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對電子病歷系統的研究雖然開始時間不長,但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基于對CNKI學術期刊總庫,電子病歷系統研究文獻進行檢索所得結果,通過文獻統計分析,總結歸納出我國近年來電子病歷系統研究的熱點與重點,并指出相關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電子病歷;電子病歷系統;檔案管理;病歷;檔案
中圖分類號:G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169-02
自2010年原衛生部先后頒布了《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試行)》、《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三個與電子病歷相關的規范性文件。特別是《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的頒布,使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應有功能得到明確,使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管理有了依據,促進了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開展,電子病歷系統從純學術研究進入了實際推廣運用。為了解電子病歷系統的研究現狀,本文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總庫為數據來源,篇名為檢索項,制定檢索式“電子病歷系統”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出2001—2013年227篇相關文獻。本文在對227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出電子病歷系統研究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一、文獻數量分析
從文獻數量看,2001—2013年間,經歷了三個臺階。2001—2004年為第一臺階,這一時期是該研究的起始階段,初期平緩,后期增長速度加快,文獻數量均在10篇以內。2005—2010年為第二階段,這一時期為該研究的中期,同樣是初期平緩,后期快速增長,文獻數量除個別年度外,多接近20篇;2011—2013年為第三階段,整個情況亦是平緩,文獻數量在35篇上下。《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試行)》、《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三個與電子病歷相關的規范性文件頒布的2010年正好處于第二臺階到第三臺階的過渡階段。應該說,第三臺階的形成,與政府部門三個相關規范出臺進而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并對社會實踐產生積極影響有直接關系。
二、文獻學科分析
從文獻學科分布看,涉及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自動化技術、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互聯網技術、臨床醫學、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藥學等15個不同學科。具體分布情況是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152篇,占66.96%;自動化技術83篇,占36.56%;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54篇,占23.79%;互聯網技術、臨床醫學各4篇,各占1.76%;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藥學各3篇,各占1.32%;特種醫學、軍事醫學與衛生各2篇,各占0.88%;軍事醫學與衛生、生物醫學工程、眼科與耳鼻咽喉科、中醫學、檔案及博物館、管理學、電信技術各1篇,各占0.44%。由于該領域研究屬于跨學科研究,主要涉及醫藥衛生與檔案學,故文獻學的學科歸屬上有近40%交叉與重疊。這表明文獻研究內容存在高度跨學科融合性。
三、研究層次分析
從文獻的研究層次看,自然科學類179篇,占78.85%;其中學術性較強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24篇,應用性較強的工程技術100篇、行業技術指導52篇、專業實用技術3篇。社會科學類2篇,占0.88%;學術性較強的基礎研究與應用性較強的行業指導各1篇。高等教育1篇,占0.44%。總體上看研究偏重于自然科學(179篇)和應用性研究(156篇)。這與研究本身所具有的技術性質有非常密切的關聯性。
四、基金資助分析
從文獻得到基金資助的情況看,227篇文獻中,得到各級種類基金支持的9項共20篇,占全部文獻的8.81%。具體情況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篇、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3篇、廣東省科技攻關計劃5篇、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2篇、江蘇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篇、京市教委科技發展基金1篇、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1篇、廣西科學基金1篇、湖北省科技攻關計劃1篇。國家資助項目2個、文獻7篇;地方資助項目7項、文獻13篇。電子病歷系統開發與推廣應用得到解決了國家與地方的普遍重視。從資助項目文獻的發表時間看,2005—2010年每年2篇左右,這個時期正好處在研究的第二臺階。表明電子病歷系統規范出臺有著很強的研究基礎,并非空穴來風。2011—2013年間,文獻數量略有減少,與研究轉入推廣應用有關。
五、文獻作者分析
從作者分布看,227篇文獻涉及作者超過了300人,其中發表兩篇文獻以上的40多人,占全部作者的13.33%;發表文獻127篇,超過文獻總數的半數,是這一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具體情況是:唐曉東11篇、羅娟10篇、陳薇薇、夏洪斌7篇、肖強6篇、吳偉斌、李小華5篇、胡倩4篇,李順飛、黃家駒、關曉峰、于敏、楊霜英、蒯顥、蒲衛、陳聯忠3篇,王欣萍、張云華、宋守君、郭雪清等24人各2篇。其他作者或者獨立發表1篇文獻,或是與其他作者合作發表1篇文獻。227篇文獻中有近60篇為兩位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近1/4。總體上核心作者數量較少,合作率比較高。
六、文獻作者所在機構分析
從作者所屬機構分布看,署明單位的201篇文獻共涉及機構276個,發表2篇文獻以上的單位超過40個,占14.49%;發表文獻110篇,占全部文獻的54.72%。這40個單位是:解放軍第150中心醫院12篇、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7篇、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6篇、解放軍總醫院、廣州依思軟件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解放軍第174醫院、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天津市人民醫院、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3篇、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廣東省麥迪森科技網絡公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日本非營利活動組織MedXML委員會、廣西大學、昆明理工大學、解放軍成都軍區總醫院、解放軍海軍總醫院、解放軍251醫院、武漢理工大學等27個機構各2篇。在40個單位中,各級醫院21個,占52.5%,發表文獻68篇,占61.82%;其中解放軍醫院10個,占25%,發表文獻42篇,占38.18%,是這一研究的核心機構。大學12個,占30%,發表文獻26篇,占23.64%;其他單位7個,占17.5%,發表文獻16篇,占14.55%。醫院作為電子病歷系統的主要使用者,成為這一領域的文獻主要產生者合乎情理,也與文獻的研究層次應用性研究占有相吻合。高校文獻發表數量居次席,其中綜合性大學4所,發表文獻8篇;理工類大學5所,發表文獻12篇,醫學院校3所,發表文獻6篇。理工科及綜合性大學信息類院系較多與研究內容的技術性關系密切。
七、文獻來源分析
從文獻來源看,227篇文獻分布在120種期刊上,刊均1.89篇。在2篇以上的40種期刊中,醫藥衛生專業期刊30種載文134篇,占文獻總量的59%;信息技術專業期刊有8種共載文19篇,占文獻總量的8.37%。其他期刊2種載文4篇,占文獻總量的25%,其中發表2篇以上的其他期刊有1種共載文4篇,占文獻總量的1.76%。
在全部文獻中涉及核心期刊25種,占期刊數的11%;發表文獻47篇,占全部文獻的20.1%。文獻質量與水平比較高。具體分布是:醫療衛生裝備12篇,中華醫院管理雜志4篇,中國醫院管理、中國醫療器械雜志、中國藥房、現代預防醫學、計算機系統應用、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與應用、計算機工程各2篇,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中國全科醫學、中國計算機用戶等15種期刊各1篇。
結語
我國對電子病歷系統的研究雖然開始時間不長,但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取得了一定數量的成果,其中還有一批高質量的,由國家或地方政府資助的基金項目的成果,為該領域研究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其一,理論研究相對滯后。有關研究多是研究者根據電子病歷系統研發與應用實踐提出的設計方案或經驗總結,雖然對電子病歷系統的開發與推廣應用具有比較強的技術指導作用和意義,但理論概括與總結不夠。其二,缺乏從醫療機構管理及信息化的整體上來研究電子病歷系統。在具體研究中,研究者們大多只圍繞電子病歷來進行系統設計、開發、應用和改進研究,沒有從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層面進行研究,沒有將醫療機構已有的信息管理系統與信息數據整合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其三,檔案行政管理機關和醫療機構管理層參與研究的熱情不高。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醫務工作者、信息工程技術人員是研究的主體,而對病歷(包括電子病歷)負有管理職責的檔案行政管理機關、醫療機構的管理人員卻極少參與相關研究。重視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一定會將電子病歷系統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進而進而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檔案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參考文獻:
[1]吳峰.基于XML的電子病歷系統及其院際信息共享技術研究[J].軟件,2013(1):106-107.
[2]謝娟,薛滿全.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的門診信息化建設實踐[J].現代醫院管理,2013(2):10-11,27.
[3]王曉妮.電子病歷系統的現狀和應用[J].山西電子技術,2013(3):41-42,61.
[4]吳慶成,吳勇,李家靖.電子病歷系統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J].知識經濟,2013(14):112.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