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旅游景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投資管理者以經濟目標為導向抱著功利主義思想,對旅游景觀文化內涵挖掘重視程度不夠,出現旅游景觀標準化、文化內涵雷同化、景觀組合程度低等問題,淡化了旅游景觀的文化內涵,造成旅游景觀文化內涵的喪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時期旅游景觀發展關鍵在于對其文化內涵的挖掘和重塑,主要以景泰黃河石林為例,通過其厚重的人文、給力的美感兩方面,談其對旅游景觀文化內涵重塑的意義。
關鍵詞:旅游景觀;文化內涵;人文;美感;黃河石林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150-02
引言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尤其旅游業發展越來越注重文化性,加強對旅游景觀文化內涵的挖掘。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旅游景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面對強大的市場經濟的沖擊,淡化了旅游景觀的文化內涵,造成旅游景觀文化內涵的喪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時期旅游景觀發展關鍵在于對其文化內涵的挖掘和重塑,本文主要以景泰黃河石林為例,通過其厚重的人文、給力的美感兩方面,談其對旅游景觀文化內涵重塑的意義。
一、厚重的人文與旅游景觀的文化內涵
積淀和蘊含的厚重人文是旅游景觀文化的內在體現,是歷史的承載,反映著歷史的面貌、演變。無形的文化內涵能讓旅游者在欣賞旅游景觀的過程中啟迪心智、誘發情思,促使人們體驗愉悅,反思歷史。
黃河石林所在的白銀景泰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的媼圍古城、五佛寺、明長城等文物古跡,以及壽鹿山、長嶺山、黑山峽峽谷、沿景泰—海原斷裂帶形成的地震遺跡等都是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依托。這些因素為黃河石林沉淀了豐厚的文化內涵,作為1990年才進入大眾視線范圍的石林性景觀,分布面積達50平方公里,“形成于距今210萬年前下更新統五泉山組礫巖,是一處主要由新構造運動控制,雨洪沖蝕、重力崩塌和風蝕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質地貌景觀”,相比我國著名的由石灰巖溶蝕作用形成的云南石林,或者土林、丹霞地貌特征,黃河石林地貌特征明顯不同,融合了上述地貌特點,有其自身獨特性,除連片的石林地貌外,還有沖蝕凹槽和石芽、峰叢地貌、峰林地貌、窗欞地貌、河流地貌、風成地貌等,而且因為發現較晚,地質遺跡整體保存相對完整。黃河石林自20世紀90年代起,諸多國內地質、旅游專家多次考察,認為“黃河石林集中國地質地貌之大成,國內罕見,西北獨有,堪稱‘中華自然奇觀’”。周圍高達80—100米的完整陡崖,蜿蜒幽深的峽溝和連綿分布的巖壁,經過溫差變化,熱脹冷縮,冰凍融化,雨水溶蝕,風蝕等作用形成的石柱、石峰、石筍等風格獨特、造型各異。有些山石擬人擬物,如“木蘭遠征”,好似我國古代的女將軍花木蘭;“八戒戲嫦娥”形態上猶如八戒在戲弄嫦娥;“猿猴遠眺”山石化成猿猴形象惟妙惟肖,正如傳說中的孫悟空。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經過人們渲染和加工,附會的具有公眾基礎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名人逸事等,逐步演變旅游景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個人或群體的創造力賦予景觀文化內涵,使旅游景觀更加情趣生動,使旅游者“觀美景、聽傳奇”,留下更深刻印象。
景泰黃河石林除核心景區石林外,黃河穿過紅山峽在龍灣村形成“S”形的黃河曲流,位于黃河曲流臺階上的龍灣綠洲,砂土被風吹走后露出地表形成的灘壩戈壁,沙粒形成的新月形沙丘這些元素都共同組合形成黃河石林景區。此外,修建的清涼寺、烽火臺、盤龍寺等人文景觀,博物館、景觀廊等設施,旅游者觀光過程中的二十二道彎觀光大巴車,黃河漂流羊皮筏子,飲馬大峽谷毛驢車等特色代步畜力車,偶爾回響于山中的西北小調,都可以感受到當地老百姓淳樸的民風,融入西北粗獷的文化氛圍中來。
景泰黃河石林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對這些時空留下的自然景觀的重視,構成黃河景區的組成部分和景觀附會文化以及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的重視,充分體現黃河石林景區獨特的文化特色,賦予黃河石林更高層次的文化內涵。
二、給力的美感與旅游景觀的文化內涵
旅游景觀價值不僅在于它本身所積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在于形式給予旅游者視覺沖擊和心靈享受。就景泰黃河石林而言,它將各種景觀以不同的規律和方式組合在一起,既體現大西北的雄渾壯闊,又體現了江南的清奇秀麗,美感特征豐富多彩,奇、雄、險、古、野、幽,勾勒出黃河石林的氣勢磅礴,用“給力”二字形容毫不為過。
(一)形態美
旅游者對于旅游景觀首先感知的是形態,從形態角度說:“方形則使人感到剛勁,立三角有安定感,倒三角有傾危感,三角頂端轉向側面有前進感,高而窄的形體有險峻感,寬而平的形體有安穩感等等”,各自不同的形體給人不同的感受。
景泰黃河石林千峰屹立,險峻生奇,形態多姿,造型獨特。“月下情侶”、“木蘭遠征”、“屈原問天”等情趣生動;“雄獅夢醒”、“蒼鷹回首”、“大象吸水”等形象逼真;“空中之吻”、“八戒戲嫦娥”等神情兼備;“歷史畫卷”、“雨后春筍”、“揚帆遠航”等猶如群雕。景區中峰叢基部相連,頂部形態或尖銳或圓頓;峰林形態奇特,多為圓柱狀、圓錐狀、筍狀等;石柱最高達100多米,山脊高而窄,氣勢磅礴,聳峙黃土大地之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壁立霄漢之態,給人以高達雄渾之感”;峽谷如迷宮清凈幽深,兩邊峭壁深壑,景深而層次多,具有迂回曲折之妙。沿著飲馬溝至觀景臺山腳下長達9公里的大峽谷和深達百米的老龍溝、金龍溝行走,才能真實感受崖壁的高聳、陡峭和堅硬,體會到震撼之感。整個景區峰險、壁險、谷險,給人以震撼、贊嘆、崇敬的審美感受。
(二)動態美
景泰黃河石林景區兩邊如百丈高墻一樣連綿的雄偉峭壁,陡崖凌空,中間黃河蜿蜒而過,穿過龍灣村拐出一個“S”形的大彎——形成著名的黃河曲流,俗話說:“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石林與黃河曲流山環水轉,動靜結合,峭壁和曲流形成鮮明對照;位于黃河左岸的龍灣綠洲背山面河,“春之初桃杏花開,夏之際林木蔥郁,秋之夜蛙聲連連,冬之時炊煙裊裊”,猶如世外桃源,與壩灘戈壁隔河相望,峰林映水,剛柔并濟,兩種生態反差強烈。時不時牧歸的羊群,緩緩的驢車,悠悠的駝鈴,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構成了黃河石林豐富多彩的審美特征,奇妙無窮。整個景區以動襯靜,以動寓靜,形成動靜相生的美妙意境。
(三)色彩美
黃河石林景區資源豐富而奇特,以黃色調為主的石林,蜿蜒的黃河,樹木蔥郁的秀美綠洲,風蝕作用形成的烏黑亮麗戈壁,風積作用形成的潔白沙丘,整個景區黃、綠、黑、白等共同組成色彩繽紛的畫廊。黃色的群峰和石柱在這巖石裸露的干旱峽谷中,體現的不是明朗,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蒼涼冷峻,那一片鋪天蓋地的黃是時間和歲月的沉淀,一彎黃河從中綿延而過,是那么大氣敦厚;龍灣綠洲給這蒼茫荒涼中增添了幾分靜謐和安詳。登上觀景臺,鳥瞰黃河石林,山勢的雄壯,河水的靈秀,綠洲的靜逸,戈壁的空靈在這里巧妙地被融為一體,惟感超脫塵俗,時空無限,體現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三、人文與美感:重塑旅游景觀文化的內涵
景泰黃河石林原始古樸,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一切都是在天然之中,消解了景觀的標準化、雷同化等,兼具旅游景觀文化內涵兩翼——人文和美感。相比較其他雷同性景觀的泛濫,景泰黃河石林在人文和美感方面更為凸顯。面對近些年旅游景觀文化內涵喪失或者庸俗化的問題,歸結起來,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旅游消費對旅游景觀文化的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大眾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景觀發展成為“可供觀賞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娛樂場所等客觀實體,以及能讓旅游者感受、體驗的文化精神現象,甚至于該區域存在的優美的環境條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務等等內容”的復合型消費活動,作為消費活動必然會受到市場經濟活動的影響。一方面,一些投資管理者以經濟目標為導向抱著功利主義思想,只要旅游景觀本身具有開發資源或者知名度,就進行開發,并不進行系統研究、科學規劃;另一方面,對知名的旅游景觀作為產品批量生產,很多原有的文化內涵被忽略,只是進行模仿、復制,沒有深度,沒有創新,使得在各地旅游開發的熱潮中,出現“性質類似、標準化的模仿物”,旅游景觀標準化、文化內涵雷同化,景觀組合程度低等問題。
其次,旅游景觀范疇的不斷擴大。依據目前比較權威的江金波的定義:“將區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態結構,可供觀賞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娛樂場所等客觀實體,以及能讓旅游者感受、體驗的文化精神現象,甚至于該區域存在的優美的環境條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務等等內容,泛指為旅游景觀”。比如,常見的人工創造的主體公園等旅游景觀,完全是現代人的奇思妙想,依靠各種人工要素、科技手段,生產加工而成的產物,過于依賴人為的修飾,很難呈現出較為真實的人文特色、文化價值和地域特色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景觀文化的寬泛化和通俗化。
總之,筆者認為,人類產生旅游的動機是為了真切感受當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色,“文化是旅游的根與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體,”離開了文化,旅游相當于失去了靈魂,失去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文與美感就是旅游景觀文化的兩翼,人文即旅游景觀的“意”,是直接依托景觀體現的內在文化,美感即旅游景觀的“形”,是旅游者最直接的接觸,是景觀文化物化的體現,景觀的“意”和“形”構成旅游景觀文化直接和間接的文化內涵。在新時期我們應當對旅游景觀內涵挖掘和重塑,更加注重景觀與文化和諧,找準它們的契合點,探求、認識和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蘊,去獲得審美愉悅,任何一個旅游地,無論其外形還是其內容,只有當它體現出各種不同的文化特點時,才能真正吸引旅游者。
參考文獻:
[1]陳宗海.旅游景觀文化論[J].上海大學學報,2000(6).
[2]紀吉吉.旅游產業必須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作支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3(10).
[3]胡林.略論旅游文化內涵的創新[J].江西社會科學,2003(1).
[4]但強、朱珠.旅游景觀內涵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5(4).
[5]錢勇剛.體驗經濟時代的景觀文化挖掘探析[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6(11).
[6]徐柯健,范曉.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景觀資源特征及評價[J].干旱資源與環境,2008(6).
[7]李文明.簡論如何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以云南石林風景名勝區為例[J].旅游管理研究,2011(5).
(責任編輯: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