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明清以來,天津河海運輸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來貿易,其中不乏粵籍商人的身影。自1860年開埠通商后,天津商業經濟更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旅津粵商的數量大大增加。同時,作為北洋大臣所在地的天津,其現代化的腳步開始大闊步前進。那么作為天津重要商幫之一的粵商,在天津現代化的背景下,也逐漸進行其自身的現代化發展。嘗試分析旅津粵商現代化的諸方面表現,探討這個群體在天津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粵商;天津;商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133-02
一
歷史上粵商的足跡踏遍祖國南北,清末《七十二行商報》在發刊詞中稱:“各省無不有粵商行店?!泵髑逡詠?,天津河海運輸有了較大的發展,河海近郊逐漸商賈云集。早期來天津進行商貿活動的粵商,是和閩商一起的,他們遠涉重洋來到天津開始長途貨物販運。閩粵會館是閩粵商人在天津最早建立的會館,閩粵商人在天津的活動是通過會館進行的,“閩粵會館乾隆乙巳年(1785年)建造在針市街”[1]。會館是明清時期客藉同鄉人士在客地設立的一種社會組織,它是適應社會的變遷而產生的。閩粵會館是閩粵鄉人在天津的聚集點和活動場所。由此可推,粵商至遲在清乾隆乙巳年之后在天津已有大規模的商業活動。自此以后,粵商在津門活動不斷,并持續到今天。
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的侵入打破了傳統中國的封閉狀態,帝國被卷入了世界范圍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競爭中。自1960年天津開埠通商以后,天津更是以一種全新的角色參與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當中。旅津粵人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根據《天津政俗沿革記》卷七《貨殖》所載,在60年代初,僅廣幫商人來天津的就有五千人之多,“環貨日至,闐城溢出郭,旁輸百厘,諸賈人往往僦屋居積?!蹦敲礊榱诉m應在天津現代化的大背景,粵商所從事的行業、同鄉組織的管理經營、生活習慣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逐漸實現了粵商團體的現代化。
二
首先,粵商從事行業的現代化。一方面,粵商開拓新的商業領域。早期粵商在天津從事的行業較為傳統,涉及的范圍較為局限?!爸袊乜绾疅釡厝龓?,各地因種種環境的關系,經濟情形每有差異……第二制造業方面,磁器以景德鎮為最著名,老酒則紹興,雜貨則廣東”[2]99。針市街是閩粵會館所在地,在這里聚集著好些粵人的糖雜貨商號,如源隆號、捷記號、裕泰號、慶裕號、順吉號、萬益號等[3]。另外粵商在津門還從事傳統客棧業,粵人在紫竹林一帶開設了大量的客店,“天津為水路通衢,舊有客店在西關外及河北一帶,約有數十家。自通商后,紫竹林則添設輪船客棧十余家,粵人開者居多。房室寬大整潔,兩餐俱備,字號則有大倡、同昌、中和、永和、春元、佛照樓等?!盵4]
自1860年開埠通商后,天津現代化進程開始。西方先進商業意識的傳入,再加上北洋為自強運動中心,粵商對其經營活動做出調整改變,除了長途販運,開始注重挖掘適應津門現代化發展的生意門路,開拓新的商業領域。唐廷樞和徐潤于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天津聯合開辦了水險和火險分公司。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還于1881年在天津合資開設了天津沽塘耕植畜牧公司。對于此事,鄭觀應有詳細記載,“前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君廷樞設立普惠堂,邀集觀應等在寧河縣新河地方創辦沽塘種植公司與開平局合股開辦,由礦務局代理”[5]。另外,粵人在天津投資創辦的新行業還有“永利盛,道光初年開業,經營露酒出口,行銷南洋、南北美洲;德泰,三水人羅三佑于光緒年間開業,做機器鐵工,包修輪船、礦廠的鐵工活,為天津第一家機器鐵工廠,其業務擴展到關外,在錦州成立通裕煤礦公司采煤,但因始終不能解決礦水問題而倒閉。其徒弟遂在天津各自開展業務,天津的機器鐵工廠從此發展起來;上池西藥房,天津第一家西藥房,為北洋醫院畢業的廣東醫師合資經營;怡泰、聯昌,光緒年間開業,為天津印刷業先驅;恒昌、英昌、元彰,光緒年間開業,為天津照相業的首倡”[6]52-56。水火險業、出口酒業、印刷業到照相業等,這些行業在傳統中國社會都屬新鮮行業,且其中不少行業是以公司的形式來組織管理的,粵商的天津商業發展中的這些舉動在當時不可謂不膽大,且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津門現代化發展,推動天津傳統社會進行轉變。
另一方面,開始出現從事買辦行業的粵人。1860年天津開埠通商后,買辦隨著外國洋行進入天津,其中粵籍買辦占絕大多數。其實近代初期中國各大通商口岸的買辦,多半由廣東人組成?;浫松瞄L對外事務,“各地人更各有其特殊的技藝或性能……廣東人唐時已與外國人接觸,熟識海外事情,且性質豪快敏捷,最適于對外事業的經營。故他們多作外國貿易商,外國商館買辦及輪船上的海員”[2]99。買辦,在中國歷史上最初是供應宮廷用品的采買商人。到了十三行時期,則一變而成為公行制度的一部分,開始同外國商人發生關系。這些人往往以采買、推銷、賬房、銀庫保管為職司,且兼有料理外人薪米之責。公行制度取消之后,買辦由官許“保充”的職業轉化為自由的個體,遂再變而為一種依附于洋商的中外貿易中介人。由于廣東人與洋商在十三行時代結下的歷史淵源,故最初的買辦“半皆粵人為之”[7]。
天津初期洋行買辦中的粵人分別有:(英)太古洋行:黃鶴廷、鄭翼之、鄭宗蔭、鄭慈蔭、羅耀廷、羅振東;(英)怡和洋行:梁炎卿、梁賚魁、梁聯魁、梁文魁;(英)高林洋行:梁炎卿兼;(英)怡和洋行:陳祝齡;(英)怡和洋行:唐茂芝;(英)安利洋行:陳日初;(英)先農洋行:歐陽炳、黃振華;(英)寶順洋行:徐子榮;(美)世昌洋行:梁仲云、謝干伯;(美)慎昌洋行:陳均廷;(德)禮和洋行:馮商盤、黃季才、鄭叔和。(德)德華銀行:嚴兆幀;(德)瑞記洋行:黃云溪[6]60-61。其中怡和洋行買辦的梁炎卿和太古洋行買辦的鄭翼之,都是當時天津四大買辦之一。這些粵籍買辦壯大了旅津粵籍商人群體的隊伍,同時也促進了這支隊伍的現代化,促進天津經濟的現代化,“買辦積累的資本,投資近代工礦業和商業,逐步轉化為民族資本,起了抵制洋商和‘稍分洋商之利’的作用,亦有歷史進步的意義[8]。上文提及到,晚清大買辦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都曾在天津合辦近代工商企業,與外國資本企業爭利于市。所以說,買辦其地位和發展在近代天津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其次,粵商同鄉組織的管理現代化。明清以來,粵人由于聯系鄉誼、溝通商情的需要,分別在天津創建了閩粵會館和廣東會館等鄉誼組織,其中天津開埠通商后建立的廣東會館現代化性質顯著?!皬V東會館,地址在城內鼓樓南大街,始于光緒甲辰之秋(1903年),成立于丙午之冬(1907年)。發起者為唐紹儀、陳子珍、梁炎卿、馮商盤諸君。時唐氏任津海關道,捐出巨款,首為其倡。繼向同鄉勸募。時梁公充任怡和洋行進口船務買辦,所有磚瓦木料。多自粵購來,得怡和助以半價運費,所省不少。”廣東會館由戲樓、廣業公司、同鄉賓館及管理辦公用房等既獨立又相互呼應的建筑群組成。廣東會館的正常運作經費由來為廣業公司所屬的三百余商號?!秳摻◤V東會館碑記》有這方面詳細記載,“別于東北二面劃地捌畝零三厘九毫,創一廣業公司,建造房屋。劃出之地即作為股本銀壹萬兩,另招股貳萬兩,每歲所入三分之一取一以為公產。”以公司的組織形式、以招股的融資形式來經營會館共同財產,體現了當時粵商已經具備一定的現代經濟組織意識。此外,會館的管理成員亦是由較民主的投票形式產生,而不是按照行內指定的傳統。據載“會館設董事十人,于每年一月開懇親會,當眾投票選舉。計政界董事二人,廣幫二人,工商界商號三人,洋行二人,潮幫一人,共十人,復由董事互選正副領袖各一人,管理公箱一人”[9]。
最后,粵人生活習慣的現代化。傳統中國社會一直都有吸食煙草的習慣,但普通民眾的吸食方式一般只是抽旱煙或吸水煙。粵人與外國人接觸較多,其生活習慣自然受西人影響頗深。粵人在當時津門率先引進了吸食紙卷煙的習慣,以及在衣襟處加兜的習慣?!督蜷T雜記》記道“紫竹林通商埠頭,粵人處此者頗多。原廣東通商最早,得洋氣在先,類多效泰西所為。嘗以紙卷葉,銜于口吸食之。又如衣襟下每作布兜,裝置零物,取其便也”。粵人這些舶來生活習慣對天津傳統社會人們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則津人習染,衣襟無不作兜,凡成衣店估衣鋪所制新衣,亦莫不然。更有洋人之侍僮馬夫輩,(英語呼僮曰百寧,廣語呼曰細崽。)率多短衫窄,頭戴小草帽,口銜紙卷,(英語呼煙卷曰司個兒。)時辰表練,特掛胸前,顧影自憐,唯恐不肖。殊難索解,可博一粲”[10]。
三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從19世紀60年代的自強運動才真正開始。根據領導力量與運作方式之不同,可大致劃分為兩大階段:1860—1911年,即清王朝最后五十年中試圖挽救其衰亡命運而從事的現代化努力,是第一階段;1912年—1949年,即共和時代為爭取按西方資本主義模式建立現代國家的獨立、統一與經濟發展所做的努力,是第二階段[11]。天津作為北洋大臣所在地,自然是洋務運動進行中心地帶,再加上自1860年后開埠通商外國人的大量進入,天津的現代化發展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
對于商人來說,促進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才是他們追求的最終目標。但在天津現代化第一階段的努力中,粵商在不自覺中扮演了積極的現代化參與者的角色,給當地傳統社會,特別是商業傳統社會,提供了一種革新的力量,為社會文化的新陳代謝提供了物質基礎?!艾F代化主要是一種心理狀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的過程。換句話說,傳統的現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傳統歷史時代的一種文明方式?!睂τ谏虡I發展來說,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粵商開辟新行業、革新生產技術、創新行業管理模式等都是合理的,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代表著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改變。雖然在外源性國家中的現代化進程,商人不能成為核心力量。但旅津粵商的現代化,可以說是旅津粵人在世界現代化浪潮不斷沖擊與挑戰之下,不斷選擇與變換發展模式的一個過程。這個現代化過程對于其所在的地方——天津及其經營的行業從傳統到現代化的轉變都發揮著一定的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1][清]沈家本,等.續修四庫全書》六九0·史部·地理類《(光緒)重修天津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07.
[2]全漢.中國行會制度史[M].臺北:食貨出版社,1986.
[3]天津市檔案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第2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2128-2129.
[4][清]張燾.津門雜記:卷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140.
[5]夏東元,主編.鄭觀應集: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993-994.
[6]天津市政協委員會.天津文史資料匯編:第27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7]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26-127.
[8]汪敬虞.唐廷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143.
[9]宋蘊璞,輯.(民國)天津志略[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354.
[10][清]張燾.津門雜記:卷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137.
[11]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