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高質量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求,提高“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教育概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十分重要。探討該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
關鍵詞:“四觀”課;教學設計;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221-02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總體要求: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大學生、始終保持教育教學的正確方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堅持開拓創新,不斷改進教育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1]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教育概論(以下簡稱“四觀”)課是面向西藏區內高校大學生統一開設的,是具有很強的西藏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必修課。如何高質量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求,提高“四觀”課教學的實效性,筆者認為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對提高“四觀課”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對提高“四觀”課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系列活動的航標,是開展其他教學設計的前提。“四觀”課的目標設計應當按照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要求進行設計,主要包括:理解掌握基本的范疇、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目標設計;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分析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設計;以圍繞“一個指導思想”、把握“一條主題”、貫穿“一條主線”,突出“一個重點”的目標設計,也就是說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以什么是“四觀”理論、為什么學習“四觀”理論、怎樣學習“四觀”理論為主題,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教育為主線,以樹立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重點。
(二)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四觀”教學內容的設計必須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本規律為指導,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針對西藏當前的形勢,突出重點、難點內容,同時還要具有時代性,吸收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把十八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融入教學內容中。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先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和關于西藏工作一些重要指示精神融入“四觀”課教學內容中去。
“四觀”課對整門課六章展開教學內容設計。緒論,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學習馬克思主義“四觀”理論的任務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四觀”理論以及怎樣學習“四觀”理論。這一部分是高屋建瓴地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重點是:學習“四觀”的基本任務、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第一章馬克思主義祖國觀,主要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國家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理論基礎,愛國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核心,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豐富和發展,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樹立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第二章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主要介紹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的定義、特征以及民族的形成、發展和消亡的規律,認識到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中國化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發展和豐富,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在西藏的偉大實踐。幫助學生正確認清和看待當代國內外的民族問題,在實踐中自覺遵守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奮斗的目標,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第三章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主要介紹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定義、本質、作用以及宗教產生、發展、消亡的規律。認識到黨的宗教理論和宗教政策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繼承、豐富和發展,黨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實踐。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宗教和宗教問題,堅持科學精神,宣傳唯物論和無神論,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第四章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主要介紹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的定義、特征和文化發展的規律,以及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繼承、豐富和發展,西藏民族文化取得成就,培養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第五章認清十四世達賴集團反動的本質,反對分裂,促進發展,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
(三)教學方法設計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在講授教學內容時,選擇適合課程要求和大學生特征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在教學方法設計上,“四觀”課可選取課堂教授法、啟發式教學法、情景再現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專題講座、實踐活動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可結合課后的思考題組織學生查閱資料,開展社會調查,舉行專題研討,或者根據教學內容組織課堂活動,也可運用基本理論結合當時國際、國內的一些熱點、焦點問題,指導學生完成小論文。
“四觀”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來源,僅僅通過一堂課就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不現實的。在信息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四觀”課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將互聯網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用到教學中。教師在互聯網上建設馬克思主義“四觀”學習資料庫(包括國內外最新動態、歷史圖片、影視視頻、經典文本、案例集錦、黨的最新理論觀點、課后試題),開設電子信箱、教學QQ群、微博微信等高效的視聽交流平臺。學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自由點擊進入,閱讀內容、發表看法;教師在與學生互動中,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必要時將學生疑問較多的知識點帶進課堂重點分析和講授,從而促進教師更加合理地規劃教學內容,及時修正教學方法,增強“四觀”課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四觀”課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評價設計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來診斷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四觀”課程是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規定的,“在民族院校開設一門特殊的公共政治理論課程”的要求,同時結合西藏區情而開設的,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理論性、政策性,既是政治理論課,又是民族知識課,既是理論課,又是政策課、實踐課。因此,依據該課程的特點,教學評價的設計著重于實際的教學效果,可選用課堂提問、科研小論文、考試等方式來考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還可選用調研報告、辯論會、演講賽、與學生座談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是否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二、應當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提高“四觀”課的教學效果,對整門課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主要目的就是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化成“我要學”。但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并不是意味著忽視教師的存在,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設計者,更是學習目標的引導者、學習群體的協助者。我校大學生多半是來自于西藏的藏族學生,由于歷史客觀原因,西藏教育水平發展滯后,造成了他們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西藏惡劣的地理環境又使他們大多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成長,深受藏民族傳統的宗教文化影響,不可避免地帶有狹隘的民族意識和較強的敏感性,同時他們人生閱歷短、社會實踐少以及伴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普及又給他們帶來了新的思想沖擊。這些對于他們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理論政策帶來了不少困難,很多時候都表現為一種茫然和困惑,急需得到正確的引導。因此,在對該課程進行合理的設計時,既要尊重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營造最優化的教學環境,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正確處理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
要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就必須先讓學生較為系統地了解和掌握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基本范疇、觀點和基本方法,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范疇、觀點和基本方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教師通過面對面的課堂講授方式,進行嚴謹、系統的理論講解和分析,使學生提高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是學生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還應補充恰當形式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相對課堂教學而言,其教學空間和形式比較靈活,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參與和體驗。“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意志、培養品格、增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按照“四觀”課的整體目標和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共同增強“四觀”課的教學實效性。
(三)正確處理本課程的政治性與科學性的關系
根據自治區教育廳的要求,本課程的教學就是通過對西藏大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四觀”課體現出很強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另外“四觀”課程所教授的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民族、宗教、文化等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的理論體系。在教學設計中,必須認識到政治性是方向、靈魂,科學性是基礎、血肉。避免把“四觀”課看作是一般的歷史文化知識普及課,或者簡單的理論政策宣講課,在對每一章節的內容設計時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真正實現在教學過程教書育人,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總之,“四觀”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要完成和實現這一歷史使命,就要認真研究“四觀”課的教學設計,通過構建科學合理成熟的教學設計,展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魅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最大化。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12]5號)[Z].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6)[Z].
(責任編輯:李 慧)