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產業化的不斷深入,接受高等教育的費用越來越高,近年來貧困大學生比例不斷增高,他們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其心理健康日益成為高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就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特點及應對策略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87-02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產業化的不斷深入,接受高等教育的費用越來越高,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中特殊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日益成為高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研究、探索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并且及時有效有針對性地做好這個群體的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成因
1.自卑感、負疚感、焦慮
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或者城市低保家庭,他們成長環境特殊與身邊同學相比經濟上存在巨大差距,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有時他們努力通過取得優異成績來維護個人尊嚴,然而這種強烈的自尊心常會導致情感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便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長時間不能自拔。一份首都高校貧困大學生狀況調查顯示,60%以上的貧困大學生因貧困而感到羞愧難當,22.5%的學生感到自卑,不愿意別人知道自己的處境及師生善意的同情[1]。引起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主觀原因是消極的自我暗示,對個人期望值降低,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做出偏低的評價,悲觀失望心理。客觀原因是經濟生活壓力以及人際交往不良。
貧困大學生由于心理發展的特殊性和現實經濟困難短時間難以擺脫,使得他們內心比較脆弱。他們想通過獲得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父母養育之恩、贏得個人尊重,可往往因為學習基礎薄弱、方法不當,不能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績,有時甚至事倍功半。殘酷的現實和種種不如意一齊襲來,很容易使他們產生挫敗感,同時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有心回饋父母卻無力改變現實之間的矛盾,讓他們心生愧疚,難以自拔。
焦慮是每個人都會產生的情緒,而貧困大學生出現的情況較為明顯。因為家庭常常無法供給足夠的學習生活費用,使得貧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得不到可靠保證由此引發焦慮情緒。有的學生因暫時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而焦慮,有的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這個特殊的群體又會認為自己沒有好的關系背景,害怕找不到工作而焦慮。他們經常處于由自尊心的損傷、自信心的缺失、挫敗感和愧疚感等交織而形成的緊張、不安、焦慮的消極情緒體驗之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排解,長時間會造成情緒抑郁低落,思想消沉,引發嚴重心理問題甚至可能因承受不了精神壓力而走向極端。
2.人際交往不良
人際交往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情感、需要、態度等心理因素的傳遞與交流的過程,是一種直接的溝通方式[2],人際交往能力是個體完成這些活動所具備的心理條件[3]。在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社會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已經成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大學校園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團結互助,朝氣蓬勃的環境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品質。貧困大學生中有部分學生不善于與周圍人進行交流與溝通,由于經濟上的拮據不愿過多參加集體活動,很難融入集體生活圈子造成缺少傾訴的對象,身邊沒有知心朋友,內心思想無法釋放與交流。自我封閉的消極狀態與渴望和同學之間感情交流的矛盾給他們帶來不安和焦慮,過度自卑與強烈的自尊使他們變得既敏感又脆弱。在人際關系方面一經受挫,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打擊后就把自己封閉起來長期拒絕與他人交往,遠離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這樣的經歷往往導致他們更加缺乏交流,不善言談,長期人際關系不適應易導致抑郁和人格扭曲。
3.依賴心理
少數貧困大學生一方面受父母及家庭影響,另一方面受自身條件限制,缺少改變命運的毅力和決心,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缺少擺脫貧困的具體行動。他們確信高校不會把貧困大學生趕出校門,抱著上了大學就該有人管的心態,一味等待救助,甚至有些人拿“貧困”當資本,四處伸手,每逢補助必爭,缺少謙讓之心,缺少感恩之心,甚至花錢大手大腳,認為接受補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等、靠、要的現象在貧困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屢見不鮮。
二、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消極心態不僅直接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而且極易造成其偏執心理引發其他問題。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應該結合我國國情以及貧困大學生思想、工作、學習、生活多方面實際情況,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經濟救助與心理幫扶有機結合起來。
1.思想政治教育是開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根據貧困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更應該去幫助這類人群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鼓勵他們正視困難在困境面前不低頭,積極進取的精神,培養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要讓貧困大學生認識到要徹底解決自身的經濟困難問題,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需要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才能改變現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使每一位貧困大學生都能主動承受由經濟窘迫帶來的心理壓力,避免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通過真情釋疑、融情說理等科學教育方法,幫助學生以良好的心態、頑強的意志和寬闊的胸懷面對困難和挫折;另一方面,學校、社會定期針對貧困大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服務,運用科學的心理咨詢手段,消除和治療由貧困已發的心理問題,為貧困大學生提供順暢的心理“綠色通道”,以期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勤工助學對培養貧困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有著獨特的作用,在安排勤工助學過程中加強責任意識教育,使其在思想上接受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真切地體會到國家、社會、學校對貧困大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生活勇氣,以此為契機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堅定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的信心和決心,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身邊的溫暖,體會到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成就感。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要幫助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教會他們如何正確面對困境,合理規劃大學生活和人生道路。
2.繼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教育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始終保持強大生命力的內動力,延安精神、大慶精神都閃爍著我黨艱苦奮斗的思想光輝。新時期弘揚艱苦奮斗精神并不是要求貧困大學生“以貧為榮”,“以苦為樂”,而是要求他們發揚艱苦創業、勤儉節約的精神,繼承前輩勇往直前,不畏艱難,在逆境中堅定信念,開拓進取的意志品質。引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克服不勞而獲的思想,鼓勵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誠實勞動獲取回報,并在實踐中拓寬視野,培養能力,增長才干,達到一舉多得的積極效果。
3.開展誠信教育,感恩教育
誠信是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在經濟困難學生中開展誠信教育尤為重要,鼓勵學生自覺培養誠信品質是大學必修的基本素質。誠信更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道德財富。在校園通過多種方式開展誠信教育,如邀請社會成功人士、杰出校友現身說法講解誠信,通過學生討論,形成師生、學生間互動良性學習交流營造良好誠信氛圍。定期舉辦誠信征文、辯論賽、社會調查等活動使誠信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素質的一部分。在社會上通過加大誠信宣傳教育力度,發揮社會輿論導向作用,全方位多角度開展誠信教育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之風,營造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性社會誠信環境。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另一項傳統美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多數是依靠社會資助,當這個群體成長成才之后,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和社會呢?多數貧困大學生在談到今后志向時,都談到感恩一詞,或是報答父母,或是報答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或是報答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抓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展開感恩教育,從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通過感恩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會會以自身本領回饋社會,自身的精神境界同時得到提升,為社會做出貢獻也將會讓其感受到自信和成就感,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綜上所述,貧困大學生是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有著特殊的心理特點,只有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中,進一步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發動校園、全社會的力量對這個特殊群體思想上進一步加強引導,物質上進一步加強資助,生活上進一步加強關懷,心理上進一步加強輔導,才能把貧困大學生幫扶工作落到實處,驅散每一位貧困大學生心中的陰霾,鼓足生活的勇氣,揚起生命的風帆,塑造健全的人格,走上自強不息的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杜喜榮.論做好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國成人教育,2006,(7):80-81.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彭聘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