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東鐵路的修筑和運營帶動了近代哈爾濱保險業的發起和繁榮,使哈爾濱成為近代中國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城市之一。哈爾濱的保險市場呈現了外商保險機構、外埠華商保險機構、本埠保險機構激烈競爭的局面。由于技術、資金、管理等先進性以及受不平等條約的保護,外商保險機構在競爭中居于絕對優勢地位,民族保險業在競爭中艱難經營,但也難免破產倒閉的命運。
關鍵詞:哈爾濱;保險業;中東鐵路
中圖分類號:G633.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137-03
十一屆三中會后,保險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對國民經濟的助推作用重新得到認可。保險史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保險史料匱乏而零散,搜集整理、查閱梳理非常困難,嚴重影響了對保險史廣泛而深入的探究。盡管如此,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業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1]。對東北地區近代保險業的研究,目前僅存一篇論文[2],近代哈爾濱保險史尚無人問津。本文利用黑龍江省志、哈爾濱市志、哈爾濱經濟史資料、《遠東報》等材料,對“九·一八”事變前哈爾濱保險業進行探究,力爭為當今哈爾濱保險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哈爾濱保險業的起始(1900—1905)
近代哈爾濱第一家保險公司是伴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筑而建立起來的,中東鐵路帶動了哈爾濱城市的崛起,拉動了哈爾濱經濟的繁榮,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商家投資哈爾濱保險業,使哈爾濱成為中國近代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城市之一。
鐵路是以機械為動力的近代化交通工具,其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哈爾濱是“T”字形中東鐵路干支線的交匯點,樞紐地位的確立預示著哈爾濱潛在的發展空間。具有敏銳洞察力、市場預見性和思想前瞻性的商家必然會看到哈爾濱將會帶給他們的巨大商機。在中東鐵路沒有竣工之前,中外保險業就陸續在哈爾濱建立了分支機構和代理店。“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11月,香港華商福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哈爾濱成立濱江福安水火、人壽保險公司(簡稱‘福安公司’)”[3]155,福安公司是1894年在香港注冊的水火人壽保險公司,并兼營倉庫按揭,1907年在上海參加華商火險公會。福安在哈爾濱的保險投資行為,不僅是哈爾濱保險業的濫觴,而且也在黑龍江省保險史上開創了先例,該公司后來發展成為哈爾濱規模最大的華資保險公司之一。
在中東鐵路修筑的過程中,大量俄商來到哈爾濱投資工商業,據雷麥的統計,“截至1903年末,俄商在東北地區的投資為1 500萬盧,再加上中東鐵路投資374 955 598盧布,總共為3.9億盧布之巨,這筆投資相當于當時外國在華投資總額的1/4”[4]。為了給俄商財產提供保險服務,保障俄商在哈爾濱工商業的正常運營,“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第一家俄商莫斯科火災保險公司進入黑龍江境內”[3]158,樹立了某些俄國乃至爾后蘇聯保險公司專保俄僑業務的范式。
中東鐵路的施工、通車和運營,哈爾濱發生了全方位和深層次的變化,哈爾濱由一個小漁村很快邁向了國際性大都市行列,各國資本紛至沓來,保源的極大豐富,為哈爾濱保險業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哈爾濱保險業的發展(1905—1931)
1905年12月22日《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的簽訂,將哈爾濱開埠通商。此后,先后有18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足見哈爾濱開放程度。各國各地人口蜂擁而至,中東鐵路修筑之前,哈爾濱的人口不過三五千人。到1922年,哈爾濱總人口為38.02萬[5]。人口迅速增加,不僅使哈爾濱人壽保險業的發展獲得了大量的保戶來源,也帶動了哈爾濱經濟的發展。
哈爾濱開埠以后,世界各國的商會相繼成立,“據哈爾濱海關1908—1931年的貿易統計,24年間的哈爾濱輸出輸入總額為13.935 3億海關兩,其中輸出為9.508 08億海關兩,輸入為4.427 88億海關兩,對外貿易順差額為5.080 14億海關兩”[6]。各國的資本家和商人也紛紛來哈爾濱投資設廠,經營工商業,“據粗略統計,1930年前,哈爾濱的近代工業共470家,總資本1億元”[7]154。“在哈爾濱的外國商業分支機構總數達1 809個”[8]。
近代哈爾濱還是東北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哈埠金融資本流通量最多時約占東北金融資本流通總量的40%”[7]148。保險和銀行都是重要的金融機構,哈爾濱銀行業的發達,必然催化哈爾濱保險業的興盛。銀行為保險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政策支持。保險也會投資銀行或者將暫時閑置的保險基金存入銀行,獲取更多的保險利潤,增加自己的償付能力。
資本和人口的激增加速了哈爾濱城市化的進程,為哈爾濱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哈爾濱經濟實力的提升為哈爾濱保險業的發展和繁盛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為保障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穩定,分散和轉移風險對保險的發展也有極強的夙求。外國外埠及哈爾濱本埠的資本家紛紛投資保險業,使哈爾濱保險業呈現了勃勃的生機。“九·一八”事變前哈爾濱的保險公司主要分三類,根據實力依次為:
第一類為外商保險機構。哈爾濱開埠以后,各國的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紛紛進入哈爾濱,待開發的保險市場更是各國熱爭之地。1919年以前哈爾濱的外商保險機構以俄國和英國為主。俄國共有4家保險公司在哈爾濱營業,其中較有影響的是露西亞火災保險公司,它承襲了莫斯科火災保險的慣例,承保了大部分俄僑財產,還主營鐵路運輸保險。在哈爾濱保險市場,英商保險機構表現了超強的競爭實力,保險經營肇始于1908年,英國桑來生命保險公司和亞脫拉、腦生兩家財產火災保險公司來哈爾濱經營生命和財產保險,英商保險機構不僅業務全面,主營火災保險、海上保險和運輸保險,而且以13家保險公司的數量位居各國榜首,“到1919年初,全市保險機構有33家,其中外商保險機構23家,華商保險機構10家”[9]。
1919年以后,到哈爾濱投資的歐美各國接踵而至,在保險市場又展開了更為激烈的競爭。中東鐵路1925年從蘇聯國家保險部獲得的特權,隨繼建立了以哈爾濱為中心的覆蓋各個主要站點和松花江沿岸碼頭的保險營銷網絡。歐美各國的保險公司為了增強競爭力,結成團隊協同作戰,成立許多保險集團,在保險商會里,都立有互惠政策,對保險公司的保險利益給予保護。“保額過大時,由同一商會的各分公司分保。進出口貨物的東道國有承保優先權,超過規定數目部分,方可在同一代理店的別國公司分保”[3]159。“1919—1931年,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瑞士、丹麥等國保險商人紛紛進入哈爾濱。1931年在哈爾濱營業的保險公司達68家。其中,英國28家、美國26家”[3]159。日本后來者居上,三井洋行經營的保險,年均收入保費23萬日元,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哈爾濱的保險市場如同整個中國的局面一樣,完全被外商所控制,雖有華商與之抗爭,但是憑借不平等條約的特權和雄厚的資金后盾,以及外資銀行給予外商保單可做貨款抵押的優惠政策,外商保險公司的優勢地位是難以撼動的。
第二類為外埠華商保險公司在哈爾濱建立的分支機構。1905年哈爾濱開埠通商以后,大量外埠華商保險公司來此設立代理店或分公司。一戰期間,帝國主義無暇東顧,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投資,哈爾濱的華商保險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無論保險機構數量上、規模上、實力上都有提升。哈埠的華商保險公司曾一度興旺,“上海金星、聯保、福安保水火險三公司,自分設哈埠后,其營業甚屬發達”。①到1919年,除了福安外,還有金星人壽保險公司、華安水火保險公司、上海聯保水火保險公司、華安合群保壽公司、先施實業有限保險分公司、聯泰水火保險公司代理處等等。
不僅經營的保險種類較齊全,包括財產和人壽保險;而且保險行銷波及的地域延伸到哈埠以外市縣。“本埠金星、福安、聯保三大水火保險公司開辦以來,事務日益發達,各縣已相繼設立代理,聞該公司執事王精一昨又赴安達各縣承攬事務,開設代理店。以資擴充”②“上海聯保、安平產物、太平、先施置業和肇泰保險公司分別在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綏化、雙城等25個市、縣或較大集鎮設立代理處或派駐代理人”[3]156。將業務擴充到外市縣,不僅擴大了銷售渠道,提高了華商保險公司的知名度,增加了保費收入,增強了華商保險公司的實力,提升了人民的保險意識,給外市縣的商民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而且也是華商在哈爾濱面對外商保險強敵時,表現出的經營策略的靈活性,營銷手段的實效性,經營理念的務實性。
但是華商保險公司的實力畢竟弱于外商保險機構,在災害頻發時,時有拒保現象的出現,“本埠發往滿洲里之貨,由去冬至今失火二次,損失均在數百萬魯布之數。聞各保險家如福安、先施等皆以此為畏途,日來有委托將貨物保險者即婉辭謝絕云”。③一戰后,帝國主義加強了對哈爾濱的投資,華商保險公司雖然也有所發展,但是在保費總收入中華商保費所占比例也是很低的。在殘酷的競爭中,倒閉的情況時有發生。1927年前后,福安、金星保險分公司在競爭中實力不濟,難逃倒閉之厄運。
第三類為哈爾濱本地資本家集股建立的保險公司。哈爾濱開埠以后,保險業甚為繁盛,但是保險市場為外商所控制,雖有華商保險與之并存,卻不足與之對抗。工商業者深感“雖有火險公司,不過失慎負賠償之責,毫無撲救之實力,跡近投機,若不設法組織完全消防保險,危險實甚。同人等有鑒于此,始組織水火人壽保險公司”④。為維護民族利益,保護商民的權益,防止保險利潤的外流,集資募股,設立本埠的保險公司。其中較有名氣的是濱江水火保險有限公司,由于工商業者的精心管理,其他保險機構中有經驗的管理者和代理人的加盟,取得驕人的佳績,“濱江水火保險公司近中營業甚為發達,據知其底里者曰,道外所有房屋歸該公司保險者約能占十之六、七”。⑤保戶的增加,保費收入的增長,不僅表現了商民對本地保險機構的支持和信任,也使保險公司資本總額更豐厚,資金周轉靈活,獲得更多的保險利潤,“濱江水火保險公司刻下分劈第一年度營業紅利。聞各股東應得之紅利在二分七八左右”。⑥濱江水火保險公司事業最為發達時,執行了走出去的經營理念,將事業擴展到外埠,甚至省外,“濱江水火保險公司,近中為擴充營業,計已在營口、奉天、開原等處委托殷實商號,為該公司代理店云”。⑦
哈爾濱本地的保險并非皆如此盡人意,很多剛成立就讓人覺得前景堪憂,“該公司(富濱水火保險)將來之發達不卜可知云”。①天安水火人壽保險公司被稱為“不足取信之保險公司”,“唯該公司資本不過五百萬魯布,是以市面上對之皆不深信用,恐其一或遇事即難于賠償,投保者并無一家云”。②
哈埠本地的保險機構都是工商業集股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資金并不充足,只能保一些風險頻率不高損失程度不大的小額保險。由于沒有殷實的資金做支撐,也就沒有能力抵御金融風波,歇業破產在所難免。“濱江水火保險公司所有資金本系魯布。刻下魯布異常跌落,該公司恐一或遇事無法應付,于昨日已實行取消并通知各投保家,解除保險之責任云”。③在1919年的盧布狂跌中,剛剛成立不久的本地保險公司濱江、富濱、天安無一幸免,沉溺于哈爾濱保險史中。
三、結論
1905年哈爾濱開埠通商后,帝國主義國家紛紛來哈爾濱投資,外商在哈爾濱投資開辦保險機構,與外商的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構成資本投資的鏈條,參與了剩余價值的分配,間接掠奪和奴役中國人民。資金、技術、管理相對落后的華商保險業,在哈爾濱保險市場面對強勢競爭時,雖然表現了頑強的積極的態勢,拓展銷售網點,打到外縣去,但仍然不能避免倒閉破產的命運。中國政府頒行的保險法律文件,對以治外法權為護身符的外商保險機構,只能是無力而為。
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保險市場逐漸對外開放,進入WTO后,我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將會再次呈現中資、中外合資、外商獨資保險機構的競爭局面,總結近代保險業發展的經驗,吸取教訓,運用法律手段加強對保險市場的監管,保護民族保險業,真正發揮保險在保障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是保險監管部門面臨的考驗。保持保險市場持續、健康、有序的發展,才能有效地發揮保險對國民經濟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曉英,池子華.1980年以來中國近代保險史研究綜述[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6-11.
[2]白世豐.舊中國的東北保險市場[J].當代保險,1988,(2):43-46.
[3]黑龍江省志·金融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4]郭蘊深.中東鐵路與中俄經濟貿易關系[J].北方文物,1991(2):81.
[5]薛連舉.哈爾濱人口變遷[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49、58.
[6]石方.中東鐵路的修筑對哈爾濱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與影響[J].學習與探索,1995(4):140.
[7]曲曉范.近代東北城市的歷史變遷[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哈爾濱檔案館編輯.哈爾濱經濟資料文集(第2分冊)[M].哈爾濱:哈爾濱檔案館,1991:2.
[9]哈爾濱市志·金融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