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閱覽室已經成為高校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空間。了解大學生對電子文獻的需求以及他們的網絡行為特征,是院校圖書館優化信息服務,提高辦館效益的前提。以某醫學院校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為調查對象,了解大學生讀者對電子文獻的需求及網絡行為特征?;诖司蛢灮畔⒎?,引導大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試做討論。
關鍵詞:大學生;電子閱覽室;網絡行為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163-02
引言
電子閱覽室已經成為高校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空間。了解大學生對電子文獻的需求以及他們的網絡行為特征,是院校圖書館優化信息服務,提高辦館效益的前提。出于以上考慮,筆者做了一次調查,選擇河北醫科大學臨床學院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為調查對象(以下稱“該室”)分十次抽樣調查,結合調查結果試做討論。
一、調查簡述
河北醫科大學臨床學院在校生近萬人,但只有大學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在校就讀(至大四赴醫院實習),該校圖書館經常服務的學生讀者約7 000人。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共配置計算機102臺,每天開放14個小時,每周開放98個小時。每天到電子閱覽室的學生讀者約200至300人次之間。電子閱覽室的讀者主要由大學生構成,而其中大學一至三年級學生又占絕對多數。但讀者到館數量卻有較大變化。一般而言,晚間和假日比其他時間的人數明顯增多。我們一般選取這個時間抽樣調查(即計算機閑置率低于20%時)調查通過電子閱覽室的管理設施電子監控器,觀察上機讀者的上網情況。每次持續一小時,將讀者網絡活動大致分為玩游戲、網聊、網購、觀看視頻、文獻檢索、專業學習和其他等7項。分別于2013年3月、4月、5月、6月抽樣共抽查十次,結果見表1。
表1 電子閱覽室上網情況統計
二、討論
如何“……在多媒體數字化共享空間建立新的網絡秩序,克服網絡化負面效應對讀者選擇的誤導”[1],是業界關注的問題。本研究基于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了解,對了解現實狀況,相應改進管理服務方式是有益的。以下分別展開討論:
(一)對讀者網絡行為的分析
大學生上網活動呈現以下特征:
第一,與學習無關行為占大多數。具體分析見表2
表2反映的情況說明,即使把從事專業學習和檢索兩項活動的讀者相加,其人數僅為248人次,占本統計中上網讀者總人數的25.195%。也就是說,有占3/4的上網讀者從事文化休閑或其他活動。
第二,娛樂休閑是讀者上網的主要內容。上網觀看視頻和玩游戲的讀者共413人,占本次調查范圍內上網者的42.578%。醫學生學習壓力大,在課余適當“放松”有其必然性。
第三,“網聊”和“網購”的讀者所占的比例不大。一則是因為專業院校學習任務重,二則是學習理工科的學生價值取向比較“實際”,對與自身現實相關性不大的事情關注相對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自己購置了PC個人電腦。“網聊”、“網購”之類活動很多在私人空間可以完成。與2004年趙潤娣老師的有關調查對比,即可印證這一點。當時某高校的學生上網者中,40%選擇了上網聊天[2]。
(二)對大學生上網情況的分析
以上情況說明,專業院校學生上網呈現出一種“自發秩序”。即以文化休閑為主,上網輔助學習專業知識的較少,也較少從事社交與其他活動。任愛紅老師曾就網絡自發秩序及其相關問題作為專題研究[3]。指出這種自發秩序具有“開放性、集群性和社會性”。從本次調查反映的情況看,學生讀者上網參與社會活動的比例不大,更鮮見“……參與者對現實社會的批判與希冀”[4]。說明不同類型、層次專業院校學生的上網情況差別較大。
(三)對優化信息服務的思考
從圖書館角度開展的調查,其主旨在于優化信息服務,提高辦館效益。筆者主要基于此試做討論。應當看到,網絡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要交往平臺,承載著豐富的社會功能。各界人士對此從不同角度做過許多討論。圖書館作為社會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固然與網絡有各種相關之處。但院校圖書館屬于教輔部門,宜側重從為教學科研提供信息保障的角度考慮問題,研究對策。我們曾拜讀過一些院校人士討論大學生上網情況的文章,涉及諸如“公民意識”、“民主參與”[5][6]。在欽佩這些同行志存高遠的同時,又覺得這類指涉“宏達敘事”,話題與圖書館現實工作存在距離。況且在目前的體制、機制中,承擔青年學子“三觀”教育,人格塑造,往往為圖書館從業者力不從心的。所以,筆者選擇圖書館當前應當做,發揮主觀能動性后也能夠做好的事情陳述幾點看法。
第一,鼓勵、激發大學生網絡學習的興趣。宜在所屬院校的統一規劃下,開發與學生專業學習針對性強的精品信息資源。同時宜為學生讀者提供便捷的接入條件,使學生讀者無障礙地使用上述資源。
第二,圖書館工作者應做好角色創新。圖書館傳統服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工作相對被動。即使是讀者至上“有求必應”,也要讀者先有“求”。而在網絡信息利用或者網絡學習中,學習者從知識信息灌輸對象變成知識信息加工的主體,甚至成為主動構建知識意義的創造者。圖書館工作人員在信息服務中要從一般服務者轉變為網絡學習主導者,成為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意義的促進者,幫助者。這不僅要求服務方式的轉變,更要求自身知識素養的提高。
第三,拓展服務內容。當前院校教學改革的顯著特征之一,是新開了許多選修課。我們可結合這些新增課程的內容,增加網絡學習資源。這樣做雖然未必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對滿足學生信息需求,擴大圖書館影響都有正面作用。
總之,本著“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態度,從圖書館力所能及的角度著手,在網絡化進程中總能做出成績。在信息化服務中,最主要的是因勢利導,又要不違背國家現行法律、政策,圖書館無須刻意推崇什么,回避什么。我們不妨借鑒生物學的觀點看待“信息生態”,生態上的多元化,是生態系統穩定的一個主要特征[7]。讓我們在撲面而來的信息大潮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提高院校圖書館辦館效益做出應有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郄海風.網絡化負面效應對讀者選擇權的誤導——基于高校電子閱覽室信息平臺重新定位的討論[J].情報雜志,2008(增刊):210-211,214.
[2]趙潤娣.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上網行為的引導與控制——從我校大學生上網調查談起[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4(1):73-74.
[3]任愛紅.論網絡自發秩序與大學生公民主體意識[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141-143.
[4]姜涌.公民的主體意識[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94.
[5]陳聯俊.網絡社會中公民意識的缺失與培養[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10(2):70-74.
[6]畢霞.大學生民主參與狀況評析——以南京市7所高校大學生為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8-92.
[7]宣金學.不把大學黨委書記當官做[N].中國青年報,2013-06-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