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95年,為解決三農問題,江蘇省率先開始招聘大學生擔任農村基層干部。隨后海南、浙江等省都進行了相關探索,2004年底,全國啟動大學生“村官”計劃,大學生這一群體進入發展快車道。大學生村官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出來,與此同時,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這一群體的心理困擾也日益增多,因此對大學生村官的心理健康和調適方式研究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心理健康;調試方式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91-02
1995年江蘇省豐縣的“雛鷹工程”可以看作是大學生村官政策的萌芽,特別是2008年4月,中組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部署開展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從此,大學生村官工作由醞釀計劃到正式實施、從局部試點走向全面推開。大學生村官的出現打造了基層一線黨政干部培養的新鏈條,為農村基層干部隊伍提供了新鮮血液,打破了人才的城鄉壁壘,夯實了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大學生村官們只要不怕吃苦、躬身服務,就能較快地挑起新農村建設的大梁,成為農民群眾的貼心人、創業致富的領路人、基層組織的帶頭人,成為基層組織的新鮮血液、后備干部隊伍的源頭活水、各行各業人才的“蓄水池”。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大學生村官的心理困擾也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幫助他們減壓減負輕裝上陣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
一、引起大學生產生心理困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大學生村官自身定位誤區
由于大學生村官大多是從校園直接到基層,缺乏對農村知識的了解,有的甚至從沒有在農村生活過。加上媒體對大學生村官的宣傳也有夸大其詞的地方,造成一部分大學生村官對去農村建功立業有浪漫的想法。從總體上看,大學生村官對自己定位的誤區有三種,第一種是浪漫滿懷缺乏對農村現實的了解,把自己當作農村最大的“官”,到村里就能一呼百應,迅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建功立業,但是一來到農村,就往往會因不了解村情民情而事事受阻碰得頭破血流,產生為難情緒,消極頹廢。第二種是把村官當作就業的一個緩沖,暫時緩解就業問題,然后利用國家提供的優惠政策相機逐利,這種村官往往會工作流于應付,造成領導不放心,群眾不滿意,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不良企圖也很難達到,產生迷茫情緒。還有一種是覺得自己是個外鄉人,是上級組織委派下來的一個領導,和群眾不能魚水交融,自然也不會取得群眾的信任,也很難完成上級領導交付的任務。
(二)上級組織對大學生村官的使用不規范
村官的職責過于模糊,缺乏切實可行的考勤、述職、考核、評優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盡管《關于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第六條提出“強化管理考核”,指出了“切實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導,鄉鎮黨委要明確由副書記或組織委員具體負責大學生村官工作”“嚴格大學生村官在村工作紀律,完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制度,實行工作實績和群眾滿意度量化積分考核,考核結果與續聘、獎懲、培養、使用掛鉤。”等等指導思想,但這些規定只是把大學生村官的各項職責的規定權利轉移到了鄉鎮黨委的手中,而沒有制定出具體化的職責任務。這是導致部分鄉鎮黨委任意分配村官工作,造成大學生村官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所負責村中工作,造成他們“懷才不遇”的情緒。
(三)大學生村官歸屬感缺乏
大學生村官任職去向在規定中“盡量原籍安排”的調整,但由于大學生村官的考選權在中央和省,這樣跨縣、跨市甚至跨省就任的“大學生村官”的現象就不可避免。這些異地做“官”的大學生一下子從繁華的都市到偏僻的鄉村,從充滿幻想的象牙塔到困難重重的現實工作,從鄉音難改到獨在異鄉為異客,生存環境的劇烈改變使得他們“水土不服”。而且三年期滿后,相當一部分村官都會重新選擇自己的出路,造成他們歸屬感嚴重缺乏。
(四)大學生村官對未來的擔憂
為達到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的目標。中共中央組織部出臺了諸如針對大學生村官定向招錄公務員,在研究生入學考試實行加分政策等等各項保障政策。但從截至2011年底統計數據看,受惠的大學生村官并不多,因為享受這些優惠政策的還需要滿足比較高的條件。因此對相當大的一部分大學生村官來說,三年服務期滿又將面對另一個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成了他們不得不面對的決策。
(五)大學生村官自我認同感下降
被選拔到村任職的村官,大多數是在校各方面表現比較優秀的學生,但是由于他們很多來自于城市,或即使來自于農村,但由于一直忙著學業,對農村的現實生活沒有深入的了解。尤為重要的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村官的知識背景與農民所需并不相符,很難發揮自己的特長,這些因素造成他們很難打開工作局面,長此以往,他們對自己能力的懷疑自我認同感也與日俱減。
二、調適大學生村官心理的思考與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從總體來說,大學生村官選擇這個角色,是積極地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把自己的火熱青春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去,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但也有部分村官任職動機不那么純凈,僅僅把村官當作自己暫時的寄托,等到有合適的機會就中途離職,這部分村官必然患得患失、心神不定,也往往是自己心理困擾的一個根源。大學生村官只有從長遠著想,把自己的命運和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緊密相連,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旺盛的精力運用到工作中去,不斷提高服務技能,為當地村民解決實際問題,在有為中獲得認可,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在奮斗中提升自我。
(二)增強心理素質,積極面對工作
作為剛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生村官,他們的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緒往往具有不穩定的特點。面對障礙、挫折、失敗,難免會產生抑郁、焦慮、失望等不良情緒和心理。這時就需要他們在新的環境中轉變觀念,及時調整心態,積極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以平和的心態和發展的眼光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與挑戰。
(三)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長效工作機制
造成大學生村官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中,國家的相關政策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家的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村官的自我定位及心理安全感等問題。
1.改善大學生村官的政治身份定位模糊的狀況。大學生村官在政治身份上明確為“村級組織特設崗位”的“非公務員”,而經濟待遇上卻享受的是“比照本地鄉鎮從高校畢業生中新錄用公務員試用期滿后工資水平確定工作、生活補貼標準”。也就是所謂的“準公務員”。但在工作中,他們既沒有國家“公務員”的“職責和權力”,又沒有本土老村干們的豐富人生閱歷和工作經驗,但是責任心和事業心驅使他們要有所作為,而利益糾葛和職責能力,又使他們步履艱難。其實造成這種身份定位尷尬的根源在于:村民自治委員會顯然是農村政治民主化、村民自治的一條途徑,然而一批國家選派的大學生村官來此任職貌似又與村民自治委員會這一制度沖突,這就決定了大學生村官的政治身份絕對不可能是國家公務員,也不能是普通的村干部,只能是一種尷尬的“村級組織特設崗位”,既然這個身份不好做實質性的變動,只好運用一系列的其他政策來“補償”這個問題造成的缺陷。
2.改進選聘辦法、嚴把大學生村官“入口”關。首先要提高選聘標準,一方面要優先考慮中共黨員和優秀學生干部,另一方面要注重選拔大學生村官的知識結構問題,從學校中多選拔那些農村急需的專業性人才,不斷加大涉農專業村官在農村中的比重。其次要改進選聘的具體方法,堅持“雙向選擇”這個核心,可以采取各個農村結合本村實際提出需要人才的標準的材料,由其所在區縣進行審核,合格材料交往各省組織部、教育廳,由各省組織部、教育廳牽頭在本省的高校內組織選拔大學生村官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大學生村官的針對性、時效性。學校在舉薦大學生村官時一定要注意考察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知識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考察其職業道德和擔任村官的動機,把那些目的不純,投機心理嚴重的人堅決地拒之門外。
3.調整大學生村官的保障性政策。無論中組部文件還是各地出臺的細則,都對“大學生村官”的“待遇和保障政策”進行了規定,形形色色的保障政策無疑給了大學生村官們很多導向性的選擇,如面向大學生村官定向考錄公務員,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加分政策,統籌選調生工作與大學生村官工作等等。這些所謂的保障性機制只能擴大大學生村官計劃對大學生的吸引力。然而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這一主要的目標卻起著反作用。如何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的長期保障機制,讓大學生村官能放下包袱,在廣袤的農村能夠真正地施展抱負,而不是一味地用“超磁性”的政策來吸引大學生來到農村,這才是一系列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加強對村官的教育關愛。上級領導單位對大學生村官的關心與關愛是解決村官心理問題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要對大學生村官定期進行各種形式的免費培訓工作,使大學生村官工作態度、工作方法、工作能力得到不斷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縣區黨組織部和鄉鎮領導要定期地對大學生村官進行談心談話和心理輔導,以體現國家對大學生村官的關愛,解決大學生村官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難處。
5.強化管理考核。健全和完善考勤、述職、考核、評優等制度,切實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導。首先管理考核要使大學生村官的職責具體化,不要出現職責模糊不清的情況,鄉鎮黨委要根據各個村的實際情況為村官建立《村官績效考核表》,縣區黨組織部要根據《考核表》定期對村官做出客觀公正的鑒定與評價,將大學生村官的評優與升遷發展與考核成績直接掛鉤,將競爭機制引入到村官工作之中。
(四)營造積極的社會環境
大學生村官心理問題的有效解決還要放到廣大的社會環境之中,尤其要充分重視媒體的宣傳作用。通過恰當的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社會了解接受關注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通過正面榜樣力量激勵他們勇于奉獻,不畏艱難,真心實意地為農村服務。同時積極的報道和關注也能讓大學生村官能時刻感覺到社會的關愛與溫暖,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未來。
參考文獻:
[1]練月琴,晏維龍.大學生村官理論與實踐探索[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何偉娟,盧國棟.大學生村官政策研究[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3]朱明理.對大學生村官心理問題的幾點思考[J].西安思源學院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