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臺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后,標志著蔣氏政權已經暫時高枕無憂,蔣介石準備趁勢改造國民黨,把清洗目標鎖定在大陸時期的元老派和深受歐美教育影響的民主派。為日后蔣經國接班創造條件。蔣經國出任改造委員會干部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后,開始重新組建各級組織和上層權力的再分配;將異己勢力和潛在的政治敵人清洗掉,這使得國民黨政權內部政治斗爭變的更加尖銳。
關鍵詞:國民黨;派系;斗爭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135-02
一、陳立夫被流放
陳果夫和陳立夫曾經利用自己手中的政治資源把四分五裂的國民黨改造成“蔣家黨”,后來,二陳成立了中央俱樂部,成為黨CC(CentreClub)系,其派系內絕大部分人在中央黨員通訊局(前中統局)任職,陳果夫和陳立夫先后出任中央黨部組織部部長,可見蔣介石對二陳信任程度。但退臺以后,國民黨集團統治內部把大陸失利的根源歸結于治黨失敗,無休止的派系斗爭以至于無法團結一致進行反共,如果不找出大陸失利的替罪羊,會對蔣介石在英明形象有負面的影響,這就需要拋出一兩只替罪羊,再加上蔣本人早就想讓蔣經國出面統一情治部門,這就需要消除陳氏兄弟以及CC勢力的影響。陳果夫一直住在醫院接受治療不打自倒,而陳立夫曾經接受蔣介石的旨意暗地里給杜魯門的競爭對手杜威提供選舉資金、拉攏美國國會議員[1],一直讓后來勝選的杜魯門耿耿于懷,陳立夫打倒自然能夠博得杜魯門政府的好感。
早大陸期間,陳氏兄弟想利用自己把持中央政治學校與三青團旗下的中央干部學校合并的機會侵吞中央干校,而蔣介石卻任命蔣經國為教育長,試圖把CC系的培訓基地變成小蔣系的培訓基地,隨后陳立夫暗中指使一些學生鬧事,迫使蔣經國辭職,從此二人結仇。而陳誠把持的三青團與陳立夫為首的CC系也是多年老對手,陳誠執掌行政院后受到立法院CC系的制衡,對陳立夫日漸不滿。1950年7月26日,蔣介石在臺北主持茶話會,在隨后公布的中央改造委員會大名單上,見名單上沒有陳氏兩兄弟的名字,于是陳誠系和小蔣系開始向陳立夫發難。陳立夫見自己在臺灣已無立足之地,只好出走美國靠養雞為生。
二、吳國楨出走
退臺初期蔣介石之所以器重吳國楨,原于吳畢業于美國,在美國政界有一定人脈,有民主先生的美譽,在臺期間吳國楨從不結黨營私,擁有個人能力超強,在業務上也能夠獨當一面,深受宋美齡的信任,國民黨退臺之初,非常渴望得到美國人的支持,于是給了吳很大的權限[2]。早在蔣經國“上海打虎”懲治貪官和奸商期間,吳國楨感到上海市市長權力被架空,所以對蔣經國并無好感,吳出任臺灣省主席后,蔣經國出任總政治部主任,總管安全、情報和特務系統,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臺灣大肆制造白色恐怖,秘密警察胡亂抓人,這與吳本人的民主治臺的方針策略背道而馳。除此之外,蔣經國頻繁向吳索要臺灣省經費以供龐大情治部門運轉,引起吳的強烈抵制。蔣經國也不甘示弱,頻頻干涉臺灣黨務工作,二人矛盾視如水火[3]。隨著美臺關系好轉,吳國楨利用價值逐漸降低,蔣經國兼職卻逐漸增多,又當上了反共青年救國團主任,主持青年黨,接班趨勢明顯。
1952年10月30日,吳國楨夫婦應邀參加蔣介石壽宴返途過程中突然發現車輪的螺絲釘被人擰掉,而家中的電話也被人安裝了監聽器,吳國楨認為是蔣介石指使,心灰意冷在1953年4月正是提出辭職準備移居美國,在宋美齡中苦苦周旋,蔣介石才決定扣下了吳國楨的父親和次子在臺灣作人質后。批準可以以行政委員身份赴美推動國民外交,蔣介石扣下了吳的父親和次子在島內作人質后才予以放行,起初,吳抵達美國后言行謹慎,但好景不長,臺灣島內傳出“吳國楨攜款潛逃”的風聲,吳要求臺灣當局辟謠未果后,開始與臺灣當局展開口水戰,此后,蔣氏父子一直不肯放過吳,一直策劃將其引渡回臺,但美方愿意提供吳及其家人政治庇護,最終出于《共同防御條約》的考慮,此事才不了了知。
三、毛人鳳失勢
在大陸時期蔣經國也非常重視特情工作,為此成立了自己的情報機構,蔣介石對特情工作向來非常重視,認為這有利于日后對島內的統治,蔣經國一心希望自己能夠掌控臺灣特情工作,以便日后能夠搬倒勁敵子承父業,1949年2月,黨通局改組為內政部調查局后許多機構及部門相應改組或取消、其職能嚴重受限,實力大不如前,再加上陳果夫病重、陳立夫出走美國養雞,這樣就剩下了國防部保密局(前軍統)和原臺灣最大情治機構保安司令部兩股勢力。
1950年3月,總統府資料組成立以后把情治工作全盤接收,保安部司令彭孟緝深知自己上任時間不長,毫無班底和資歷、又不具備過強的業務水準,自然對蔣經國聽之任之,與彭正好相反,毛人鳳早在軍統成立初級就跟隨戴笠,日后擠走鄭介民和唐縱主掌保密局多年,工作經驗豐富,深得蔣介石信任,在臺灣政壇威望極高,再加上年齡上與蔣經國的差距,對于權力和前途受到限制的毛人鳳來說自然不大情愿支持蔣經國工作,為進一步掌控情治系統,蔣經國開始挖毛人鳳墻角,企圖把毛弄成了一個光桿司令,隨后毛人鳳秘密派特工赴美收集蔣經國表哥毛邦初和李宗仁多次接觸的證據,使蔣介石起了疑心,撤銷了與蔣經國關系密切的毛邦初駐美職務,不料此舉將其逼反,毛邦初通過美國新聞媒體大肆渲染臺灣當局和共和黨親蔣議員之間的勾當,然后卷走剩余軍購經費逃往墨西哥,至此蔣介石在美統戰部署全盤泡湯,其憤怒可想而知,在此期間毛邦初一直與自己的表弟蔣經國單線聯系,小蔣本以為能夠借此機會再立新功,沒想到在毛邦初案上受到牽連。面對精通忍、等、狠哲學的毛人鳳,更加急于瓦解毛人鳳勢力的蔣經國只好請教毛的死對頭鄭介民,鄭介民給小蔣獻計,以建立現代諜報體制為由,將兩局人員混編。但此改革方案呈報到蔣介石以后沒了音訊,顯然蔣介石還是有所顧忌,隨著后來蔣經國破獲了杜長城案,拿到了杜長城等幾個毛人鳳下屬企圖綁架自己、利用職權之便貪污、賄賂毛人鳳的證據[4],蔣介石才下定決心改革情治機構,此后,毛人鳳逐漸失勢,1955年暗殺周恩來計劃失敗后,毛人鳳病重轉而前往美國養病不問政治。
四、孫立人兵變事件
早在1949年2月,杜魯門政府就派人準備暗中搞垮雖已經下野卻鐵了心反共的蔣介石,助李宗仁順利與中共和談。李宗仁赴美后,美國政府指派駐華大使到臺灣表面上是視察防御工事,實際上是來挖蔣介石“墻角”,把策反目標瞄向了孫立人,但孫此時無意反蔣,于是美國政府改變了原有策略,一邊繼續勸蔣介石自己體面下臺,另一方面公開以探討臺灣防御計劃為名頻繁與孫立人接觸。蔣介石向來疑心很重,但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陸虎視眈眈,蔣氏政權岌岌可危之時,明面上更加重用孫立人,以獲得美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持,暗地里利用軍隊中的政工人員密切注意軍隊中的一舉一動,并把孫的嫡系精銳部隊52軍調防至澎湖,調陳誠的嫡系部隊駐扎在臺北與52軍之間以防孫立人政變。
這自然引起了孫對政工制度強烈不滿,并且時常與蔣經國頂牛。孫立人很清楚蔣總裁已經起了疑心,等時機成熟后一定不會放過自己,最終孫決定借助有美國政界左派的支持計劃在6月底發動政變,沒想到朝鮮戰爭突然打響,使“倒蔣計劃”死于腹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臺關系進入“蜜月期”,1954年6月,孫在擔任陸軍總司令任期屆滿后,蔣介石將其調任無實權之總統府參軍長,進一步排除他在軍界的影響,1955年6月,國民黨當局以孫立人將軍與其部屬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為由,對孫實施看管偵訊。8月,政府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革除孫總統府參軍長職務。最終,孫立人被判處“長期拘禁”在臺中市向上路寓所,直到蔣經國逝世。
五、陳誠請辭
蔣介石為了維護自己在臺灣的獨裁統治,大肆制造冤案,驅趕民主人士,黨化臺灣教育,在臺灣歷史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歲月不饒人,蔣介石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羽翼豐滿的太子扶上位,繼續高舉反共大旗,在島內實行獨裁統治,以防死后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蔣家王朝覆滅。
隨著政工制度對軍隊的節制以及蔣介石暗中支持,蔣經國實際上已經駕馭了軍隊,接班最大的障礙變成了在黨內威望甚高的陳誠,陳誠退臺后一直官運亨通兩度出任副總統,并兼任國民黨副總裁和行政院院長,政治地位僅次于蔣介石,而陳誠向來與蔣太子政治理念不同,早在1952年,蔣介石打算成立“青年反共救國團”讓蔣經國構建“小國民黨”,以便日后全面接管國民黨,此舉遭到了陳誠等人的反對[5]。陳誠與小蔣內斗加劇,特別是在組閣人事安排上,陳誠堅持按照憲法規定排斥“總統”對組閣的干擾,作為反擊,蔣經國利用總政治部主任一職大肆提拔和撤換軍官,打算公開架空時任國防部部長陳誠。在隨后選舉總統的問題上和陳誠關系密切的包括雷震在內的眾多臺灣意見領袖大放厥詞公開反對蔣介石修改憲法以高齡留任,致使支持蔣介石的保守派人士開始懷疑陳誠私下里秘密鼓動以增加自己的接班機會。此后蔣介石以“總統”名義公開違背憲法規章干預行政院組織與人事工作。
1963年,陳誠重病纏身,請辭“行政院長”一職,蔣介石一方面扣下辭職信暫不予批準,讓其休假養病,一方面把沒有野心、沒有班底的財政部長嚴家淦提升為中央常委,并在事先沒有與陳誠商榷的前提下,蔣正式以總統府的名義給行政院發公函準許陳誠辭職。1965年,陳誠因十二指腸潰瘍病逝,陳誠的勢力進一步解體。
參考文獻:
[1]張學繼,張雅蕙.陳立夫大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321.
[2]吳國楨:八十憶往[N].文匯報,1984-06-06.
[3]苗建寅.中國國民黨史:上[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485.
[4]朱云月.蔣經國對毛人鳳的最后一擊[J].檔案時空:史料版,2005:26.
[5]李松林,陳太先蔣經國大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