于剛進入大學面臨適應不良的問題,但尚未形成穩定的人際關系網,傾向于借助網絡發泄內心的負面情緒;四年級網絡成癮傾向率最高可能是因為學生空余時間較多,加之就業帶來的壓力,網絡成為打發時間、發泄壓力的主要渠道。高校要高度重視大一與大四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從相關分析的結果來看,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網絡成癮存在顯著負相關?;貧w分析表明,家庭支持、人際協助與情緒控制三個因子對網絡成癮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其中家庭支持的預測力最佳??梢娂彝ブС中缘姆諊鷮Υ髮W生網絡成癮有重要影響。因此,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預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家庭成員的理解、包容與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網絡使用。
參考文獻:
[1]Young.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psych Behav, 1996:237- 244.
[2]劉丹,等.論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心理韌性[J].心理學探新,2010(4).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2.
[4]李睿.大學生網癮成因及其對策[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2(6).
[5]王微,孫明哲.大學生網癮原因淺析[J].學理論,2011(6).
[6]王玲鳳.中學生網絡成癮及其與挫折耐受力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1(5).
[7]白羽,樊富珉.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測量工具的修訂與應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4):99-104.
[8]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檢驗[J].心理學報,2008(8).
[9]李晏,胡巧云,等.生活事件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現代預防醫學,2012(23):6207-6209.
[10]趙笑顏,胡曉斌,等.蘭州市大學生網絡成癮與抑郁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